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现状及解决对策

2019-11-27 14:33王经纶魏成儒
大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诚信大学生学生

王经纶 魏成儒 刘 伟

自党的十八大至十九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深深影响着每个公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引领和方向。其中,“诚信”二字是古往今来人际交往的基本道德准则,它是一种品德、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更是实现教育强国之梦的基石。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后继力量,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亟待解决,所以改变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是当务之急。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学术不端行为

优异的学业成绩应该是每个学生所向往和追求的,但是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已经成为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现象之一。大学生作弊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多次强调考试纪律,但仍有少数学生知情而为之;二是大学生作弊手段不断多样化,从最初的打小抄、传纸条,到如今使用高科技设备、“枪手”替考等复杂方式;三是大学生作弊范围不断扩大,由高校各学期的期末考试到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乃至社会各类资格考试;四是大学生作弊心态不断变化,作弊本应该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如今却有较少学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炫耀凭借作弊手段而得来的优异成绩,对某些有类似想法还未实施的同学产生从众影响。这些都是因为当代大学生缺乏对知识渴求的态度,有些学生荒废学业还担心成绩不及格,还有些学生为了评奖评优而担心成绩不理想。

除学业成绩方面外,在毕业论文写作季,个别学生存在抄袭他人学术成果、聘请他人代替写作等情况。例如,近年来媒体报道过高水平大学培养的高学历人才,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发现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究其原因,这些高学历人才为了使自己学业道路更加顺畅,利用早期“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数据库数据不全面,从而抱有侥幸心理以身试险。这种行为严重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和声誉,违背基本学术道德,扰乱学术论文写作正常秩序,破坏学术论文严谨求真的精神。

(二)经济失信行为

首先,国家助学贷款是专门针对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采取免担保、国家贴息的形式,为其提供大学四年学费,并且不是一次还清,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银行签约还款期限。但是部分学生利用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四年大学学业之后,不是思考如何按时将助学贷款还清,而是利用免担保的政策,想方设法赖账不按时还款,甚至“人间蒸发”。据调查,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坏账比例高达10%,远远高于普通人贷款坏账1%的比例。[1]

其次,教育部采取对贫困大学生生活补助的方式,帮助家庭困难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但是申请这种补助需要提供家庭经济状况证明,个别学生为了获得这种补助,向有关部门提供虚假材料,隐瞒家庭实际收入情况,向当地审批部门某些工作人员提供虚假证明,这些方式和手段都是为了骗取只针对贫困大学生发放的生活补贴。这部分“骗来”的生活补贴被学生用来不合理消费,并没有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最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网络贷款平台不断兴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这个平台来满足自己对高价格产品的消费需求。这些网络平台申请门槛较低,审核过程较为简单,已经为许多在校大学生提供了贷款服务。但是由于在校大学生无稳定经济收入,缺乏合理的消费观念,导致部分大学生无力偿还贷款,更有甚者在多个网络贷款平台办理贷款业务,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偿还小部分贷款,对自身和家庭带来额外的经济压力。

(三)思想道德滑坡

近年来,大学生入党是由高校党组织在全体在校大学生中,通过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民主评议、政治审查等方面的考察,选拔出极少数拥有崇高信仰的优秀大学生作为党组织吸纳的对象。但在实际选拔过程中,部分大学生为了个人未来的发展和个人利益,将入党作为彰显自己能力的炫耀品,这种入党动机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正确入党动机是格格不入的。

其次,高校设立奖学金和荣誉称号是为了奖励在校期间品学兼优的大学生,鼓励其更好地完成学业。但是,少数未能达标的大学生为了能够参与评奖评优,采用夸大获得过的荣誉、通过私自购买或伪造获奖证书等方式虚假宣传自身履历,以便达到评奖评优的要求。这些学生一旦获得可观利益,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并且在言行举止方面有所反差,不符合作为优秀大学生的表现。

(四)求职诚信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快速迈入大众化阶段。据媒体报道,201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82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许多高校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情况。个别大学生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中脱颖而出,不惜花重金购买学历证书、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国家计算机等级合格证书等“注水”自荐材料。还有个别大学生为了找到更加满意的工作,不断与多家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这种“骑驴找马”的行为最终导致岗位流失,给其他应聘大学生带来求职不公平,还会造成学校声誉的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缺乏求知进取精神与自律意识

需要承认的是,当代大学生相较于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群体,已然缺少对“学习”的正确理解,不会提问题、很少问问题,甚至想不劳而获直接获取学习成果,已经严重偏离了学习的本质。这主要源于大学生缺乏追求知识与真理的进取精神,思想懈怠、主观意愿较差。所谓主观意愿指个体在不受外在因素影响的前提下自然流淌出来的趋向某一行为的想法和愿望。[2]

主观意愿带有一定的能动性,而自省则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大学生若不能感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很难拒歧途、走正道。再者,自知是自省的进一步表现,即认知自己、明了自己、自知者明,大学生若不能认知自己在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之间的偏差,必然会引起大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力,明知失信行为不妥,却不能有效制止自己的行为,这就是自律意识薄弱的表现。

人作为社会的一员,由于受外界社会环境因素和主体内在因素的复杂影响,在很多时候,个人的知、情、意、行诸要素在发展方向上并不完全一致,主要表现为知与行之间的矛盾。[3]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一个和以往相比完全不同的崭新时代中,在保持原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接受了许多在市场经济体制变革下的新思想,而传统与新潮之间充斥着冲突。因此,在自律意识薄弱的前提下,大学生不能用客观的眼光辨别社会上的失信现象,最终迷失诚与信的自我。

(二)家长缺乏言传身教的意识

对于家长而言,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永恒的话题,就算是大学生也有着相应的等级资格考试。刻苦学习是家长希望看到的,但是目前绝大部分家长同样关心孩子的道德品行与生活技能,仅有一小部分迫切关注孩子学业的家长,为了使孩子的精力集中在学业上,努力地给孩子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过分关注孩子的生活起居而忽视道德品行的教育,盼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努力得到高分、获取名校的青睐,期望他们能在知识能力方面更胜一筹。其实,家长理应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亲密的伙伴,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时刻关注的焦点,可是很多家长在诚信方面并没有言传身教,不但未树立良好榜样,反而在此问题上带有负面行为影响。例如,对孩子平日的小谎言或偶尔的作业抄袭持有得过且过的态度;在思想观念上教育孩子做人需要有点“小聪明”,少做让自己吃亏的事情,尽量避免出力不讨好的委屈;还有当自身在生活中出现错误时,以稀里糊涂的态度草草了事等。家长在已经了解到此类失信行为的情况下,采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这只不过是些小事情,并不足以影响孩子的成长方向,但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轨迹,以至于其长大后仍在诚信问题上“栽跟头”。

(三)高校缺乏诚信教育与文化氛围

当前,新时期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4]但是大多数高校仅仅专注于学生的智育发展,将学生的成绩优秀与否、是否考取各类资格考试证书和升学率高低等智育表现片面地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异的标准。与此同时,高校为了提升学生智育素质和整体教学水平,不断增加大学生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数量,却严重忽视大学生诚信教育课程的存在。部分高校在毕业季,由于工作任务较繁杂、工作量较多,并未按规章制度及时回访每位学生是否有真实的工作单位,单纯依靠学生签订的就业协议,可能会产生少量纰漏,难以保证毕业生就业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高校将这些虚假的就业数据上报国家教育部门进行统计,就会严重影响国家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学生由于签订了虚假的就业协议,毕业时人事档案已经调往虚假单位所在地,当学生找到真实工作单位签订人事合同和办理入职手续时,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想道德要求不是十分严格。比如,个别学生将网上已有的学术成果作为自己的课业论文,在期末考试采用一些作弊手段取得优秀成绩等,这些行为已经严重违背大学生诚信道德规范,而高校教师若不严格筛查每位学生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则给个别漏网学生以可乘之机,或许会引发日后更严重的学术失范。这种松散式的的教学环境,自然也没有对学生诚信的约束能力。

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应该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将高校建设成为思想品德宣传的第一线。但是,当前高校在新媒体宣传的过程中,多是学校发展建设、学生课余生活、教学活动通知等内容,关于大学生诚信建设的宣传内容十分稀少。因此,加强高校宣传诚信内容的力度,是当前高校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社会缺乏诚信导向机制

大学生年龄普遍达到十八岁,已经能够按照成年人的标准对其进行道德水平方面的要求,但是这种情况在我国高校还很少见,多数情况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思想道德群体来看待。大学生主观意志较为薄弱,道德理论观念不强,对于社会一些现象不能够完全理解其中的价值观念,并且可能与社会上主流的价值观念存在偏差。

目前,我国的社会诚信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诚信奖惩机制还不完善,对于社会中一些不诚信的现象不能够及时收录到社会诚信体系之中。而专门针对大学生的诚信评价体系还处于空白阶段,这就导致社会上许多大学生不诚信的现象发生,并且大学生不诚信的“成本”极低,不能够起到警示的作用,这就为大学生做出一些不诚信的事情提供了“温床”。

当然,现阶段绝大多数高校在尝试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机制,其目的是用和个人档案相似的方法记录大学生不诚信行为。但是,高校多是以受到学校处分的情形为标准,多是将严重的不诚信行为记录在案。这就滋生了一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少数学生认为只要不犯大错,诚信档案就不会对自己产生影响,这略微偏离了设计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初衷,对大学生诚信的约束效果有限。并且由于某些高校诚信档案的机制建设还在探索当中,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不完善的情况,例如还未与其他征信部门联网运行,这就意味着其在学生找工作和升学过程中较难起到衡量学生诚信水平好坏的作用,学生毕业之后可能未将诚信档案放入学生个人档案中一起邮寄到学生工作单位或者生源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只保存在学校档案室。这些情况都导致高校建立的诚信档案形同虚设,形式往往大于实际使用价值。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提升个人诚信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诚信作为个人道德首要方面,是立人之本,是衡量大学生基本道德素养的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也符合当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要求。高校和社会应该主动承担起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环境的责任,将大学生诚信环境的营造作为诚信教育的一部分。

责任首先是对自己的正确定位和认识,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承担着方方面面的社会角色,是否对这些角色具有认同感就构成了责任意识,有了责任意识,才会完成相应的角色担当,履行应尽的职责,实践应行的操守。[5]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大学生需要加强自我约束能力,以防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每名大学生都是诚信体系中的成员,如果想要诚信的整体水平提高,那么必然需要每名学生共同努力。虽然当前社会环境较为复杂,但我们应该做到增强抵制各种诱惑的意志能力,提高对事物的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个人诚信水平的提高也会促使大学生整体诚信水平的进步,这就要求每名大学生努力成为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之人。

(二)增强家长以身作则的意识

每个社会公民都是诚信体系中的一员,家长也不例外,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引路人”,承担着教导孩子如何诚实守信的责任,并有义务在日常生活中监督孩子的一举一动。在漫漫求学路上,孩子的学业成绩固然重要,因为这影响着每名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但遵守道德规范同样不容忽视,它影响着每名学生是否能在人生路上坦坦荡荡地走更远。

模仿是动物的本能,人作为高级灵长类动物,更具有无可比拟的模仿行为,所谓模仿行为是在非控制条件下个体观察并模仿他人的行为举止并引起自身改进或学习与之相似技能的行为活动,尤其多发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在此成长阶段,家长言谈举止间透露出的诚信观就显得尤其重要,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待人接物是否诚实守信,所以家长应重视家庭教育中诚信品德的培养,并以身作则树立正面形象。

无论是孩子为了一己私欲而撒谎,还是为了应付作业而抄袭,家长都应该及时劝告,告诫孩子这是一种不良的失信行为,贪图一时的利益与荣誉并不会使自身变得更强大,看似欺骗他人实则诳骗了自己,人因“诚信”二字立足于广袤天地间,因此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不可取。而家长也要注意规范自身的道德品行,为孩子创设可供参考的诚信榜样,如对朋友以诚相待,坦白生活中出现的错误且不逃避等。家长还需要及时与孩子交流有关大学生活的心得体会,为孩子排除迷惑与困扰,并有必要与学校产生积极互动,多方位了解孩子在校期间道德品行方面的表现。家长应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从中积累知识和办法,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6]

(三)加强高校诚信教育与文化建设

校园不仅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利用新媒体宣传大学生诚信教育最好的地方。根据《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预计到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以上,即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将近一半的适龄青年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这就意味着大学已经成为宣传引导青年一代思想潮流的主阵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微博、QQ等社交方式已经深深融入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并且网络的不断普及,人们随时随地就能了解新鲜事,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热衷者,更加愿意接受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宣传方式。大学生诚信教育也应该改变课堂、讲座、板报、广播等传统宣传教育方式,转而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方式分享一些诚信教育的故事和案例,利用短视频媒体拍摄和制作一些有关大学生生活中诚信问题的短视频、动画等。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形式,将大学生诚信宣传方式“活”起来、宣传手段“新”起来,替代传统的诚信教育宣传模式,让高校诚信教育宣传不再枯燥无味。

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严格把控以学术为主的诚信问题。首先,学术是大学教育之本,是大学生学习之源。学术诚信问题频出是对大学教育之根的“腐蚀”,把好学术诚信之关是坚守大学教育最后的底线。其次,学术诚信是衡量大学生思想道德合格与否的最基本标准,也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前提。高校应该制定一系列与学术诚信相关的奖惩制度,加大对毕业生学位论文的检查力度,充分利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逐一排查学位论文抄袭情况,坚决不让一名有抄袭情况的大学生毕业。再次,加强对高校教师和辅导员思想道德的培训力度,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诚信榜样,言行一致坚守诚信底线。陶行知先生曾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识渊博的人虽然能成为老师,但只有行为端正的人才能成为典范。如果一名教师行为不端正,做出有违背诚信道德的事情,那么何以培养出品行端正的好学生?最后,高校根据教学情况增加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容。在不增加教学课程安排和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增加符合大学生实际的诚信教育内容,发挥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

(四)建立大学生诚信导向机制

法律法规是大学生诚信机制建设的基础,道德规范只有通过合法的立法程序成为法律规范,此时,才能在法律的意义上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7]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基础是大学生诚信机制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大学生诚信制度发展的前提。但是,我国还没有一部以诚信为核心的法律法规,这也为规范大学生诚信行为增加了难度。按照我国的现行学制,大学生入学年龄一般达到十八周岁,已经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就应该为自己的不诚信行为负责。诚信机制的建立应该以法律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立社会诚信机制,包括大学生诚信机制在内的诚信体系,为社会和高校诚信环境的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诚信是人最基本的道德水准,当前我国诚信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而大学生诚信机制还处于空白阶段。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用社会诚信标准来衡量大学生显然是不合适的,这就需要有一个“中介部门”连接高校和社会,成立专门为大学生群体服务的诚信机构,为高校招生、社会就业、助学贷款申请等方面提供可靠的信用支持。大学生诚信体系的构建与社会诚信体系有明显差别,需要结合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际,比如考试诚信、学术诚信、奖惩记录等大学生独有的诚信评价内容。

建立或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机制,记录在校大学生诚信状况。首先,大学生诚信档案内容包括:个人资料、学习记录、学术记录、助学贷款记录、考试记录等多方面诚信记录,记录学生在校期间所有诚信状况,以及在校期间违反诚信的次数和情况。其次,将大学生诚信档案与高校招生、企业招聘、助学贷款等环节数据联网和信息共享,方便相关单位随时可以查询到大学生信用情况。最后,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长效机制,将大学生诚信档案作为未来社会信用档案的基础。在大学生毕业时,同人事档案一同邮寄到生源地或者大学生用人单位,为用人单位提供信用参考。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完善激励诚信机制能有效制约学生的不诚信行为,诚信档案伴随着大学生走向社会,信用机构可以根据档案记录情况,对大学生实施动态管理,使诚实守信成为大学生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8]

注释:

[1]龙显均.从国家助学贷款看大学生诚信危机[J].中国高教研究,2004,(4):72-73.

[2]刘伟.诚信知行的形成机制与教育干预[D].辽宁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98.

[3][5]李敏.“知行合一”思想观照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3):115-119.

[4][8]蒋笃君.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探索[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6(4):27-29.

[6]邬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121-123.

[7]钟志凌,张国镛.试析大学生诚信制度体系的建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5上半月):61-62.

猜你喜欢
诚信大学生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学生写话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聪明的学生等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