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珠
(福建省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福建晋江 362200)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在拼音教学、识字量、阅读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以双线组织单元内容,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趣味朗读,溯本识源、创新巧编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朗读上下功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深刻揭示了古人对“读”的真谛的理解,包含了我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精髓。低学段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与创作力异常丰富的阶段,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能为他们的灵动思维提供更好的出口。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解读,不同的声音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大声读出自己的感受,让他们诗一般的语言和天才一般的创造力得到尽情释放,推动他们更快、更好地建立学习之间的联系,发现学习方法,感悟学习乐趣[1]。
儿歌大多生动活泼,易读易诵,因此以读为基调,指导学生品味儿歌的美,成为教师教授儿歌的主要基调。统编版一年级下册《动物儿歌》童趣满满,字里行间蕴藏着对小动物生活习性的介绍。教师在教学时以一首童谣《羊,羊》导入,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将学生带入一个动物世界中,在富有节奏的诵读声中开始这一节课的学习。初读儿歌,通过自读、互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对儿歌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由于低年级学生刚刚学拼音,他们在读准字音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于是教师把拼音分成前鼻音、后鼻音、整体认读三类,介绍归类学习的方法,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然后带领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儿歌内容,更好地感受儿歌的节奏韵律。例如,带动作读,体会动物特征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师生共读,引导学生发现句式特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带着情感来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儿歌内化的过程,多种趣味盎然的、目的明确的朗读方式,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架设起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使朗读变得既有趣又有意义。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一套完整的书面符号体系,有它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例如,汉字起源于图画、契刻,其发展过程中有简化、声化和规范化等内部规律,这些都是关于汉字产生发展的总的理论探讨,是属于“源”与“流”的第一个层面;“源”与“流”的第二个层面,是讲这套书面符号体系中个别的书写符号,也有它创造和演变的历史。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汉字做通盘的清理,但可以立足于古今习见的基本词汇和当今常用的部分汉字,并以这一部分为基点,触类旁通,追源溯流,了解汉字的本义,看它是如何创造、演化而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由此,依据教材特点,依托汉字本源,着力丰富汉字的教学策略,体现汉字识字方法的多样性。
例如,在识字单元课文《动物儿歌》中,形声构字是一大特点,根据文本特点将其分为“虫”字旁的形声字和其他生字两部分进行分类教学。在认识“虫”字旁生字时,先看图识字,再去掉图片借助拼音识字,最后利用形声识字,三种方式逐层递进,依次提升难度,进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小动物们的名字,又可以把动物名称拆分成独立的生字,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该课生字。形声字的学习是教学重点,先让学生结合生动有趣的图片认识动物,发现“虫”字旁的形声字的造字特点,并以此为出发点习得识字方法;再结合多种形式朗读儿歌,落实其他的识字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归类识字的意识,初步养成根据偏旁推敲汉字含义的习惯,掌握形声字的规律,激发识字兴趣。
同个形旁的不同形声字在表情达意上各有其妙用,因此,除了帮助学生获得一般规律,形成一般认识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揣摩汉字,真正把握汉字的内涵。例如,在学习《小猴子下山》一课中表示动作的词语“掰、扛、摘、捧、扔、抱、追”时,教师带领学生边读儿歌边做课间操:“汉字汉字真神奇,看见形旁就知义。提手旁拍拍手,足字旁跺跺脚,走之来跑一跑。”既缓解了课堂疲劳,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又掌握了形旁的普遍含义,进而借助课文插图、象形造字以及“抱”“捧”的字形演变,让学生明白同是提手旁的字却表示了完全不一样的动作。最后编首儿歌——“两手用力掰掰,手心朝上捧捧,放在肩上扛扛,伸出手来摘摘,双手包住抱抱。”并加上动作读一读,强化理解。
中国的象形文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对祖先们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种传承,也是最形象、演变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种汉字字体。借助实物图片、汉字的演变过程图示、具象的图等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汉字的发展过程,体会象形字的特点。例如,在教学“网”时,画个“”;在教学“井”时,画个“”,让学生在了解有趣的文化源流中,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识字教学,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汉字构字规律,运用汉字源流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复杂关系,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最本质的任务。语文教学必须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在模仿中生成,在模仿中创新。
《动物儿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呈现,充满童趣、词句简单、节奏感强、韵律优美,还有文化的味道,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首先鼓励学生进行句式训练。在赏析中引导其发现每句话的特点,即“谁、在哪里、做什么”。图文并茂是低年级教材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语文教材里的图画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说话和写话兴趣。结合书上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句完整的话,在不断的表达中渐渐学会把话说完整,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结合补充图片资料,使其张开想象的翅膀,一句句精彩的儿歌就这样应运而生。创编儿歌,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低年级语文课堂魅力无穷。
例如,《小猴子下山》的构段方式极有特点,在引导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又×又×”的词语后,指导学生理解、掌握表示各种不同动作的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小猴子还可能来到什么地方,会看到什么,它会怎么做呢?”借助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年级的学生妙语连珠,自觉地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词语,实现了从积累到运用的质的飞跃。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运用,学生语文水平提高的最终标志是词汇量丰富了,句式丰富了,运用语言的水平提高了。因此,要依托教材言语范式,紧抓每一课的语文要素训练点,想方设法让学生在积累中运用语言,在运用中提高表达能力。
统编版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学中的一支绚烂的花朵,应该成为我们开启学生内心世界的钥匙,成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发展的助推器。在教学中,只有将科学识字与阅读教学进行整合,将阅读积累与言语实践相融合,才能实现有效、高趣的语文课堂。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使低年级语文课堂魅力无限、趣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