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辉
发展儿童创造力,注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已逐渐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思考的新命题。而情境教学是最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一种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扎实地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呢?
一、在情境中唤醒儿童创造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出适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专心探究,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想象与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交给学生,使学生在相互辩论中思想得到升华,思维逐渐清晰,认识逐渐提高,经验逐渐积累,让他们以更大的热情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去寻找合适的答案。
例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下册《雨点》一文时,通过语言描述,让学生体验下雨的情境下,感受雨点的调皮与快乐,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语,通过入情入境的品味,再现课文情境。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下学完课文,惊喜地说:“雨点在树叶上滑滑梯。”“雨点在我的手上哈哈笑。”“雨点在我的后背上挠痒痒。”就这样,孩子们畅所欲言,较好地调动了他们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的是儿童的智慧。笔者引导孩子用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发现文字背后的意思,表象背后的意象,积累与文本相关的形象及渗透的情感。而这样的唤醒,是另一种意义的呵护。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读、背、模仿课文相关语句,而是培养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恰当地表达语言、准确地理解语言、有效地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情境教学可以通过创设教材情境、背景或环境,使学生融入。
二、在情境中润泽儿童创造力
李吉林老师认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的纽带作用和驱动作用。在优化的情境中,儿童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们情感所驱动的主观的发展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课文的语言符号,唤起和调动学生已有的表象,然后展开合理想象,进行表达和创造的训练。
比如,秋天一个寻常的早晨,下了一场大雾,这下可乐坏了孩子们。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在儿童的眼里,却无比新奇。“秋天就像魔术师,给我们送来了这么好的礼物。”“太阳公公在和我们捉迷藏呢,瞧,他把脸蛋变没了。”就这样,笔者让学生及时发挥想象编故事。因情感的激发,点燃了学生的想象,所以学生走进了自己编织的美丽故事里。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还应把握儿童的发展规律,利用联想、想象、思维、直觉等心理力量,扎扎实实地促进儿童创造性发展,让学生触摸言语本身的色彩、结构、分量和品质。
三、在情境中体验儿童创造力
李吉林老师在《情境教育基本模式的构建》一文中从“拓宽教育空间、缩短心理距离、利用角色效应、优化情境操作”四个方面提出情境教育基本模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因“境”而筑,顺“势”而成,让儿童潜在的智能、创造性、高級情感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欢乐的泼水节》一文时,笔者先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创设语言情境“你们可以自由组合,组成一个个旅游团,自己商量谁当导游”。孩子们积极投入其中,每组导游的语言表述重点各不相同,有的重点介绍傣族人民的一些习俗;有的着重讲解傣族与汉族风俗习惯的不同;有的宣传“泼水节”的节目;有的结合旅客要求,用口语化的语言讲解。就这样,在情境中,“导游”与“游客”相互问答,让无声的字“活”了起来。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对语言的学习,不仅学得快,更提高了适应实际生活的能力,实现了再创造。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与文本产生共鸣时,教师要趁热打铁,趁着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正浓、情绪高昂时,指引学生及时把共鸣提升到更高层次,即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身语言,让文本情感与学生的情感再次交融,从而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去感觉、去发现、去揣摩、去探究,从实践中感悟,不断积累直接经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善于探究、善于发现”的品质。
如果说儿童的创造力是一粒饱满的种子,那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课堂就应该是一方营养丰富的“沃土”。一粒种子看似很轻,但在土壤里萌芽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创造适当的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思考问题,并让学生乐于表达;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出发,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保护他们创造的积极性,让学生潜在的智能、创造性、高级情感等都获得充分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高新区胡集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