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多用这“五多”
——浅谈文学创作入门前扎实功底与良好素质的培养

2019-11-26 18:25梁永贵
读与写 2019年12期
关键词:作家创作生活

梁永贵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尾闸镇人民政府 宁夏 石嘴山 753200)

搞文学创作,入门前,确实需要扎实的功底和良好的素质培养,其中:功底包括最基本的书写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素质则是多方面学习和实践形成的执着和综合展现力。在一些人看来,做到这些,只有天赋好的人和科班出身的人才可谈及,但事实并非如此,自学一样可以获得成功!在我们的作家队伍里,经自修写出好作品者,比比皆是,而且还不乏有诺贝尔文学大奖获得者!这充分说明勤能补拙!后天努力也是可以实现作家这一梦想的,不论哪种情况成名成家,都离不开生活体验和生活素材的积累和善用,素养其实就是良好的素质储备和能力展现。是进行文学艺术创作进而成为一个作家之前,扎实的基础就是行文的资产。初学写作的人,往往迷离与徘徊在创作入门之前,要想获得创作的成功和创作的丰收,加强这些方面的积累和修养事关创作作品的深度和品位。

1.多读

读是一种极好的创作积累法,古人云:“读而乐,乐而读,越读越乐,越乐越读”其意则是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而且还可帮助我们回味作品的内函和巩固成果……读的过程也是学习借鉴才思感受的过程。读,不仅要记住文章的题目,作者姓名和作品内容,还要记住作品的基本框架结构,人物的刻画,及其细节的描述、创作的时间背景等。好的作品还要反复品味其内在的社会含意及艺术魅力。读,也是提高思想联动力的过程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熟读精思,出之于乎,用手与心才能抓住文中钥匙开其词句。品其意味,得其精华从而悟其文道,丰富阅历。

创作读书以博为佳,政治、经济、历史、自然、科学、美术,音乐等科目都可以涉猎。但也忌漫无边际,最好是根据作者的志趣,圈定一些范围,并有方向和目的来阅读。

青年毛泽东立志改革社会,喜欢社会科学。他订了学习计划。把学习重点放在哲学、史学、文学等上,对其它课程,不花过多时间。在研究历史时,他把其它书籍暂时阁置,尽力将各种新旧史论找来阅读。因此,他对我国历史极为熟悉。读哲学也一样,在一师上学时,许多同学对哲学不感兴趣,一听哲学课就昏昏欲睡,而毛泽东都很专心,他把哲学当作一把开启智慧,认识世界的钥匙。除外,他读书写笔记作眉批也是很突出的《论理学原理》全书十万字,他竟在书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万二千余字的批注,几年时间笔记积了一大网筐。延安时期他读《唯物主义纲要》一书,反复读了几遍,批注了三千余字,其中最长的一条批注有一千余字。

文章读多了,才能使思维敏捷宽阔,脉络通畅,书若行云流水。

据说,罗贯中为了揭示《三国演义》主题思想的开篇首句话,即:“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忘记到底翻阅了多少本书和构思了多长时间。所以,多读书是很有创作作用的,读要读好书、读名著。好书名著之所以受人崇拜。是它与之其它同时期涌现出的作品在解释社会,人物刻画和艺术技巧运方面有独道之处。所以,只有佳作读多了,自己才能产生好的启发,写起来才能使文笔言之有物有理,要不诗人杜甫怎么会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感慨呢?

因此,多读是获得创作积累的有效途径,领悟创作规律的好方法,多读能启迪艺术灵感丰富词汇和充实个体智囊。

除外,读书要得法,要从自己的实际创作出发,有些作品书籍要重点地去读,由浅入深,感悟由至多,然后就是博大精深,要在博中求精。精中见博,否则,博而不精,失于杂,精而不博失于陋就不好了。

还有,切忌走马观花,有些书要侧重精读。

清代诗人板桥有言,求精不求多,唯精乃能通多,徒多徒烂耳,不要边读边想其它事而不做笔记,手勤快些。最好能养成边读边做记录的习惯。把短想杂感记录下来。久而久之。文思才能舒展开来,用词才能摆脱贫乏或者华丽,读多了手法知识层面也会渐渐提起来。

2.多察

多察毋庸置疑,就是多观察,要深入生活。如法国作家左拉(1840—1902)就很注意观察生活,他的二十部长篇小说及他的巨著《卢贡——马卡尔家族》便是他广泛调查研究法国社会的情况,深入观察生活中各色各样的人和事才创作完成的,仅拿他一天的事例既可说明这一点:这天,他来到一个洒巴间,怪腔怪调的叫喊声,时而嘈杂缠绵的音乐声,还有舞女那风骚里含着悲切的歌唱声,空气一片污浊。而他却站了很久很久才离去,刚上大街,忽见前面吵嚷嚷围了一帮人,原来一个妇女与警察打架。左拉赶忙挤进人群又看了起来,直到人散去。他一路走着到小酒店坐了一会儿。又到洗衣房和洗衣女工聊天,遇上泥水匠什么的,也要拉呱几句。当他来到一家门面较大的商店时,正巧有几位顾客在和老板讨价,他便立在一旁,津津有味地观察了一阵子。左拉就是这么个坏脾气。什么事都想看一看,他到矿区去,与矿工们一道采煤,一起喝酒,他也到集市上去。看商贩们怎样做买卖,假如他坐火车,便去找乘务员了解火车上发生事故情形。假如他路过打仗的地方,便兴致勃勃地去找战争的遗迹。他去教堂,学校甚至连流氓出入的地方他都去,他恨不得将整个法国的世界都看一遍。

还据说,施耐庵写《水浒》里武松打虎那一段前,其先自己并不晓得打虎是怎么回事。他就抛下手中之笔,亲自去传说之地观察揣摩,反复联想打虎的姿式,还偷偷去森林观察老虎的生活习性。

作家赵树理为了使自己写出的东西受群众喜爱,真正表现生活。曾亲穿上乱山羊皮袄到会场去看景致……

“察”就是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和审视多姿多彩的生活。“察”,也是搜集材料,思考素材的一个必要手段。有经验的作家、艺术家,有机会总是到火热的生活底层中去感受最真实的生活。为得便是更多地了解社会,熟悉生活,认识驾驭生活并艺术的写出高于生活的作品。

3.多思

古人早有告戒:“学而不思则罔”,也就是说,无论读书还是观察生活不思考如同进食不嘴嚼品回味,何谈以消化吸取精华营养呢?

孟子说:“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多思就是将多读,多观察得到的材料,进一步加以系统化,条理化,深刻化地理解和认识。这种艺术劳作多了。可以使你慎密而敏捷,可以深化和和拓展你所历经的材料。

据说爱因斯坦就十分赞成多思的学习方法,他说:“学习的知识,要善于思考,多思考”他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跃入科学家之林的。

我们学写文学作品,学会思考联想其实也并非难事,通常说举一反三,由表及里,由大到小,由多到少等便是训练思考和联想的好方法。联想如滴水与大海,朝霞与萤光。是你避免作品干巴单调的一道关卡。这与你的阅历有关。阅历丰富了,自然联想就会多起来。

总之,一部作品要艺术的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见解,写作时,是需要艺术思考和审美升华的。要从生活现象中提炼较为深刻的主题,不善于思考联想的作者是很难写出有深度和有影响作品的。

4.多写

搞文学创作,不练习写等同于纸上谈兵。所言所感至少是不够完美的鉴赏。多写,就是不怕笔头笨,勤于练习,就是不忘实践,写的过程也就是巩固技巧的过程,发现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和提高创作水平的过程。

通常有这样的情况,在写上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大脑高度集中,灵感因某事物逐发会在心里一闪即退,倘若你不及时调动经历来联想来开掘并记录下来,这时印象便易于快慢不等的消失,致使你后悔莫及甚至成为终生遗憾,这就需要手勤多写,打下腹稿或写下初步的筐架,随后充实完善成作品。

据说:诗人李贺为了搜集创作材料,经常背只旧锦囊,骑马外出游历。每有感触所获,便赶快记在纸条上,晚上回家再作整理。

郭沫若在《我的作诗过程》一文中,介绍《地球,我的保姆》和《凤凰湟磐》两首诗的创作也是诗兴袭击来时赶快捕捉灵感写成的。多写,差不多都是化整为零,因为,一般作者都没有整时间做到转行专业。

还如俄国作家果戈里一次外出旅行,途中走进一家饭店,突然有了写作的欲望,于是顾不得疲劳,在嘈杂的闹声里,一口气写完了《死灵魂》第一部的第一章,苏联诗人马雅可夫青年时常把闪现出的精华好句写在香烟盒上,勤写还有对大自然风光瞬间美的描绘,对社会生活作以思考笔谈,对人生的趣话等都不无练习的范围。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年轻时也在睡觉前必写日记,他的日记非记流水帐,而是把观察思考得到的东西整理出来如人事行动,思想感情,把握其内在的联系,实际上,他勤写日记是在鞭策自己思考现实重大问题,是很好的素材积累办法。写的过程也是充沛文学构思,升华腹稿等过程。他晚年《昨天的事》就是从日记里脱胎出来的。经过刻苦训练,24岁的托尔斯泰就能发表中篇小说了。

可见,写是佳作问世的一大必要练习手段。有些人说来天花乱坠,写起来却辞不达意。所发文字更了了无几。常常表现为写起来顾前虑后。因小失大致使一篇好作品败于笔下。外出看什么或听到什么,有什么想法感慨都要随时写下,久而久之运笔自然会顺畅起来。

5.多录

据说,俄国作家果戈里一次外出用餐,发现店墙上有个菜谱单,他觉得挺有趣,便抄录下来。后来还巧用在了一篇小说里。我们不妨也备一些小本子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闪光的东西笔录下来。不要说记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干什,说不定日后那个作品还就拿这一细节的东西引用取胜呢?常言道,好记性不如乱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记东西,收录材料对写作尤其重要,记录的同时又使某些闪念得以补充。名作家之所以能著书立说,是与他们平常收集记录资料并善于整理和运是用分不开的。

据说唐代的白居易分门别类很多陶罐,把它们放在一个土层的架子上,把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按事先分好的类投入罐中,日后挖出来整理成文章。

宋代梅圣俞每逢外出总是要背上个“笔记口袋”把突然思索到的词句或耳闻目睹的事物。随时用笔记录下来,投入布袋。以备日后写作选用参考。

元代文学家陶宗仪,避风于松江华亭时,每日早起下地干活,总会随身携带笔砚,利用劳动歇息,将感受和读书心得写在树叶上,放在瓦罐内,埋于树下历经十余年的积累,他的“树叶笔记”装满十多罐,后整理归类成书三十卷,名曰:《南村辍耕录》……

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话不无道理可言。有了材料,掌握了技巧,就跟包一锅香喷喷的饺子一样,有了萝卜丝、肉泥、味精、和葱花等原料,剁成的馅儿,掌握了面皮在手中捏制饺子的技巧、要令和样式,至于“山东大耳”,“陕西老鼠”,“宁夏蒜头”等形状,还不是瞬间的灶做之事?关键是要充分的占有“陷”材料及其娴熟的香剁制,“馅”香才是作品的灵魂。形状只不过是作品的体裁而已。二者因作者的擅长而已。

当然,仅凭上述几点,还远远不能诠释写作前要解决的诸多问题,比如:文字关、悟性、联想、灵感、修辞手法运用,创作理论把握、生活阅历及知识掌故等也都是重要因素。也要应人而宜来学习和掌握,不必刻意效仿,也不必做机械性的体验,只要你选好突破口勤于积累,勤耕不辍。付出终会馈赠你以报偿。故而说,写作确实是一件苦差事,只有傻瓜才能产生恋情。但是,酷爱艺术又使人灵秀高尚!这大概又让一些人神往而不可及。

总之,上述多读、多察、多思、多写和多录,是创作前的必要储蓄、初搞文学创作者的必经之路、园梦作家的必修课和获取创作成功的秘诀,可统称为写作前的必要积累和素质培养。需要强调的是,多读能增长见识,汲取营养,拓宽视野;多察能强化对生活的艺术感知;多思能提高作品精准度和表现力;多写能夯实创作基础,巩固创作成果;多录则可以丰富素材。创作时,要把以上五个方面的基本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汇“口”、“眼”、“脑”、“手”、“笔”“心”于一体,综合透视与练习,那么,日后就甭愁没思路展开和没东西可写,也甭愁写不出佳作来。既然迷上文学艺术,一切就以缘份开始,带着责任勤耕不戳,就一定会圆自己一个作家梦,写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猜你喜欢
作家创作生活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一墙之隔》创作谈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创作随笔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