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昌蓉
(重庆市丰都县平都中学校 重庆 丰都 408200)
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是指把一组文本,按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进行阅读。它一改传统的单篇课文教学,在单元主题教学的框架下,在精读引领课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课内外材料的统整、比较和延伸,因而对学生发散思维习惯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高和知识视野的拓展都大有裨益。是扩大学生知识面、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课堂,传统的阅读教学文章少而精,学生视野较窄,缺乏对同类文章思考的空间,群文阅读的出现打破了单篇文本教学的局限,让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实现既聚焦课堂又走向社会、家庭的阅读视野。群文阅读的课堂需要用心、用智、选对文、选好文才能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切实获益,
群文阅读的理念,是抛弃传统的单篇精读中分析过度、微言大义、字斟句酌、过分拓展文本思想、老师阅读代替学生阅读的弊端,让学生自己读,去理解、质疑和发现,在古诗词诵读中走进画面,感悟诗韵,放飞想象。
群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把怎样的诗词放在一起、如何放在一起。古诗词对于学生来说既深奥又久远,所以把一首古诗单篇讲解,很容易使学生只是领略了其字面意思,而没有走进它的意境和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为了让初中学生能利用有限的知识水平来学,就要巧选古诗词。
比如在学习《观沧海》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身临其境地感悟作者的博大襟怀,之后拓展诵读《次北固山下》一诗,亦可拓展诵读《峨眉山月歌》,通过对比诵读学生自然会感受诗词表达的不同情思,心境不同,味道也不一样。
“一节课里读一群古诗词”,意味着教师不可能这么深、这么细、这么透地讲析古诗词。所以,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一定要摒弃条分缕析、肢解分割、梳理知识点、传授标准答案这种内容分析式阅读的典型特征。仅仅只有20几个字的古诗词却要条分缕析35分钟,既没有提高学生的能力,还可能让学生对古诗词失去兴趣。所以,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采取群文阅读的方式,创设意境,把握一组古诗词的主题。如描写秋天的古诗词有曹操的《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李白的《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样,结合意境,巧妙地把意象相同或相近的古诗词编排在一起教学,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也能让学生通过群文阅读走进一组古诗词的意境,而不是一首古诗词的意境,与多位诗人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提高了鉴赏能力。
诗人的身世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对学生理解古诗词有一定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及时地提供参考资料。这样就不会让学生单一地了解一位诗人或是一个时期的社会想象,而是让学生在群文阅读的方式下尽快地了解更多的诗人,让学生通过了解写作背景来了解几个时期的社会现象,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例如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徘岢尽保”,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同样送别却寄托了诗人不一样的情怀。通过对古诗词内容的拓展教学,学生反复诵读古诗,从而找到有相同意象的古诗词中的相同意境,也能领略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相同类型的古诗词风格的差别。有了这样的领略,才能真正地与诗人产生共鸣,感悟古诗词的思想感情,以此达到真正对古诗词鉴赏的目的。
综合上述,群文阅读一节课是针对一组文章,读的是一组古诗词,这就大大地实现了多阅读、多比较性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阅读的理念,也实现了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浏览、略读、跳读等多种阅读方式。从古诗词中激发学生自身的情感,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把阅读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提倡群文阅读这一方式,将会改变现在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现状。最后还要强调的是,真正成功有效的“群文阅读”,在选好文章的基础上,还要相应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那种有步骤、有程序的阅读策略教学,才会让学生通过群文阅读真正走进古诗词的情与境,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