《社戏》人物鉴赏突破策略

2019-11-27 21:01周满强
名师在线 2019年36期
关键词:双喜社戏公公

周满强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中学,江苏张家港 215628)

引 言

《社戏》一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当然领袖,这个形象是令人深深喜爱并难以忘怀的;成年人里的六一公公,着墨很少,但几笔勾勒极其准确,写出了他的宽厚、淳朴、热情、好客,同时他还是个可爱有趣的老顽童;另外,还有桂生的机灵勤快,阿发的憨厚无私等。在课堂上学习这篇课文时,对于人物特别是对充满童心童趣的平桥村孩子们的分析,学生都有的说,乐意说,但是容易说不全,说不细,说不深,分析起来往往无迹可寻。然而,天然质朴的人物描写中却又暗藏动人玄机,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质朴中的玄机,去欣赏寻常之处的奇崛。

一、语言描写演出味

朗读,尤其是演读,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解读文本、走进人物的方法[1]。在诗歌、散文的教学中,教师一般会让学生朗读,而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大多是让学生默读、速读甚至浏览。文章不是无情物,对于《社戏》一文的教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诗意地读绘景段落,还要大胆夸张地让学生演读对孩子们语言描写的句子,在神气活现的声音中去活化出神气活现的那个人。在组织演读时,教师要注意让不同的学生来读相同的句子,通过同句异读、同句比读让学生琢磨出最适合表现人物形象的读法。读好了,人物形象就出来了。

例如,在“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这一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读“我写包票!”时要注意“!”,要读得响亮干脆,以突出双喜的自信、大胆和魄力,同时可以配以拍胸脯的手势;读后面三句时要注意断句,在“船”“迅哥儿”“我们”处停顿,以突出双喜心思缜密,从三个方面分析得有条有理;还需要重读“又大”“向来”“又都是”几处,以表现包票打得实在,安全性高;最后一句又是一个“!”,整句话还要读出自信、自夸、自得的语气,这体现了真实的孩子心性。

二、人物分析巧设疑

这篇文章在简练质朴中勾勒出鲜活的形象。这种“天然去雕饰”的神来之笔,是源于对生活、对人物最细微、最细腻地观察和体悟。但对学生来说,其很难发现其妙处。所以教师在学生“愤”和“悱”时要下功夫去琢磨怎么“启”和“发”。而巧妙设疑提问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一大方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慢慢体会,最终达到以疑解疑的目的。

(一)瞻前顾后探究共性

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都有关于这一群小朋友的叙述。对他们作为群体的共性特征进行探究,既是走近一群人,也是进一步走进一个村。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前后观照。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平桥村这方自由和谐的乐土到底养育了一群怎样的小朋友们,他们有着怎样的群体特征呢?”

这是一群热情好客、淳朴无私、善良友爱的小朋友。平日里陪“我”钓虾、放牛,钓到的虾照例都归“我”吃。知道“我”没看成戏就聚拢过来给“我”讲戏。见“我”不开口,他们不仅表示同情,还想着办法陪着“我”再去看一场他们已经看过的戏。他们对客人尽地主之谊,对朋友尽仗义之心。

这是一群劳动本领高强的小朋友。“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这工作可能是“种田、打鱼”,也可能是各种家务。小伙伴们“都是识水性的”。开船时的“拔”“点”“磕” 等一系列动作说明他们的身手敏捷,驾船技术高超。

这是一群亲密和谐、团结融洽的小朋友。“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朋友”二字可谓力敌千钧,连“犯上”也不在话下。大家自由、平等而融洽。 双喜提议陪“我”看戏,大家“立刻撺掇起来”;戏不好看,双喜提出返航,“大家立刻都赞成”;桂生提议偷罗汉豆,“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孩子们都怀着一颗童心如此和谐地享受着童趣。这是童心的共鸣,是心照不宣的野趣。

(二)“曲”问、“趣”问探究个性

蕴含在平常语句中的人物特点有时学生较难品析。这需要教师设置有代入感、有意思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亲密接触文本,仔细推敲词句。

例如,在分析双喜、桂生、阿发、六一公公、八公公等人的个性特征时,教师如果提问“说说你对这几个人物有怎样的认识”“作者写这几个人物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怎样的人物特点”等问题,则平淡无奇,味同嚼蜡。如此千篇一律的提问难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和提问:“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个性相似常成好友。请大家阅读和这些人物相关的句段,说说你认为哪两个人可能是最要好的朋友?”这样则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求同求异分析比较的思维品质。学生通过阅读比较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桂生也和双喜一样聪明机灵,因为文中有“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所以他俩可能是最要好的朋友;双喜对阿发的仗义,因为“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所以他俩可能是最要好的朋友;双喜和六一公公之间的没大没小如最佳损友,一个是“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一个不忘怼一句“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一个是少年老成,一个是老年顽童,一个名字中是“双”,一个名字中是“一”,真可谓两相照应,所以他俩可能是最要好的朋友;六一公公人如其名,果然像个六一儿童,应该和每个孩子都是好朋友;八公公似乎也是每一个小朋友的老朋友,平日里应该是平易近人一团和气的。因为“我们立刻一哄地出了门”不用打招呼就把他的船开走了,还能“归结是不怕”他,也能“当面叫他‘八癞子’”。

为了让学生继续深入地分析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继续强化代入感,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你又最喜欢和谁做朋友呢?”这样学生会以体验式的学习,继续畅游文本。

以上两个提问并不是具体细致地对每一个人物进行全面的分析。要想挖掘出每个人物的个性,教师还可以设置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曲”问、“趣”问来追问,以此引导学生览胜探幽。

例如,分析“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双喜心里的潜台词。双喜似乎是在说:“我们是请迅哥儿吃的豆呀,在咱们村,一家的客,不就是公共的客嘛,我在替你尽地主之谊呢!另外你的豆那么小,我们都赏脸摘来请迅哥儿吃,那可真是抬举你让你做回东道主了,你应该谢我才对呢!你看,你在这里唠叨我,都把我的虾吓跑了,你还是赶紧走的好吧!”双喜本来是在被批评的,结果却还得要别人感谢自己。从他这不假思索、泼辣有力、反客为主、以主驱客的几句话看,其聪明老练可见一斑。

结 语

表演是种技术,更是艺术。恰如其分地演读,必定是经过了对语言、对人物的确切把握。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手段,更是一种技巧。匠心独运的问题,必能引领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向人物最本真处亲近。有趣处,多演读,演出感情,读出趣味;平淡处,多提问,提出水平,问出趣味,这是突破本文人物鉴赏重点的两大策略。

猜你喜欢
双喜社戏公公
山中送别
张双喜
长安客张双喜
羊跑羔
冬公公
八十八岁公公
太阳公公病了
《社戏》唱的是哪出“戏”
母亲是贯穿“社戏”的核心人物
《社戏》的结尾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