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 赵会利
高中生正处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年龄,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易于接受新事物;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不轻信、盲从别人的观点,对学习的动机和目的已有了自己的认识,对教师“满堂灌”式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这些都为史料教学,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根据很多一线教师的反应,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史料分析能力欠缺,具体表现为:阅读史料找不到关键信息;史料分析不全面,不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史料信息不能有效整合;学科间的渗透与学科内的综合能力薄弱。这些都说明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亟待提高,我也结合自己的经验浅谈下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方法。
俄国著名教育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史料,能提高学生对史料的关注度,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分析史料,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对历史科目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索、思考、解决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课堂教学已经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怎样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期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永远也不能激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高中历史教学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教师要根据史料创设的新情境,去解析、印证历史结论。通过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对于学生而言,这才是“真正的刺激”,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生各种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它指挥并调节着其他能力的应用,并控制着其他能力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中学历史教学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史料教学是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促进历史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教材中的历史结论是历史学者通过研究总结出来的,在课堂中,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不加思考,没有自己的思维,就会影响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也会严重制约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1989年,史料分析题在高考试卷中首次出现,此后成为历年高考题的考查热点。近些年来,高考从考查知识掌握为主,逐渐转向注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
2016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中同样要求: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材料的运用,情境的创设,使得历史高考试题对能力的考查更深刻、更灵活、更全面。笔者对近几年全国高考文综卷(新课标)历史卷的材料分析题做了简单的分析。1.涉及的史料类型多样,较多的是文字史料,也有图片、地图史料。2.史料新颖,以新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选修题材料仍以新情境命题,突破了教材的限制和束缚,材料出自于课外。3.字数较多,2013、2014、2015年材料题的字数都在2100字左右,这需要学生在高考这种气氛下仍保持较好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注重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标准之一,而史料分析所需要的能力要求,恰好体现了这一点。
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它需要教师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生内在发展需求出发,不断地探索、发掘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史料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具体的方法渗透到课堂教学和练习中,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让学生有意识地参与,主动整理、分析、运用史料,坚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真正获得“理论+技能”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