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青铜峡市红星中心小学 陶彦兵 李 静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要重视义务教育,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强调经典文化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让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文是三大主课之一,其中习作环节非常重要,在考试成绩中也占了较大的份额,但据调查,在习作环节,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习作要点,考试中这部分非常容易丢分,由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方面的问题,本文就习作教学中“评价”这一环节进行研讨,希望能够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
学生习作中,教师大多采取评分数或者批阅批语的方式,对学生的习作成果进行评价,但实质上这种评价方式主体单一化。新课改要求社会、家长、学生自身等多方面都要融入教学过程中,多方参与、多方共育,就此我提出在学生习作评价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评价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邀请家长进行共同评价,还可以设置微信公众号,让学生的文章发表到公众号中,邀请社会方面进行评价,以此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也不会那么“单薄”。
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例,比如我们的习作要求是“用简单几句话描写一位老师的特点”,学生在习作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改,鼓励学生自我检查,让学生将自己写的作文一遍一遍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顺等,这个过程是自我检查的过程、自我评价的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再例如,我班组织了多次写作交流会,邀请家长一同参加,属于亲子类的习作交流活动,这一举措实质上就是将家长元素融入了写作教学评价环节。鼓励家长对孩子的习作进行评价,以一种公正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孩子的习作成果,对学生的习作成果进行客观评价之后,要对其进行鼓励,并且让家长找出“闪光点”以及不足之处。这样的活动明显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而且还有助于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老师的教学模式等,进一步优化了家校合作模式,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或者自身学习能力等有所差异,学生有着各自的特点,比如有的学生善于背诵,有的学生善于写作,有的学生善于朗读等,在传统习作评价教学中,我们往往是“一视同仁”,这种“一碗水端平”的评价方式有所偏颇,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比如我们在批阅学生的习作成果时,往往会商量一个标准,我按照这一个标准进行统一的评判,这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我们应当设置多元标准,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比如,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将班级中的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可以分为低、中、上三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以后进生为例,可以对这一群体进行鼓励和赞赏,在习作时对这一层次进行辅导,帮助后进生提升写作能力。在班级中分层次设置习作评价标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验,我发现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进步,既鼓励了后进生,同时也提升了中等层次学生的习作能力,而且优等生的写作水平也有所进步。
一般来说,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学生写作之后我们对其进行评价,往往重视的评价内容是学生的习作成果(最后的习作结果)。语文新课标指出要更加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和体验,实际上就是指我们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这里就是更加重视学生习作过程,比如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收集资料的途径、表现的情感、态度、自身的体验状况等,对过程加以评价,这样才能够贴合学生的想法,有助于了解学生习作成果的理念,引导学生发挥真情实感。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习作很多是东拼西凑、“抄袭”或者是每次都是一个“模子”,不具有情感,在阅读时感觉“没生气”,缺乏真情实感。所以我们要大胆地创新评价内容,引入新的元素,比如,鼓励学生更加重视对习作过程的学习,多方面考查学生习作内容,是否有真情实感、是否有内涵、是否有丰富的佐证材料等。当然,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结合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培育要求,考查学生的全面素养,对其知识能力、情感体验以及态度价值观等进行综合考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比如,在写作“家乡的变化”这一主题时,写作前我们应该要求学生自己学会收集各种资料,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自己家乡的转变,分析家乡过去与现在的变化,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在收集大量资料之后进行阅读和整理,学生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就会有感而发,自然而然地就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写作的内容也会比较丰富,内涵就会更深刻。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语文习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路漫漫其修远兮,还需长期努力。就学生习作评价这一环节,本文从三方面进行探讨指出评价内容要创新、评价主体要换位、评价标准要分层,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发现学生的习作水平大大提升,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深得学生喜爱,也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这种模式在我校渐渐推广开来,收到了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