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精神?
——读三联版《大学的精神》有感

2019-11-27 09:20:20杨娅佟
大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敬畏开放性大学

杨娅佟

大学的精神决定着每所大学的未来和发展,是大学建设中首要思考的问题,是每个大学的立身之本。一流大学的建设不仅需要物质的支持,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后盾和支撑。三联版《大学的精神》是对七所世界一流大学全方位的刻画,文章总结出其中三个共通点:自由性、对知识的敬畏和开放性。了解和认识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及其背后来源,有助于我们深入地分析当前大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出并实施了“双一流”的战略决策,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但是“追求一流”不能仅仅停留在环境、制度、教学或者其他表层方面的学习。环境、制度、教学方法等都是大学精神的载体,是在“精神”的影响下产生并发展的。大学的精神是大学的内核,是大学的魂,只有在精神上有所追求,有正确的方向指导,才能够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

大学,顾名思义,是集万千学识、学子的学府。蔡元培将大学称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1]它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梁启超先生曾在演讲中强调:大学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学校,是因为其任务为高深知识的探讨、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为全人类的进步提供知识支撑。然而,我国大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只有两个,一个是抗战时西南联大时期,一个是20世纪80年代。[2]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大学的发展,虽然从科研报告发表数量、科研经费、校舍师资力量上看,是在不断进步,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但是在对大学的真正作用的认识上,或者说是对大学的精神的塑造上,是不及前两个时期,甚至在很多方面是与这两个时期的精神背道相驰的。最近几年关于大学的报道,肆意吹捧科研论文数量和科研经费的投入,片面追求表层的“优秀”的现象愈演愈烈。

哈佛的校长说:“大学教育的价值在于为一个人一生求知欲最旺盛,心智最为开放时提供一个时间机会。”[3]这也许才是大学回归其本质的作用。《大学的精神》三联版是主编对七个世界一流大学的考察记录,从氛围到环境,从历史到现实,从制度到精神,对七个学校进行了全面的、深刻的介绍。总结起来,大学的精神主要是三个方面的:第一是自由的态度,作为现代大学制度诞生的关键人物——洪堡曾说过:“自由是必需的,宁静是有益的;大学的全部的外在组织即从这两点为依据”;[4]第二是对知识的敬畏,也就是一种“压在纸背的心情”的敬畏心,在知识面前放下所有的身份和标签;第三是开放的精神,21世纪是信息知识革命的时代,大学的使命是推进知识进步,作为先进知识的研发地,一定是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面向社会的。

一、自由的精神

大学区别于其他类别的教育的核心精神,应该是自由的精神,是一种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机会的精神。自由的精神,是学校氛围上的自由,不仅是学术科研上的自由,还是学校的治理理念、校风氛围、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方面。纵观世界一流的七所大学,每一所学校都流淌着自由的血液,特别是美国的三所著名大学。

坐落在剑桥市的哈佛大学,从学习英国的剑桥牛津开始的一个小学院变成世界高等教育的帝国,其中比较重要的时期就是19世纪后半期。在此期间,查尔斯·W.艾略特担任校长,对哈佛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就是通识教育的推出和实行。虽然我国的各大高校都在效仿这一做法,但是并没有理解这一项改革背后的哲学基础和社会基础。这一改革的出发点是让进入大学的二十岁左右的学生能够自由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发掘自己的兴趣,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激发学习激情。而艾略特校长认为哈佛从一个古老的、地方性的宗教学院,变成一所全国性的现代研究型大学,完全绝对的自由选择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书中耶鲁大学的标题是“卓越灵魂与领袖的摇篮”,虽然看上去耶鲁大学对权利与特权特别重视,俱乐部与协会的保密性使得它的自由性不那么明显。但是耶鲁大学的特权,实际上是拥有知识的“特权”,而不是阶级层面上的“特权”。它非常重视自由教育,注重本科教育,这里的自由是学术的自由,是表达自我的自由,是作为公民对国家负有责任的自由,它是排他性与自由性并存的。大学是知识海洋的一角,学校是为学生提供自由汲取各种知识的场所,耶鲁大学重视大学生能为国家服务的能力,但是并不局限于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任何学生愿意接受的形式,比如随处可见的公益活动,无论这种公益对社会而言是否一定是有价值的。

斯坦福大学,是硅谷的心脏,也是全世界IT 行业的中心。“硅谷的意义是发明自己、发明文化、允许失败、改变世界、改变人类” 。[5]这是一个极具野心的地方,也是一个满足不同梦想的地方。斯坦福大学的自由,更多的是对创造的宽容,是对科研管理的自由,这里有无限可能性。在咖啡馆里随处可见的讨论小组,在教室走廊可以听到的高谈阔论,这些都是学校自由氛围的象征。

二、对知识的敬畏心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一流的大学是拥有知识金字塔的殿堂。纵观世界一流的七所大学,无不对知识抱有崇高的敬意和因敬意而产生的畏惧心,尤其是牛津和剑桥两个古老的大学。

牛津是一个被时光厚待的地方,“牛津人的时间观,是现世短暂与精神永恒的混合”[6],它以优雅的姿态保持自己的高贵,却同时与当代毫不违和。这样看似亘古不变的永恒精神,背后是自始至终一贯而终对待知识的态度支撑的。时代在变,但是在牛津,知识的地位一直是不变的,一切的权力、种族、地位,都要向知识让路。书中作者介绍牛津大学食堂和宿舍随处可见的画像的作用是:“使学生产生对历史和传统的敬畏感”。历史和传统,在牛津即是知识的代名词。剑桥大学被称为“一个完美的读书地方”,启蒙之所,智识之源。这是它无与伦比的魅力,大学是启智的地方,所以大学一定是要将智识放在首要位置的。

身为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敬畏心,是最基本的,到大学阶段,学习世界顶尖的知识,就更应该有敬畏心。这种敬畏心,就是无论世事和外界如何,忠于知识,忠于智识的坚定和无畏。我国的西南联大之所以是中国大学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和坚定精神。

三、开放的精神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是包容万千、兼收并蓄的“大”学。有开放的精神和态度,才能兼收并包。大学英文University,词根是Universus,意指世界的不同部分相遇之处。如胡适所说为“合诸部而成大全也”。[7]开放的精神,首先体现在思辨的态度。书中介绍的最后一所学校是海德堡大学,这所同样古老的大学,是一个“思辨之地”。富有特色的“学生监狱”昭示着对学生犯错的处置权;学生求学期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换大学,是学校对求学者的开放姿态;海德堡大学是以哲学著称的,就像这里的哲学老师所说的:“真理的第三个层面就是开放性,现实不是封闭的,我们向现实开放,现实亦向我们开放”。我们的大学一定是面向未来的,未来是不确定的,不是封闭的,因此必须具备开放性。第一,开放性能够保证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可以开发出每个人的潜力。第二,大学只有足够的开放,才能包容多样性,包容不同学科的异同甚至对立。第三,大学要面向的是世界,是未来,所有的着眼点都要落在广而浩渺的世界和未来上,有了开放性的精神,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本书的结语是马斯洛的一句话:“教育就是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所有讨论大学的精神最终都应该归结于教育的作用的探讨,大学的最终使命是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而这种支持,不应该是单一地以社会的有用性为标准的,而是应该回归人的本质。只要成为了更好的“人”,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潜能的,就多元化地给予支持。也许七个世界顶级大学历经时代沉淀下来的精神,不能在我国的大学立马落地生根,但是自由、对知识的敬畏和开放性这三方面共通的精神,是我国建设“双一流”大学所亟需的。

注释:

[1]应星.塑造中国大学精神的现代实践[M]//刘琅,桂苓.大学的精神.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4:59.

[2]陈平原.大学有精神[M].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23.

[3][5][6]蒲实,陈赛.大学的精神[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16.

[4][7]胡适.非留学篇[M]//刘琅,桂苓.大学的精神.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4:2,23.

猜你喜欢
敬畏开放性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40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些敬畏
海峡姐妹(2019年9期)2019-10-08 07:49:00
敬畏一粒米
文苑(2019年14期)2019-08-09 02:14:06
敬畏先烈
红土地(2016年12期)2017-01-15 13:46:59
寻求开放性道路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