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悦然
亚里士多德提出,只有理解了研究一个事物的原因并认识了研究对象的元素之后,才能说真正了解了这个事物。因此,“在对自然的研究中首要的课题也必须是确认其本源”i(这里“本源”一词与“本原”同意)。为了真正认识“物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事物,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首先掌握其本原为何。“本原”这个概念到底应该作何种解释?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它同时意味着“开端”与“支配”。ii它是一门学科的起步也是支配此学科的原理。因此,亚里士多德与之前的西方先贤一样,都从本原出发去理解自然,古希腊哲学的内在一致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所谓“本原”指的其实是“原因”,而“原因”又包含四个方面。于是,“四因说”的理论逐渐形成。
“四因说”认为事物有四种原因并且仅有四种: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部始终存在着的那东西”iii叫做质料因,由此,我们可知质料是组成事物的基本材料且从始至终都存在。同时,它又是潜在的、被动的、本身没有运动能力且相对没有形式的。“质料因”其实很容易理解,举例来说:金属铜是塑像的质料因、羊毛是羊毛衫的质料因而字母是音节的质料因。在亚里士多德出现以前,“质料因”被哲学界主流观点判定为自然的本原,因此也一直被当作是事物形成最主要的原因。
表示出一个事物的形式或者特性(例如通过技艺创造出的成果)是一个事物的形式因。一个音程的形式因不是形成它的所有音节,而是二比一这个比例;而一个书架的形式不是木材而是同时具有载重能力和美观效果的书架设计。不同于当时哲学界的主流观点,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认为“形式因”才是事物最本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追随老师的思路,同样认为“形式”比“质料”更是自然的本原。
与质料因、形式因同为“四因”之一的动力因则是指能使事物发生变化,使其发起运动或静止的原因。赫拉特利特提出的“万物之本是火”强调的就是使火这种事物灵活变化的动力作用。球被击打出界,高尔夫球杆对球作用的力就是球出界的动力因。同样的道理,节目在终审的时候被否决了,审核节目的评委就是节目不能上场的动力因。
最后,为了达成某个目的或促成某个结果去做一件事的原因叫做目的因,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巴门尼德和阿克萨克拉提出的理论。哲学诗《论自然》中巴门尼德提出的“存在”强调了因果的同一性,而阿那克萨克拉的“理性”因为要掌控世间一切事物的秩序所以具有“善”的趋向性。有人攻苦食淡的学习是为了能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我们分析这个人努力学习的原因时就会说“为考好成绩”,这便是目的因。
提出“四因”后,亚里士多德还特别强调了几点。首先,一个事物的出现并不只能因为一个原因,相反地,它可以由多种原因一起造成。对于塑像来说,除了铜是它的质料因,雕塑家高超的雕塑技术也是它的动力因。其次,有很多事物其实互为原因。举例来说,多锻炼使得人身体健康,这里“多锻炼”是目的因;而人身体健康也可能导致多锻炼,这里的“身体健康”就是动力因了。再次,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一个事物的存在帮助得到了某种结果,则产生了相反结果的原因就是这个事物的消失。技术人员的计算很精密,导致火箭能在正确轨道上运动,所以火箭偏离轨道了我们便会把这个失误归因为技术人员的粗心。最后他提出,事物的形成有时也是因为出现了偶然。我们可以说邹忌形貌昳丽,或者说“向齐王讽谏的”形貌昳丽,这是因为邹忌和“向齐王讽谏的”是一个偶然结合。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并不仅仅是对早期自然哲学的一个简单总结,它还是一个具有革命性的创造与改变。正是通过“四因说”,“形式”才取代了“质料”,成为了首要意义上的“自然”。然而,在最终确定质料和形式两者地位的变化前,不少哲学家对此观点抱有怀疑的态度。
亚里士多德提出“四因说”后,西方哲学家普遍对“每一个事物都既有质料,又有形式,二者是相互统一、不能分离的”这个观点持肯定态度。然而,在“自然”的本质到底是“质料”还是“形式”这个问题上,哲学家们生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想法。亚里士多德与老师柏拉图均认为自然的本质是“形式”,这个观点彻底与早期自然哲学对“自然”的观点相对立。就像亚里士多德写的那样,“如果我们看一下古人,自然科学似乎只关注质料”iv。“质料”是亚里士多德创造出来的哲学概念,表现的就是“构成一个事物的直接材料”,而早期自然哲学家之所以把“自然”理解为“质料”,是因为他们认为构成一个事物的元素是永恒的、支撑一个事物的始基是固定的。举例来说,以泰勒斯为首的米利都学派和德摩克里斯特的“原子论”强调质料是“万物之本”的理由就是质料在事物的发展中起始基作用。再看“形式”,如那些因技术规则而形成的结构,只是一种偶性,会生生灭灭不断变换。安提丰曾经说过,“如果种下一张床,即腐烂的木头能长出幼芽来的话,结果长出来的不是一张床而是一棵树”。他这话的用意就是要表明“形式”仅属于偶性,而真正的自然是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永恒存在的那个东西,也就是“质料”。
根据这种理解,“质料”好像比“形式”更像是自然的本原。然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另一种对自然更为深刻的理解,使“形式”代替“质料”成为了自然的“本原”与“基质”。他在《物理学》中写到,“另一种解释说,自然是事物的定义所规定的它的形状或形式。因为‘自然’这个词用于按照自然或自然的事物,就像‘技艺’这个词用于按照技艺的事物或技艺的产品一样”。从床的视角出发,在货车上即将被制作成床板的木头还不具有床板的形式,因此便不是技艺的产品。“自然”的道理同样如此,一个事物在只是有潜力成为一种东西时不能被称为“具有自然”或“因自然而存在”。根据这种解释,“质料”就无法成为自然的本原。
形式既是质料追求的目的,又是推动它生成某事物的力量,因此动力因和目的因又可归结为形式因。这样,亚里士多德的“四因”最终变为了质料因和形式因。
亚里士多德其实还提出了一个理论: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现实”比“潜能”更为重要。“形式确实比质料更加是自然;因为一个事物,当它现实地存在,而非潜在地存在时,才更恰当地被称为是什么。”v潜能之所以被称为“潜能”是因为他有可能成为现实,因此我们很清楚,“现实”在定义上高于“潜能”。而“形式”又是“潜能”的目的,那么“形式”在实体上也优先于“潜能”。
十几颗花籽的潜能是长成一片袅袅婷婷的花,享受了太阳的照耀和雨水的浇灌后,我们所预想的那片花丛果然变成了现实;可若是在它们还没盛开前,一只小狗在那片土地上胡乱刨了一通,那么无力地倒在泥土上的就只是一片绿芽,我们所期待的纷红骇绿就根本不会出现。那片正常生长的花籽的潜能和现实都是花朵,而那片不幸受难的花籽的潜能是花朵,现实却是还未开花的绿芽。我们能够知道一个事物的潜能,却不能预判它的现实,也就是说潜能是不确定的,而现实是确定的。事物的本原绝不会是不确定且不断变动的,因此“形式因”才是事物的本原。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固然是哲学界的“老生常谈”,但是我们不能把亚里士多德的总结当成是简单的概括,而应将其视为一个革命性的重解与总结。在那之前,“质料”是首要意义上的“自然”,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彻底颠覆了苏格拉底以前的自然哲学对“自然”的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改变了西方思想的命运,对哲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注 释
i.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商务印书馆,184a15-16
ii.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pp.285-286
iii.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商务印书版,194b20-25
iv.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商务印书馆,194a19-20
v.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商务印书馆,193ab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