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信懋小学 楼碧儿
《瓦尔登湖》中有一句名言:作品是作家尽情地向那些能够理解他的所有人倾诉内心的语言。我认为采用怎样的表述是次要的,抓住文本人文精神凸现的关键词句开展多元理解,感悟与提升学生的人文内涵和素养才是根本。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非常经典的红色作品,上这样的课,学生往往会觉得很无趣。那么就要学生说他们自己想说的话,把课堂还给他们,老师尽量靠边站。我做了如下操作:
师:文中哪些语句深深地打动了你?
生: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我感受到了他们对祖国的一片赤诚,感受到了他们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高尚品格。
师:你已经把老师想说的都说了。
生:老师,对于这句话,我还有话要说。我觉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们的死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他们才会把口号喊得那么壮烈豪迈!
师:你的视角很独特。同学们,邵可同学把五壮士的牺牲,提到了人生价值的高度,令人佩服。(这里是热烈的掌声)
师:你知道的关于人生价值的名言还有哪些?
生: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巴金
生: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爱因斯坦
……
师:是的,每个人对人生价值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五壮士认为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那就是献身于祖国,献身于人民。
教学相长,在这一节课里,我与学生一起走上探究的幽径,一起享受着发现和创造的快乐。
作为语文老师要能够根据课堂情境,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敢于舍弃既有的教学设计,因势利导,推波助澜,这既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尊重,也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创造力,我们“众里寻她千百度”,然而她总是藏在学生头脑中的某个角落,一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便开启了那扇创造之门——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们在发现学生无尽的创造力的同时,也对经典文本进行了创造性的呈现。
王尚文先生在《阅读对话教学论》中指出:阅读是倾听文本的声音。如若无视文本的暗示,主观地虚拟,对于阅读来说,这种倾听的创造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这种创造性的阅读源自文本,是阅读主体对文本的亲身感悟。
在这里我以在二年级执教的绘本《换换吧,鼠小弟的小背心》为例。这本绘本被很多幼儿园小班的老师采用,目的在于通过故事,让孩子学会用笑脸,好听的声音,有礼貌的话结交更多朋友。但是今天,我把它放在二年级,却上出了不同的味道。
师:小老鼠为什么不肯换呢?
生1:小老鼠可能想,这小背心太难看了,我才不要跟他换呢?
生2:我的花儿可比他的背心好看多了。
生3:这是我最喜欢的花,我才不肯给人家呢!
……
师:咱们一起看,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啊!图中的小老鼠说:“这本来就是送给你的。”
师:和前面的小动物相比,你更喜欢谁?
生3:当然是这只小老鼠。
师:为什么?
生4:因为她很有爱心。
生5:因为她愿意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她很无私。
……
师:你看这只小老鼠的花送给了鼠小弟,但是她得到了什么?
生6:是快乐!
生7:是朋友!
生8:是友情!
……
师:是啊,友情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是无价的。只有愿意为别人付出的人,他才能得到友情,才能得到更多的快乐!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的心灵被震撼了,被荡涤了,并真正走进了文本,关注了文本暗示,对文本的主题有了新的阐释。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阅读积累,丰厚语言积淀,丰富间接的生活经验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字就是关键。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地感知文本,感悟文本,积累语言和思想情感,并内化提升为自己的语言,形成自己的思想。
我在执教《凡卡》一文的第一课时,其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段:首先咱们把目光聚焦到具体描写凡卡“连狗都不如的生活”的段落。然后,我们细细研读,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凡卡生活的艰辛。“我的生活没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虽然是循环往复地出现,但却没有达到自己所预想的那种感染力,学生与文本似乎流于两个层面。
交流完毕,我又安排了这样一个小练笔:读着凡卡蘸着血泪的叙述,听着凡卡悲苦无助的哭诉,我们完全有可能还看到:有一次……大概十分钟以后,学生写出了以下文字:
饥饿的凡卡又被派出来买酒,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个掉在路上的面包,他竟飞快地冲过去,拿起那块面包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晚上,他回到店里,刚跨进店里一步,他就又“轰”的一声昏倒在地。老板娘看见了昏倒的小凡卡生气极了,她以为凡卡偷懒,就拿起水盆,把水倒在了他身上。凡卡冷得直打哆嗦,站了起来,可是,酒已经被打翻在地上了。老板气得拿起鞭子,抽打他,顿时过道里充满了痛苦的呻吟声。(张贤婷)
……
站起来交流的同学,几乎都读得声泪俱下,他们已经完全和文本中的凡卡,同呼吸,共命运了。从原先的波澜不惊,到现在的物我交融,我开始关注,开始思考。试想,如果没有细读,又哪来孩子们写作时的题材;没细读时的情感积淀,又哪来交流时的真情宣泄。
当然,我们在强调学生作为文本的阅读主体时,也不能忽略文本给予读者的暗示或提示对解读自由度的限制。毕竟,在不同人的眼里,山可以代表“凶险”,也可以代表“伟岸”,但山始终是山,性质是不会变的。总之,我们应该循着时代发展的脚步,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对话的课堂,引导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解读、运用文本,让课堂呈现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