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平
高校在我国的阅读文化建设中担负重要使命,因为高校是阅读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服务者。从阅读文化的创造者来说,高校需要浓厚的阅读文化、也催生了新的阅读文化;从阅读文化的传播者来说,高校对阅读文化有重要影响并且高校是培养阅读文化人才的重要场所;从阅读文化的服务者来说,高校为阅读文化的传承和变革服务。只有搞好了高校的阅读文化建设,才能使我国的阅读文化建设得到扎实推进。
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人民群众已不满足于温饱,而是有了更高的需求。其中,精神文化需求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加强文化建设成了一个重要课题。阅读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中的基础一环,自然也需要跟进,而高校在阅读文化建设方面拥有独特优势,那么高校应该承担怎样的使命呢?笔者把它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高校作为国家高层次的教育机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承担着创造新知识的使命。高校也拥有创造知识的丰富资源:人才、资料、设施、资金等,有效整合这些资源,不断创新,高校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即使是应用型高校,也不是为实现简单的技能传递,而是要在现有基础上去创新,否则的话,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也会成为生产的落伍者。所以,创新就是高校办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和重要目标。
创新靠什么?阅读是基础。高校师生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知识,充分了解前人的研究历史、今人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才有可能产生新发现。离开了阅读,创新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接下来,就是要解决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专家的指点:诸如本领域哪些书是必读的,而且要精读,还要写读书笔记,使之嵌入学生的知识系统,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还有哪些书是需要涉猎的,要去泛读,它们将成为专业知识的有益补充和专业发展的有力助手等。这些都是长期学习、研究的宝贵经验,是登顶高层次学问的基石,学生只有在高校,在专家的指导下才能获得。学生的阅读过程更加重要,只有勤于阅读、善于阅读,才能在有限时间里获得无限的知识。这些知识不是靠死记得来,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自身知识系统的补充和提升;这些知识也不是为装点门面,而是为了运用,为了创造。在高校,如果人人都阅读,人人都在阅读中去发现、去创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就形成了,阅读文化也就在其中孕育,成为校园里无形的纽带,也是校园的一道人文景观,身处这样的校园,每个人都能沐浴到文化的气息。所以,浓厚的阅读文化是高校办学质量的基础,也是一所好学校的必然结果。
有了阅读的资源,又有阅读的人群,高校是阅读文化创新的重要来源地。高校在阅读方式、阅读行为习惯、阅读观念等方面的新变化都将引领着国家阅读文化的新走向。民用新科技大多是在高校首先获得较大规模地推广和运用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基本在高校获得普及,网络阅读也就应运而生,并且已在大学生中流行。根据2016年的国民阅读统计可知“2015年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光盘阅读、Pad(平板电脑)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0%,较2014年的58.1%上升了5.9 个百分点。”[1]暂且不说网络阅读有可能产生的消极面,就从这种现象来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行网络阅读,依赖网络阅读。很显然,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已发生深刻变化。随之而来的即是阅读行为习惯的变化。大学生已越来越习惯于随时随地点开手机、电脑等网络设备,进行网上的阅读活动。由于网上阅读内容的即时、短小、丰富等特点,大学生已不需细品纸质读物中的文字,而是在较短时间里,浏览轻松有趣的内容,浅阅读也就蔚然成风。于是,在很多大学生眼中,阅读就成了在最短时间里获得最多信息量的活动,这种阅读观念与过去那种反复咀嚼、涵泳体味等传统观念相去甚远。这一系列阅读方面的变化已向社会各领域人群传播,形成了新时期阅读文化的独特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还无法过早地下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合理引导,以免未来一代被不利的一面所伤。
高校在国家文化发展中具有先导性的特点,即很多文化是从高校开始并向社会辐射的,阅读文化也体现出了这个特点。由于高校的特殊地位以及高校对文化的敏感性,阅读文化的变化往往首先从高校开始。科技等因素使得大学生阅读方式产生变化,带动了高校文化模式的整体发生变化:课堂逐渐采用多媒体方式;阅读、交流都日益网络化。尤其是作为文化资源库的图书馆也走上了网络化道路:纸质资源的网络化、电子资源的日益丰富、阅读方式的智能化等。这些阅读方式、阅读模式的日益流行,不仅改变了高校的传统阅读文化面貌,也在影响着周围的社会阅读生态。“由此可见,高校阅读文化通常走在社会文化的前面,在阅读文化建设中表现出积极的引导态势,使人们不断校正其阅读价值观念,并对社会阅读文化起榜样和示范作用。”[2]
高校还是阅读推广的重要阵地。高校不仅自身具有浓厚的阅读氛围,不仅使本校的师生热衷于阅读,而且还要向社会扩散,营造出浓厚的社会阅读氛围,吸引更多的社会人群加入到阅读的行列。高校拥有较高端的人才,拥有较丰富的资源,利用自身在文化上的无形向心力,通过阅读推广宣传、阅读推广活动,就能让周围的社区、人群受到影响,从而使之参与阅读、推广阅读,达到输出自身阅读文化的目的。每个高校都是一个阅读推广的点,它能带动起阅读推广的面,这些“面”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的阅读潮流,国家阅读文化也在全民阅读中得以确立和发展,高校在其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阅读文化最终还是要靠人来传播,因此,人才是阅读文化传播的关键。高校是培养各方面人才的,由于高校的环境、培养模式等的差异,使得人才的适用类型、水平高低等产生一定的差异,但他们的阅读态度以及阅读习惯等应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否则就称不上是合格的人才。也就是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应是一个乐于阅读,善于阅读,并且具有阅读习惯的人,这应是人才的一个共性,也是人才的一条底线。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阅读文化,大学生在一定的阅读文化中成长,自身都会打上母校的烙印。他们就是一粒粒阅读文化的种子,随着就业的去向而播撒到祖国各地。当他们扎下了根,他们就会通过自身的阅读文化影响周围的几个人甚至是一大群人,而且这种影响是持久的。“阅读是人类传承文化的基本途径,大学阅读文化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经受大学文化环境的熏陶,阅读文化不仅影响着他们自身的阅读行为,也通过他们影响着社会的阅读文化。”[3]这种影响力就是一种传播,影响力越强的高校其阅读文化的传播力就越强,给国家阅读文化带来的变化就会越大。
阅读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阅读文化的建设既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工程。作为已有的阅读文化,也是植根于本国国情、本国历史的产物,自有其合理性。这就需要加以传承,以接续文化的脉络。
高校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大多由前人创造,带有深厚的传统色彩,正是对这些文化的继承,使得传统的阅读文化得以延续。当前,虽然电子读物、网络阅读发展很快,但主体部分还是纸质阅读,而且由于人们习惯于利用纸质读物进行深度阅读,所以,纸质阅读依然不可替代,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依然占据着牢固的阵地,这是阅读文化最大的传统。因为纸质阅读的长期存在,传统的阅读方式就将长期存在,传统的阅读习惯、阅读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阅读文化就将长期存在,高校就是传统阅读文化的最佳栖息地。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稳定性。除了特殊的外力作用,文化的发展总是一脉相承的,高校是文化的荟萃之地,在文化不断传承、人才不断培养的过程中,传统的阅读文化就在一代又一代人才中保留了下来,并传承下去。况且任何研究都离不开前人的基础,都要先继承前人的已有成果,这也决定了高校对于阅读文化传承的意义。作为任何一所负责任的高校,文化的传承都是义不容辞。尤其在我国,面对丰厚的历史文化馈赠,高校在这方面职责就更应在情理之中。所以,我国高校应是传统阅读文化的积极服务者。
高校如同文化发展的中继站,在维护文化传统的同时实现文化的一脉相承。但这并不是说高校应成为文化的保守者,那样的话,终将导致文化的落后而被迫放弃文化的传统,这是我国的文化史已证明了的规律。高校应该以守正创新的态度,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变革和创新,这才是对待文化负责任的态度。
基于社会的发展,高校应该积极迎接新的阅读文化的到来,改变不合时宜的阅读模式,在新的阅读方式的基础上构建新的阅读生态,形成新的阅读文化系统。前文提到,高校的阅读方式、阅读资源管理、课堂教学等积极实现信息化,用信息化改造传统的阅读文化,从而与新时代的大学生读者的需求相契合,既适应了他们的需要又在无形中引导了他们的发展方向,这是高校在阅读文化建设中主动出击的成功案例。试想一下,如果高校还是固守传统,拒绝改变,只会把大学生推向对立面,失去了阅读主体,哪里还有阅读文化可言?传统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高校还是阅读文化创新的主体。阅读文化唯有创新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高校有创新的资源、有创新的机制,是众多文化创新的策源地。结合社会的需求,阅读文化不断创新,才能吸引更多读者,有了读者,文化才有了鲜活的载体,才能在社会中生存、发展。“读者是传承阅读文化的主体”,[4]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文化的创新,推动文化的创新,在创新中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这样,高校在国家阅读文化建设中的价值才能得到更大体现。
高校处于我国教育体系的高端,不仅在教育领域而且在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进程的加快,高校对社会的影响更加深入、全面。当前,我国的阅读文化建设迫在眉睫,高校应该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利用其强大影响力,在此建设中承担起更大责任,发挥出更大作用,出色地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注释:
[1]黄念,卢陈,黄晶,柳娟玲.网络时代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变迁[J].现代商贸工业,2017,(17):141.
[2]谢凝.略论高校阅读文化的内涵及其构建途径[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6):158.
[3]王云英.大学阅读文化构建与图书馆阅读推广[J].湘南学院学报,2014,(4):119.
[4]彭凤兰.高校图书馆纸质文献建设与阅读文化传承[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