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凯
(安徽省明光市新生小学 安徽 滁州 239400)
教育的进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所以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也越来越多的被社会所关注,这就说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不应该再是简单的数学知识点的学习,我们更应该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进行课堂教学,要探索知识的迁移规律和方法,打造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从而带动学生的高效学习,为学生未来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在结构和教学理念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不同程度的调整。为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生不仅可以充分的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原理,并可以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流能力。
2.1 注重教学情境的创新,激发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心理特征还处于成长阶段,受非认知性因素的影响还较大.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注重非认知性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注重创建良好课堂情境的创建,通过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快速的进入课堂角色,共同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24小时计时”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和情境,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的展现出来。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对话,内容是:“有一天,小明想和小刚相约去看电影”小明就给小刚打了电话说:“明天的有一场很好看的电影,我们一起去吧?”小刚说:“好的,几点”小明说:“8点!”但是在第二天当小明来到电影院门口时,却找不到小刚了。通过这段对话,教师就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为什么小明找不到小刚呢?”这个时候学生就会积极的参与讨论,众说纷纭。然后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那怎么样去表达时间才不会出错呢?请大家相互探讨一下吧。”最后,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讲解,就可以得出24小时计法的概念和用法。
2.2 注重知识的转化,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心理和学习能力还处于增长时期。所以,对数学中的一些知识不能不能进行快速的解决和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通过大量习题来巩固知识,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去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数学式子:1/8+3/8=?。以此为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知识的学习。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学生虽然能够看懂这个式子,但却找不到解题的技巧和要领。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这样的情境:“我们有一张饼,被我们平均分成了8份,爸爸吃了3份,妈妈吃了1份,那么爸爸和妈妈他们一共吃了多少张份呢?”经过这样的情景创设,就可以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具体化和生活化,学生们就也可以很快得到答案,即吃了4/8张饼。然后,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再进行深入,问:“2/6+1/6+3/6等于多少?”这个时候教师再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内容的讲解,并让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和汇报交流。不难看出,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快速准确的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相关定义和用法。
2.3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小学生的年龄阶段正处于一个认知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爱好或是喜好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进行学习,学生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对哪个科目感兴趣,就对哪些知识感兴趣,往往就会不由自主的去学习,而作为教师就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学生的这一特点,并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并做好引导工作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让学生的主动的参与到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去,从而让我们的课堂变得高效和有效,只有这样才能显著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通过启发学生思维和积极引导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变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不但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的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还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其次,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思考能力,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效,从而提高了我们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