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梨瑶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古市幼儿园,浙江 丽水 323406)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其中突出了“创设”和“利用”。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意图与教育要求来激发幼儿对区域活动环境的兴趣,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自主地学习和探索。在语言区中通过图书、图片、头饰、手偶等的观察、操作、拼摆等讲述活动,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美工区通过撕、贴、剪、画、捏、做等美术操作表现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建构区是利用积木、酸奶盒、易拉罐、纸盒、玉米瓤等进行的建构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空间知觉,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动手操作及交流合作能力等等。区域活动要发挥良好的教育作用,离不开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和适宜的指导。引导幼儿自主协商制定规则,每个区角侧重的规则重点有所不同的实际情况,孩子们自己设计区角规则图。由于规则都源于幼儿的自主协商,因此能够促进幼儿内化这些规则。总之,通过协商,幼儿将制定的规则以自己喜欢的形式画下来,并粘贴在相应的区域墙面上,能够很好地提醒和制约幼儿在相应区角中的行为,促进其进区意识与学习品质的良好发展。
在开展区角活动的实践中,许多教师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还是非常深刻的,但在实践中却常常还停留在敷衍应付的层面——区角布置得很丰富、很漂亮,但很多时候只是一种摆设,区角活动的开展仍存在许多的问题。如区角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有明显的孤立性,区角活动材料的投放缺乏目的性等。究其原因是由于老师对自己所投放的区角活动的目标模糊、不清晰。要如何改变教师组织区角活动盲目性的现象呢?我觉得与主题结合,把区角活动作为主题活动的补充、延伸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如在开展中班主题《香香的蔬菜》中,教师围绕主题目标,创设了四个相关区角:科学区,设置了“蔬菜排序”、“种菜”、“会变色的蔬菜”等内容;美术区,设置了“蔬菜印画”、“蔬菜造型”等内容;操作区,设置了“蔬菜拼图”、“蔬菜找家”等内容;语言区,设置了自制“蔬菜小图书”、手偶编演“蔬菜家族的故事”等内容。这些区角内容的设置,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摆弄、操作各种“蔬菜”,加深对蔬菜的认识,既渗透了相关的知识技能,同时还提高了同伴间的合作交往。这样的内容选择安排既满足了主题内容本身所需的操作与实践,同时也满足了孩子的兴趣和经验的积累。而在大班《走进小学》主题活动中,教师在区角中设立与主题相关的来自幼儿生活经验的小系列——“我当小老师”、“我的一天”、“健康加油站”、“我和时钟交朋友”等内容,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了一天的作息时间的合理安排、巩固认识了钟点、了解了各种食物的不同营养和科学饮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在同一主题脉络下,对生活的内在逻辑进行经验串联。
幼儿是区角活动的主体,如何让幼儿主体价值凸现,教师真正的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呢?鼓励、提倡幼儿自主选择。幼儿主体地位保证了幼儿主动学习的热情,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是幼儿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活动。活动室中存放区角活动工作卡的地方,醒目张贴着一幅标语“我的区域我做主”,这一标语已成为了幼儿口中的时尚流行语,充分洋溢着快乐学习的气氛;活动室门边的“心情区”中全是幼儿自己的“语言”:去哪活动了,与谁在一起,在哪失败了,和谁争吵了等,这是幼儿自我管理、自我表扬与表现的幼儿活动区记录表,它改变了原来由教师记录参加活动区人数和次数以及任务完成情况的方式,改变了原来由教师针对较“冷门”区角而调配幼儿去活动的现象。教师大胆的放手,减少权威干预,是鼓励、提倡幼儿自主选择的一种尝试。但需要强调的是减少干预,并不是放弃干预、不干预。在幼儿遇到困难,四处走动不参加活动时,教师还是应该通过商议等方式来帮助幼儿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
实施指导,观察先行。作为幼儿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根据区角活动目标,有目的的将在某一区角中产生的幼儿的各种表现及时记录下来,也可以收集一些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完成的作品等,以便于在活动后、在备课时,进行合理的分析,及时掌握幼儿的兴趣、态度及在某一领域中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下一阶段区角活动的内容和指导策略。我们的教师养成了“预设分析—现场观察—反思调整”的观察指导行为模式,这种有针对性的观察记录,可以帮助教师更深入的了解幼儿,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尽可能的 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由展示和发展的空间,促进幼儿潜能充分开发,个性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