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
在《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中就语文课程性质说:“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从以上两段权威论述可以看出,新的课程标准虽然并未对语文素养的科学内涵及其结构作出具体解释,但也从总体上就其提出了要求。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语文素养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层次的综合概念。一般来说,教育领域提出一个指向实践的命题,多含有对现实的某种概括和对未来走向的某种判断,并希望对教育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语文素养”还没有描绘出具体的蓝图,目前仅停留在语文素养内涵的解释和模型的建构上,还没能给出一个科学的定义。笔者在梳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品质、语文素质几个概念的基础上,力求明确语文素养较为确定的或应有的含义与特点。
1.语文知识。程大琥教授认为,汉语文的客体知识,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一切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有关汉语文的认识和实践的全部成果。从层面上梳理,包括汉语文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汉语文的感性知识也就是经验知识,诸如人们在语文活动中能够感知和运用的汉语文材料,就是其最初级、最基本、最具体的知识形态。
2.语文能力。它是指完成语文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客观地存在于汉语学习者逐渐拥有的汉语文主体世界里”。简单地说,语文能力就是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其强弱可以显示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张志公曾经描绘过学生的语文能力:“出口成章”的口头交际能力,“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阅读能力,“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程大琥教授认为,还必须拥有一定程度的转译能力和编录能力。
3.语文品质。语文品质是语文素养结构中情意因素的统称,它包括语文学习习惯、学习动机、行为意志、学习态度等几个要素。它是整个语文活动的“动力―维持―调节”系统。语文学习的欲望靠动机,语文学习的习惯靠养成,克服语文学习的困难靠意志,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靠情感支撑、靠态度保证。
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1.加强教师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发挥典范的作用
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首先就要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教师是学生模仿和效仿的典范,教师的综合素养的水平决定着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层次。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以及言行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高自己专业业务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自己平时的仪态、言行,成为学生心中的标杆。
2.改变教学理念,将语文素养的培养渗透到语文教学各个环节
传统的教学只重视学生分数的提升,教师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学习意愿不高,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注重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以生为本,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提高自己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语文素养的提升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重点学习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3.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体现着一个人的文学修养,高中语文教学在注重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在学生学习教材范围之外要拓宽自己学习的视野,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给学生指定著名的文学作品、诗集等丰富学生的思维维度,并适时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活动,或者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辩论赛,增强学生的思辨水平。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在提高自己语文知识的同时,收获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促进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推动学生全方面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1):10-13.
[2]张一山.语文教学要落实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从两节课看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的真正取向[J].语文知识,2016(3):5-8.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