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梅岭小学西区校 黄德烨
故事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教学内容,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名人故事等都以其鲜明的语言特色和生动的情节描写吸引着学生。在教学这一类课文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悟人物情感,掌握故事寓意,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有声有色地讲故事。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讲故事的能力不容乐观,要么是照本宣科背诵课文,要么三言两语缺少情感。如何让学生爱讲故事、会讲故事,让讲故事变得生动有趣呢?其实我们可以依托文本内容,合理开发故事资源,不仅让学生学会讲故事,还可以掌握讲故事的方法。
故事之所以能吸引学生,是因为其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故事中的人物常常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形象,代表着强烈的爱憎情感,因此会出现两个极端化的语言系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不能细致地对教材进行开发,只是带着学生对故事内容泛泛而谈,那么学生在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必然会出现条理不清,语意不明的情况,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有清晰的人物形象,却没有清晰的表达线索,这里需要教师带着学生对故事人物的特性进行梳理归类,这也是对文本的二次开发过程。
线索是贯穿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故事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等。细细品味,许多故事的线索都是根据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很多情况下,故事体课文都是由明暗两条线索交织而成的,学生很容易发现故事的明线,但暗线的把握颇费力气,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往往只顾表面的线索,忽视了暗线的铺陈呼应,故事缺少必要的烘托显得单薄无趣。教者可以根据情节发展紧抓明暗两条线索,拓展故事内容,帮助学生把故事讲得精彩。
比如在《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中就存在着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小女孩和爱因斯坦相识相知过程的所见所感,暗线是爱因斯坦每次见到小女孩时的不同反应。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爱因斯坦的表现:小女孩为什么认为爱因斯坦是从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小女孩为什么觉得爱因斯坦并不伟大?小女孩为什么吓了一跳?因为何事,小女孩会经常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去坐坐?通过不断地启发思考,学生能够自主寻找到文中的暗线所在,这为讲述故事搭建了一个完整细致的框架。如果要将故事讲得精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女孩,用角色置换的方法进入情境,梳理文本,提炼线索。
文本只是一个个无声的文字组成,我们如果不能把它转化为学生能听到的语言、能看到的动作、能感受到的情绪等,对于学生来说那就是枯燥无味的,学生有了明暗线索的依托,有了文本开发出来的创造性表达,便不会为故事情节能不能讲清楚、讲具体、讲生动而苦恼,他们会将充足的精力投注于如何将故事讲好上面来,同时他们也会习得讲故事的方法,将文本语言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心灵语言表达出来,故事能讲得更好。
许多故事体的文章短小精干,内容单纯,为了方便记忆和传播,往往采用“三段式结构”来组织故事情节,也就是表现一件事情要经过三次的反复,或者通过三个类似的情节单元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从而使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人物形象突出鲜明。比如《蒲公英》中句段相似的三颗蒲公英种子的经历,《三袋麦子》中结构类同的三只小动物处理麦子的方法,在反复中对比,获得跌宕起伏的阅读感受。教师可利用“三段式结构”、重点段落结构相同、语句相似的特点,以其中一段的讲法做范例,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让讲故事化难为简。
在故事类文章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深化故事情感,经常要求学生创编或者续编故事。这对于刚刚学了怎样讲故事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如果能借助适合的范本,引导学生模仿复述,启发学生想象,讲故事将会变得水到渠成。
除此之外,利用课文本身作为范例续编故事也能给学生的想象提供帮助。《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可以引导学生续编故事:“小骆驼从沙漠旅行回来了,有一天,它又在小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到了小红马……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所讲的脚掌、驼峰、睫毛的特点和小红马进行对比,将小红马走进沙漠里的经历和感受仿照小骆驼的讲清楚,使故事圆满结束。依托范本创编故事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在重组语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挑战自我的斗志,让学生真正地做回了课堂的主人。
以上列举的只是比较典型的故事体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故事”这一资源,多方位、有深度开发文本教材,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讲故事的能力进行训练,让学生和“故事”结下不解之缘,让故事教学绽放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