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韵暗流 玉笛飞声

2019-11-27 00:59图文金斌
杭州 2019年40期
关键词:中泰竹笛技艺

图文|金斌

中国笛子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人类的祖先们点燃篝火,架起柴禾,围绕着猎物,边进食边载歌载舞,并利用飞禽胫骨钻孔吹奏,诞生了我国最古老的乐器——骨笛。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大量骨哨、骨笛,距今有7000年历史。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由竹子代替兽骨来制作笛子的工艺也日渐成熟。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168年)中的两支横吹笛,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汉初期)一支用二节竹制成的七个按音孔的横吹笛,都成为中国竹笛鼻祖有力的证明。

笛子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早已被赋予了“文化”的含义。笛文化是一种由笛及笛艺术所引发的多边文化,闪烁着耐人寻味的光辉。“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从古至今,笛声就时常出现在文人的诗句中,或慷慨激昂,或沉郁忧伤,或神秘浪漫……对一般人而言,笛箫让他们想到优美的曲调,想到诗人文中表达的种种意境,想到中国传统乐器的博大精深,但对于杭州余杭中泰人而言,竹笛则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北部的余杭中泰街道,素有“中国苦竹之乡”的美誉。由苦竹制作的竹笛音色清脆,中泰出产的苦竹一直是竹笛的制作良材。史书记载,元明清三代皇室都曾派乐匠赴中泰伐竹制笛,中泰竹笛制作技艺源远流长。据江南笛王赵松庭先生考证,吹奏乐器的祖先“尺八祖庭”——南宋护国仁王寺所产的“尺八”,其竹材就是出自于杭州余杭的中泰地区。

解放以后,中泰的苦竹更是成了上海、苏州等地乐器厂热衷的良材,各大乐器厂纷纷前来就地取竹制笛。由此,中泰的制笛技艺也得到流传。改革开放后,中泰竹笛制作业逐渐繁盛,这项技艺让众多年轻人投入到了家乡的手工艺创业行列之中。20世纪90年代起,中泰的竹笛制作产业迅猛发展,铜岭桥一带的农民纷纷创办制笛企业。如今,笛箫产业已然成为中泰最为重要的文化产业之一,这座杭城近郊的小乡镇也摇身一变,成为竹笛爱好者们最向往的“中国竹笛之乡”,原本以卖竹子为生的村民们,也都成为了竹笛制作大师,董仲彬就是其中一位。

20世纪80年代,董仲彬任中泰铜岭桥村村长,同时担任村竹器工艺厂厂长。工艺厂除出售竹制工艺品外,还出售制作竹笛的原材料苦竹。1985年的一天,一个人的到来让董仲彬真正开始接触竹笛制作技艺,他就是笛箫制作大师周林生。为寻找竹笛原材料,周林生从上海来到了中泰,从此与中泰结下了不解之缘。董仲彬与周林生,这两个新中国同龄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兄弟。周林生向董仲彬细心传授竹笛制作技艺的同时,还鼓励其创办笛箫厂。就这样,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铜岭桥联营厂于1987年正式建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铜岭桥村民自然深谙这个道理。当时,村里选出18名资质不错的年轻人,前往上海学习竹笛制作。经过半年的刻苦学习,这18人成为了中泰第一批专业笛萧制作者,也成为了联营厂的中流砥柱。

直至今日,董仲彬回忆起他与周大师结下的那段缘分,依然会倍感骄傲,并叙述着中泰竹笛在其带领下所创造出的辉煌。这是一名老匠人对匠心坚守的心灵初衷。眼见他年已老迈的身影倚在工作台前,熟练的手艺依然不减当年。自从1993年卸任村长后,董仲彬专心致志地从事着竹笛制作技艺的传承,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的他,亲自把控竹笛制作工艺的每道环节。

如今,中泰已有笛箫乐器厂达160多家,从业人员近千人,年产中、高档笛箫近百万支。在乐器圈内,有人如此评价:“世界上吹奏的十支笛子中,产自中泰的就有六支。”

▲ 浙江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竹笛制作技艺大师董仲彬

竹笛制作工序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外呈圆柱形,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2个基音孔和2个助音孔。制作竹笛,要在竹子阴干后,经过裁料、上漆、钻孔、校音、缠线、刻字等工序。

笛身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

笛塞用软木材制成的塞子,装在吹孔上端管内一定的深度里。

笛膜一般是用芦苇膜做成的,经揉纹后取一小方块使用。经过气流振动笛膜,便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笛孔分为吹孔、膜孔、音孔。

海底又称“笛脑”,是由笛塞内沿至吹孔中心的一段笛身内膛,它能阻止气流向上,使口风向下流动,集中发音。

缠丝使用丝弦,缠于笛身外面,共有21道至24 道,起保护笛身以免炸裂的作用。

飘穗系于助音孔上的装饰品,通常用丝带编成。

镶口通常在笛身左端(或两端)镶以牛骨或象牙,称为镶口。

猜你喜欢
中泰竹笛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My Mother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我的坚守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中泰义务教育母语教材比较略论
中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现状与途径研究
竹笛
中国省份双边贸易研究及其对泰中贸易发展的政策含义:引力模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