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幼琛
(福建省罗源县第三中学 福建 罗源 350600)
热爱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初中教材中,编者精心选取了脍炙人口、形式丰富的经典诗词作品。但在初中的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在理解方面存在着障碍,经常只是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古诗词课堂学习缺乏生命力,更缺乏诗意。
中考语文增加了古诗词赏析后,增加了考查难度,但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对古诗词学习的重视度,不再停留在学习古诗词只是读读背背上,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审美意识,更好得去欣赏古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新课标”指引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如何建立更高效性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我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改变了教学观念,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掌握古诗词阅读的方法,获得心灵的共鸣,学会积累与运用,让古诗词成为自己成长中的营养,融入自己的血液中。我们课题组进行了初中古诗词高效性教学的研究,我自己摸索归纳出了古诗词教学的一些模式,以《石壕吏》课堂教学为例:
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书本、教辅材料以及网络查找诗词相关的作家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写作背景、与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养成查找文学常识的习惯,不仅有利于了解诗词,有助于扩大知识面,还能更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性。学生在课上交流:由三幅对联,由他人的评价初识杜甫引入,如“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郭沫若)”……作者生平事迹简介,作者作品《三吏》《三别》简介,《石壕吏》写作时代背景“安史之乱”介绍。在交流中,他们相互补充,积极探讨,丰富了对作者、作品的了解。第一个步骤,是学生对于诗词的初步认识,在学习诗词的初始,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激发了阅读兴趣,对作者、背景有个大致的概念,既拓宽了知识面,又有助于进一步的阅读理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但诵读是需要循序渐进,分层次安排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的。首先是正音、了解大意的初读。做到通顺、正确、流利、响亮。初读中可分为: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读对了,读出重音、停顿;齐读,读出情感。接着是再读诗歌,在品读诗歌之后再读的环节,可用男生读、女生读,男女生齐读等方式,就要求读出“抑扬顿挫”,读出韵味,读出“诗史”含义,读出“悲天悯人”的杜甫。最后的诵读环节是在当堂成诵的基础上,着眼全篇,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进行个人之间,小组之间的诵读比赛,感受诗词语句的凝练、精彩,体会作者的感受和情怀。在课堂上将诗歌情感推向最高潮。第二个步骤,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于诗词的印象,入情入心,一生不忘,无论是诗词的语言还是情怀,都成为自己生命中的积淀,伴随自己成长。
诗词的意境最美,诗中有画,寥寥几笔,意蕴无穷,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将自己对诗句描写内容的理解,描画出来。以画解诗,进行自己的再创作。在描画的同时,其实已经赋予了自己的情感,也能更好得再现诗词中的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当然,语文素养不同,对于诗句有着不同的理解。画画功底不同,在描画的过程中也会有着不同的描画方式和不同水平的呈现,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阅读诗词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心中有画,要让自己静静品味,用心描画,进入到古诗词精彩纷呈的世界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由绘画水平较高的学生在黑板上展示才华。在《石壕吏》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选取了“老翁逾墙走”的画面,有的选取“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都勾画出了凄凉的画面。第三个步骤,课堂气氛活跃,呈现出来的画面也非常精彩。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有些画面更直观得冲击着学生的思维空间,加强记忆。
品读、赏析的环节,是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的最主体部分,一首诗词的学习到底给学生心灵留下了什么,这个环节是关键。以前的教学中,这个环节容易沦为教师的碎碎念、满堂灌,看似讲解了很多,学生却容易产生枯燥之感,吸收得很少。在品赏环节中,教师应该转换自己的角色,做一个阅读的引路人,积极创设意境,引导学生来品读、来赏析。让学生打开心扉,进入诗歌的意境,“赞美自然、热爱祖国、忧国忧民”……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通过对诗词中的字词句的理解和的意义的推敲,反复咀嚼诗词语言,了解它们的作用,体会作者寄寓其间的深层内涵,从而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比如《石壕吏》的教学中,一个教学环节是:品读诗歌,品析人物,体悟情感。请以“从“ ”(字、词、句)中,我看到了……;我读到了……;我想到了……”的方式走进文本。用心品读、欣赏:诗人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怎么写的?创作的妙处是什么?第四个步骤,学生在品赏的过程中,通过对诗词的细致解读,对于诗词的语言和情感有着感同身受的理解,更好得品味诗意,体会意境之美。
在对诗词的大意、诗句内容,诗人的情感都有所了解、体会的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对诗词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演读。将诗词的内容、情感通过大家的表演来再次展现。学生将自己对诗句的感悟,在心中产生生动的联想,通过小组的讨论、探究,进行大家的集体创作。演读既是诗词内容情感的生动重现,又可能是诗词诗句内容的扩展和延伸。在表演的过程中,将文字方式外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古诗词的教学课堂上,极具生命力,生动精彩。在《石壕吏》中,老妇人的致词是在官差的步步紧逼下断断续续的说出来的。学生想象场景,补充官吏所说的话,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学生的表演很精彩,将官吏们的凶神恶煞的神情、语气表演得生动、到位。学生们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更深切得感受到了战乱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第五个步骤是,是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生动再现,是自身对诗词理解的再创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更好得理解诗词,加深对诗词的情感体验。
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前提下,运用散文化的语言,对诗歌进行扩写、改写,使其更形象、生动。在写作中,既是对诗歌情景的再现,又赋予了诗歌独有的自己的领悟,还是对自己写作能力的锻炼。如学生改写的《石壕吏》记叙文,通过合理的想象将这个故事中的景物、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描写得更加细致生动,生动展示出石壕吏具体的故事场景来。如学生写的《我与杜甫的对话》,富有创意,充分体现出现代中学生的独立的思考和个性特色来。而一文一法,通过对诗歌写法的探究、借鉴,通过相似写法的诗歌比较,如《石壕吏》与《寻隐者不遇》的比较阅读,归纳出“明暗结合、侧面描写”的写法特点,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收获不小。第四个步骤,是读写结合,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重视学生的文学再创作能力,运用得当的话,既是诗词阅读的延伸,又是写作水平的提升途径。
初中古诗词教学高效性的研究,只是一个初步的摸索、探讨。从古诗词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既要在课堂上学,又要在课外自主阅读和积累,感受诗意、获得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