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纯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实施目标。从文化学的角度,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划分为体育物质文化、体育意识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提出:建立统筹指导和协调管理机制;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校园体育文化要素;运用信息技术,助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外开放,实现体育资源共商共建共享。
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9.05.02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指示[1]。新时代给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与动力,同时也肩负着新的发展职责与挑战。高校是文化传承、创造、传播的重要机构。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探访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代表团时再次指出,青少年要全面发展,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品德,还要有强壮的身体,不屈的精神。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指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体育运动为主要手段,在体育教学、竞赛、科研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物质形态和精神财富之和[2]。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将校园体育文化划分为体育物质文化、体育意识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有利于分步骤,有计划地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探析。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深远,不但可以健身,还可以健心;它的内容丰富,不但包括“硬件”的物质形态,而且包括“软件”的意识、制度形态;通过体育教学,课外锻炼,体育竞赛,体育欣赏等多种手段方式来育人,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新时代背景下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进行分析有助于增强校园体育文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增进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结合新时代特征提出相关发展建议,以期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实施目标
1.1为新时代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新时代需要的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这也就意味着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单一智育型人才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科技的发展加速了社会前进的步伐,与此同时高科技犯罪越来越严重地扰乱社会秩序,高科技与低素质的反差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教育多元化,科学化、人文化,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大学生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与社会衔接,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不仅要传授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培育他们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社会公德,通过大学的学习生活引领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内在精神力量的显示器,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健康观的重要向导,是高校培养高端人才必不可少的人文支撑。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具有健身、娱乐、改善生理机能的功能,而且能培养大学生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公平竞争意识、自强与协作的能力、树立民族自信心、强化社会责任感。
1.2服务于高校师生健康生活需要
随着社会高速的发展,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加,人所面临的精神压力逐日增加。教师的教学、科研压力,学生学习、就业压力,导致许多师生出现身心疾病。近年来教师猝死现象层出不穷,学生患抑郁症,自闭症的情况有增无减。这正是由于师生自身不能合理调节压力,寻找发泄情绪的适当途径,透支健康,负重前行,致使不幸发生。而校园体育文化通过体育锻炼,体育竞赛,体育教学等多种活动形式釋放师生的烦恼,缓解不良情绪,提高劳动效率,产生豁达情绪,加强抗压能力。因此,各高校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服务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需求。
2 新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容
2.1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条件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载体[3],是校园体育文化开展与传播的基础保障。高校在体育场馆建造、体育塑像建造、体育网站建设、建筑命名时,要结合学校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规划,既要布局合理,体现学校特色,又要体现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内涵,实现以物育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需要满足大学生群体对于运动场地,体育器材的多样化需求,并且通过具有深刻内涵的客观物质条件转变成能够传播体育文化知识、传承体育文化精髓、营造浓厚体育文化氛围和提供良好的体育实践体验的桥梁。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学校人群集中处播放各方面的体育PPT,内容包括学校各种体育赛事剪影,学校体育社团的介绍、国内外体育赛事的转播等,通过直观方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体育。努力构建与校园文化,体育文化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体育硬件资源,通过营造出一种特色而和谐相处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实现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基础作用。再比如,各校可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体育标识,它可以体现为学校体育吉祥物,体育口号,体育徽标等[4]。在学校的各项体育赛事中充分运用体育标识,向师生传递团结、进取、拼搏、积极参与的体育精神,多方面彰显学校的体育理念和精神风貌,并且可以将学校独特的优良的校园体育文化通过体育标识一代代传下去,实现物质传承,为大学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2.2高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各项体育工作落实的保障机制,其核心价值在于保证校园体育工作正常运转,规范师生体育行为,营造和谐有序的校园体育氛围。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学校要制定体育道德规范、体育社团、体育课程,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体育考核等方面的相关制度与政策,使建设好校园体育文化有章可依,有规可循,把校园体育制度文化贯穿于教学、竞赛、育人的全过程,体现在师生行为规范中,落实在体育各方面工作中。体育制度是体育价值的衡器,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的有力保障,在执行过程中注重其针对性和导向性,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
2.3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意识文化主要是指师生对于体育的观念,情感,价值观等意识形态。体育意识是内驱力,是体育行为产生的前提。体育意识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指挥棒、导向仪,宣传在新时代涌现出的先进体育精神,优秀体育品质,正确的体育文化价值观,并融合时代元素、反映时代精神,发挥高校体育文化的生命力。体育意识文化主要包括体育价值观、道德,精神等多方面,旨在通过良好的体育意识教育将外在理念转化为学生体育文化素质方面的内心修养,树立终身学习、终身体育的观念,将体育有益健康的思想践行于日常生活中。要研读、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校园体育精神以师生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推广,弘扬团结进取,拼搏自信,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实现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舆论环境[5]。
3 新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建议
3.1建立统筹指导和协调管理机制
学校领导层的决策行为,决定着体育在学校中的分量,也决定着体育在校园的未来发展[4]。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需要一个由多方参与和配合的权威机构来主导,应由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体育教学部门、教务处、院团委、学生会,体育社团等组成,承担全面规划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工作,行使与学校各行政部门和各系部统筹协调的职责。同时建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服务指导中心,提供体育活动的指导、监督、检查、评比等服务;研究制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规划和制度,确保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序地进行,使学校的体育文化工作纳入规范化的运行轨道。形成各级部门协同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联动模式[6],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3.2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校园体育文化要素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需要体育场地设施等基础设施的修建與维护。高校要从财政上加大对体育建设的投资,积极修建体育馆,体育场地,增强和扩大体育场馆的容纳能力;通过体育场馆基本设施建设,完善体育文化物质基础,提高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功能;积极构建体育文化新媒体系统,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校园体育文化网络平台,紧跟时代步伐,抓住师生的“看点”并进行实时调整;发挥学生体育社团的效应,打造学校引领、社团主动参与,强化体育社团的组织能力,力建内容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开展丰富的体育节活动,建设稳定的体育赛制体系,提升体育活动的影响力。
3.3运用信息技术,助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从现实环境拓展到了虚拟环境,互联网的每一个使用者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网站等媒介获取最新的体育新闻,并且记录了用户的意见、情绪和社会交往行为,具有更新速度快、数据量大、用户参与度高、宽松自由等特点[7]。新媒体环境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融合社会力量,挖掘更多现代的或传统的,不同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要素,创新开展多元化的校园体育竞赛活动,增加高校学生体育培训服务有效供给,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普及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体育新媒体的特点之一就是互动,通过师生的反馈和数据分析,敏锐抓住问题,改进体育APP,提供师生感兴趣的体育资讯,普及体育科学知识,宣传介绍体育锻炼的好处、方法和原则。
3.4对外开放,实现体育资源共商共建共享
进入新时代,跨地区,跨校文化交流日趋普遍,传统上文化交流一元主体的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探索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交流合作的有效机制,比较合理的模式是政府领导、高校参与、学界互动、社会协同,形成多元化的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支持各地区高校联盟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打造“高校一小时体育圈”,实现学校之间以体育为纽带、紧密联系,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传播。而在全国范围内高校之间可以通过“十二五”期间的“三通两平台”建设体育信息化教育环境[8],推动改进体育教学、体育管理,体育文化传播,提升师生的视野与技能。这样做,既可以使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也能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多元化发展,是一举多得的良策。实现校园体育文化资源共享共建,要求各学校积极主动作为,将共享资源与学校的发展前景结合起来,更要求学界开动脑筋,出谋划策。例如,2013年由上海交大牵头,全国20多所百年高校参与的《百年名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编写,专家、学者们以新的历史时期为背景,探讨如何推动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集思广益,实现体育资源最大化开发[9]。此举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实现优质校园体育文化资源在大学之间开放式发展。
4 结束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定位,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1]。对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而言,也需与时偕行,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明确高校体育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确立符合各高校“校情”的体育文化建设内容体系,有效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加强各校之间的交流,形成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完善各项体育规章制度,把握体育意识文化的深层内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形成终生体育的思想,践行文化自信路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9-03-15].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 陈媛媛,马小平,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6(1):10-13.
[3] 尹干闽.福建省福州大学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与策略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1):150-154.
[4] 李海龙,杨晓生,钱成思.中、美大学体育网站的文化差异--以美国“常春藤”联盟与中国“C9”联盟大学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15,51(5):127-137,144.
[5] 徐本力.对我国“体育强国”和“体育强国梦”的解读与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14,36(5):1-9.
[6] 常婷.试论北京奥运会对我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J].安徽体育科技,2010,31(2):6-9.
[7] 张文华.新时代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35(3):86-89.
[8] 蒋东兴,吴海燕,袁芳.“三通两平台”建设内容与实施模式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3):7-10.
[9] 交大牵头编写《百年名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EB/OL].[2019-03-15]. http://www.bjdcfy.com/fangan/xytywhjsfa/2016-1/649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