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在多重阅读中走向高效

2019-11-26 03:22于姗姗
江西教育C 2019年11期
关键词:苍苔辨析意蕴

于姗姗

古诗语言凝练,意蕴丰富,但很多教师常常以生硬、机械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古诗的课堂缺乏灵气和活力,更缺失了应有的情韵和趣味。为此,教师可以尝试以“读”为抓手,结合古诗内容的不同,采用趣味读、绘画读、辨析读和创生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激发动力,在趣读中走进诗境

朱光潜说:“意象即契合了诗人一刹那情感的景。”借助诗歌的意象,感知诗歌的内在情境,对学生解构古诗、理解诗意、探寻诗境意义重大。在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有时对诗句的顺序进行必要调整,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内在意境。

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笔者对古诗进行了两次修改。第一次修改为:“篱落疏,一径深;树花落,未成阴;儿童走,追黄蝶;入菜花,无处寻。”每句话中抽调一个字,不仅没有影响到意思的表达,同时还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学生打着节拍进行诵读,趣味盎然。第二次修改为:“篱落疏疏一径深深,树头花落还未成阴。儿童急走( )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可寻。”这次修改所增加的“深”字形成反复叠词的表达,将那条小径的悠远绵长形象地展现了出来;一个“还”则准确再现了当时初夏树木的生长状况,而空处的一个字在引导学生填写时,有效唤醒了学生的内在动力,在结合诗歌的意境进行炼字训练中,不仅检验了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知程度,同时更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基于诗意和情境,教师这种巧妙的改编,不仅没有破坏诗歌的意境之美,同时给予了学生鲜活的认知体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阅读中走进了诗歌意境。

二、多元感悟,在辨读中激发思绪

由于古诗的语言内涵丰富,表达习惯与当下的语言运用有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自然也就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为此,教师可以在古诗词的矛盾处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内在的辨析动力,在发展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的同时,深化了学生对诗歌深层意蕴的把握,将感知的触角伸向诗歌最复杂、最敏感的深处。

如在教学叶绍翁《游园不值》时,教师针对第二句诗中的“怜”字,围绕“究竟是谁在‘怜”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学生之间产生了严重分歧。有人说是园子的主人“怜爱”苍苔,怕客人将苍苔踩死;有的学生认为是诗人自己懂得怜惜苍苔,嘱咐自己要务必小心。教师可以紧扣课堂教学中这一动态性生成的分歧,引领学生再次回归到诗歌,回归到教材,综合运用教材中的资源,在交流中指导他们更加深入地朗读诗歌、解构诗歌。教师完全不必过早地对学生的认知进行判断,而是将寻找依据、辨析思考的空间融入到学生的思考过程中,提升古诗阅读的思维深度。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没有告知学生答案,也没有形成统一认可的所谓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在辨析性思考的过程中,深入辨析了诗歌的细微之处,在深度思考中开掘出诗歌无穷的内在魅力。

三、联想拓展,在创读中放飞诗心

创读,即创生性地阅读,在故事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创作契机,以诗歌二度创作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创生性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地展现自我。创读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可以是对诗歌留白的拓展补充;可以是运用诗句的形式来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可以是化诗为文,通过文本的转变,在想象再现中转化成为一篇记叙文。

还以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为例,这首诗以描写春夏之交的明丽景色为主,巧妙地融合了儿童嬉戏的场景。在教学中,教师在理解诗意、表达情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尝试以古诗改写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在意蕴的感知与理解。古诗先以初夏时节的景色描绘了一幅静态图,然后儿童的出场打破了这种平静,最后儿童因为捉蝶无果,只能沿着一片油黄的菜花而无处可寻。教师引导学生依循着诗歌创作时“静态—动态—静态”的顺序,紧扣儿童扑蝶时的动作、神态和心情,将儿童的生趣和捉蝶未成的失落生动展现了出来。

这种化古詩为现代文的创生性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诗歌的内在意蕴,培养他们内在的理解能力,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品鉴和赏析能力,让他们涌动在内在的诗心得以放飞,积淀丰富的创作素材,更为学生写作时语言的诗化提供了平台。

古诗学习的内在路径需要教师进行艺术化的点拨与引领,其根本的价值就在于帮助学生打开古诗学习的内在视野,带给学生鲜活而灵动的古诗学习体验,从内在思维的根源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引领学生亲近古诗、爱上古诗,从而为学生学习古诗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

猜你喜欢
苍苔辨析意蕴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药王谷石林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言情休息站
飞蝶说
言情休息站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意蕴难求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