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梦菲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桥小学,江苏 苏州 215000)
引言:伴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传授数学知识逐渐转变为让小学生掌握并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小学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有了密切的联系。虽然当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在逐渐改变,小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升,然而其在此方面的能力仍有待提升,对此本文对如何充分利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升小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出了具体的分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挂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例如在讲解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游戏的方式对小学生进行教学,而且游戏应当充分结合实际情况。游戏情境:假如我手中有2个苹果,需要将这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问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几个?随着小学生竖起一个手指表示一人一个苹果后,紧接着又拿出一个苹果问:如果想要把这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需要怎么分?这时小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以其日常生活中的分配表达方式表示如何分配苹果,“掰开一人一半”等等日常用语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这时候便可以将分数1/2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小学生明白1/2即表示一半,从而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让小学生学习到了知识。这种将数学知识点生活化使得激发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小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为了能够更还地提升小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将其与现实生活进行紧密地联系起来,以此是教学更加的生动形象,从而不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作为一种内在的隐性活动,其训练开发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外力来实现,这也是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思维能力训练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结合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学生通过对数学课本知识的学习,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以此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终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升小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统计教学与生活挂钩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将统计教学生活化,在讲授统计知识之后,鼓励小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得到生活之中,并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例如当小学生学完统计知识以后,教师安排课堂作业,让学生统计当前我班班中有多少个男生女生?前三排有多少男生、有多少女生?这两个问题相对较为简单,有的同学在课堂上开始数数,而有的同学则提议从第一排开始报数等等不同的解决方案一涌而出。经过简单的问题设置之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问题的难度,如:整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整个学校有多少人。这时小学生会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对现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方案。通过将统计教学生活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小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题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到实际的问题,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应当在以教材教学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将应用题教学与现实生活挂钩。例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小学生更好的了解“归一应用题”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传授教材中所涉及的应用题知识点外,鼓励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社会调查收集、整理相应的生活素材,如组织学生到工厂统计工人产品的制造数量、组织学生在公园统计踢毽子的总人次等等,然后在课堂上将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成归一应用题,让小学生发现数学原来就在身边,与此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想要更好地利用课堂提升小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仅需要将数学教材中的内容生活化,还需要将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数学与生活二者进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无处不在,如:商场购物、购置家具、锻炼时间等等,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对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所传授知识点的需求,将日常生活以数学化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例如在讲解“平均数”这一知识点时,可以通过问学生“你家庭成员的平均年龄”、“你平均每天锻炼多长时间”等等问题,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顺利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升小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