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宗华
能源多元化发展的政策没有错,但仔细分析,“四宜”政策应是应对天然气供不应求现状的无奈之举,是权宜之策。
2017年冬季“气荒”之后,因环保和能源政策的调整,煤改气似乎渐行渐远。近期,生态环境部牵头公布的一纸文件又将煤改气拉回人们的视线。《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以下称《行动方案》)指出:“近年来,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细颗粒物(PM2.5)浓度大幅下降,但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成果还不稳固,尤其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期间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PM2.5平均浓度是其他季节的2倍左右,重污染天数占全年90%以上,2018~2019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上升6.5%,重污染天数同比增加了6.8%,部分地区散煤复烧,散乱污现象反弹、车用油品不合格、重污染天气应对不力等问题仍然突出。”
南京旭日爱上城小区居民用上天然气高兴不已。胡庆明 摄
中国石化新星公司在河北雄县开展地热供暖。图为员工在鑫城小区地热站进行设备维护。程阳 摄
这几句话表述了两层意思:一是近几年环境普遍变好,应该归功于前几年轰轰烈烈的煤改气行动。二是2018~2019年供暖季环境污染有所反弹,反弹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散煤复燃。今年6月13日,生态环境部就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问题约谈了PM2.5浓度同比上升、空气质量明显恶化的保定、廊坊、洛阳、安阳、濮阳、晋中六市。空气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散煤复燃,例如保定市被指散煤复燃比例高达36.1%。国家环境治理重点布控的“2+26”城市尚且如此,其他城市可想而知。
“2+26”城市2015~2017年散煤替代户大部分为煤改气,少部分为煤改电。2018年至今的散煤替代户,可能40%为煤改气、50%为煤改电、10%为煤改地热。文件所说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期间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这句话应该细细思量,这一地区是近几年来煤改气、煤改电户数最多的地区,特别是近年煤改电比煤改气数量大,散煤复燃不仅表示煤改气的复燃,煤改电亦如此。供应充足、电网发达的煤改电行动,一方面大张旗鼓地改,另一方面却弃之不用,似乎也正在步煤改气的后尘。这些现象值得能源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深思和重视。
《行动方案》指出,“2019年10月底前‘2+26’城市完成散煤替代524.2万户。其中天津市36.3万户、河北省203.2万户、山西省39.7万户、山东省114.3万户、河南省130.7万户”。这些数字应为2018~2019秋冬季的统计。从数量来看,“2+26”城市的替代户不少,这些户数中估计40%为煤改气户,约200万户,与2016年、2017年每年煤改气400万~500万户比较大幅下降。前几年煤改气户数中工业用户居多、用量大。现在的煤替代户中约90%为居民户,户数不少,用量太小,且存在领了补贴不用气、不用电的现象。
2018年6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实施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时指出,要科学合理、循序渐进有效治理污染。坚持从实际出发,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即俗称的“四宜”政策。
“四宜”政策出台的背景是严重的“气荒”。能源多元化发展的政策没有错,但仔细分析,“四宜”政策应是应对天然气供不应求现状的无奈之举,是权宜之策。“宜热”,地热技术尚不完全成熟,大规模大范围使用的时代尚未到来,有的地区无地热资源。“宜电”,用电给农民四处透风且面积较大的房子取暖,热效率太低。如果用电取暖的优越性大,北方城市就不可能采取集中采暖模式。西安市供电局的家属院已经大部分电改气,未改的正在准备改。电炊的炒菜、煮面条不如天然气火焰大、调节方便。我们将天然气用于发电,再补贴农民取暖做饭,效率是提高还是降低?再则,大规模煤改电,需要用煤发电,与我们的减煤政策是否相符?“宜煤”更是有些欠妥,从2017年冬到现在,不到两年时间,因“气荒”才提“宜煤”,气不够用了,清洁煤技术立即就能呼之欲出?如果清洁煤技术先进可行,减煤从根本上就没有必要。目前不仅“2+26”城市大力推动煤改电,全国其他地区也在效仿,例如河南、产煤产气大省陕西,也在农村强力推行煤改电。这在一定程度上是2017年“气荒”演变成社会事件后,主管部门在环境任务和民生问题的双重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从长远的环境治理目标及能源供应来看,笔者认为,煤改电可能使替代煤的政策走回头路。因为不仅一次补贴,以后用电必须继续补贴,但政府花了钱,农民不买账。电是二次能源,天然气是一次能源,煤改气更现实更合理更经济,我们不能病急乱投医。
目前其他省份农村煤改气行动的推进十分缓慢,主要是一些离管网较近、人口众多的乡镇和郊区村庄在改,工业煤燃料的替代几乎停滞,大部分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国内生产总值不下滑,对工业用煤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些已改的煤改气工业户看到未改的仍在用煤,心里不平衡,本来就未清除的煤燃料又重新启用。
煤替代政策由单一的“改气”变为“四宜”,天然气一枝独秀的优势不再。清洁高效、方便使用的优质能源沦落到如此境地,令人唏嘘、发人深省。对我国天然气行业发展,应该从三方面思考。
一、价格是一把双刃剑。我国约有50%的居民户仍未气化,约60%的供暖仍用煤,约60%的工业炉窑仍用煤。未气化的农村居民户是我国家庭经济能力最差的群体,其中有不少国家低保政策的享受者。气价是否该这样高,这些人是否该用气,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能源行业部分专家认为,天然气是冬天120元一斤的樱桃,是春节期间前往海南2万元一张的机票,就该贵。笔者认为,天然气的商品属性是燃料,用作生活燃料和采暖燃料再正常不过。民生工程关乎人民的温饱和冷暖,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天然气用作工业燃料是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基础能源,关乎制造业的产品竞争力,应站在国家整体利益上算大账。电力改革无论怎样评价,电价却是实实在在降下来了,供应可靠、电网完善、价格合理这三个因素让有关部门做出煤改电的决策。煤改电对天然气的发展是一种不利的因素,天然气即将面临着供大于需的状况,能源企业应站在长远的利益上看问题,继续坚持不合理的价格对自身也是伤害。
二、天然气供应和管网设施与电力供应和电网不能比较。广大农村是用气量小、管网设施建设投资大的地区,是城市燃气公司不大愿意去的地方,特别是山区乡镇和农村。电网在农村相对完善、供应充足,这两个因素也是煤改气不能与煤改电竞争的原因。加大供应量,完善管网设施,这是天然气产业应该努力的方向。这样方能从根本上保证农村居民用气,保证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用气同价。
三、冬季运行策略应调整。能源供应的冬季调峰是共性问题,也可以说是永久性的问题,单靠增加调峰气源、增大管径是无法解决的。如果改变这些硬件条件,非调峰季节的富余量又太大,这对上游来说也是资源、资金和人力的浪费。再则,即使现在加大天然气开采量、引进量,建设储气库和天然气管道,这些设施的建设也有个过程,无法解决当下的问题。笔者曾几次撰文介绍美国电力调峰的“需求响应”法则,用户的合同电量也是一种调峰资源。给冬季被动的、主动的中断供电用户实施补偿,因为这些用户中断后有投资利息,设备拆旧、基本电费和员工工资等必要开支。如果我国每年将工业燃料和化工原料用气的20%左右、约300亿立方米气拿出,就完全可以满足目前的冬季调峰量。鼓励这些企业夏秋两季开足马力生产,增加夏秋用气量。这种运行策略可称为“有序中断,合理补偿”,依靠调峰气源,再加运行策略可以说是两重设防。要善待这些用户,因为他们起到了“削峰填谷”的作用,有利于天然气产业均衡持续发展。
煤改气政策符合我国“减煤控油增气”的基本能源政策,煤改气行动的昙花一现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前几年,北京有些煤炭行业专家认为京津冀地区的雾霾是由煤改气引起的。这两年大规模的煤改气使环境变好,这种说法表面销声匿迹,但利益之争不会就此罢休。“气荒”给了这种声音机会,例如“煤改气犹如大跃进”“煤改气的梦醒时分”等;又如,对能源政策的调整有意曲解,只看见“宜煤”,看不见“宜气”,“煤改气大反转,国家强力推清洁煤取暖”等。当然批评的声音中,也不乏一些善意人士,如有人认为在管网不通、农民经济承受力差等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不应该仓促推进煤改气;有人认为在经济发展低速时期推动工业煤改气不合时宜。各种有意责难和善意批评的声音促使我们重新认识煤改气政策,并给予合适的定位。
一、煤改气政策符合能源清洁化发展方向。煤改气政策不是大跃进,煤改气行动带来的好处是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环境形势好转,社会生活不再受到严重雾霾影响。不能刚刚享受到蓝天白云,就好了伤疤忘了痛。再则,政策没有大反转,从“四宜”到“清洁煤取暖”,是在严重“气荒”下的政策调整,“以气定改”“协同发展”仍是政策的基调,在即将面临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即使政策不做调整,市场机制也会使煤改气行动再度进行。
二、价格会趋于合理。在国家管网公司即将成立和供气量不断增加、面临供大于求的状况下,政策抑制加上市场调节,相信天然气会成为供得上、用得起的平民燃料,不会再发生大规模“气荒”事件。煤改气政策的调整,特别是煤改电行动,会使天然气行业猛然醒悟,相信未来天然气会成为让政府放心、人民满意的首选能源。
三、政策应再度提倡煤改气并应适度强硬。2017年的“气荒”是在环保推进和天然气供应不协调、应对策略欠妥的情况下发生的。“气荒”之后的两年,经过天然气产业链上、中、下游齐努力,供需矛盾已不再突出,2018年冬季就是例子。如果再能实行“需求响应”策略,天然气的调峰问题基本可以解决。能源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应该有信心再度推广煤改气行动。煤改气政策必须适度强硬,当然人性化执法、协调发展也是应该坚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