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翠芹 杨永震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中心学校西河小学,云南 保山 678004)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本节课的重点就是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及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加强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按照引入情境——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方案。本节课教学本着“结合实际、本本真真”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我首先出示一个宝盒,把与长方体有关的复习知识都用纸条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对旧知识进行了很好地巩固。然后让学生观察我的宝盒,整堂课围绕着宝盒进行,宝盒导入,宝盒结束,有始有终。我在宝盒的外部包上一层精美的包装纸,要想知道包装纸的面积有多大呢?你知道怎样求吗?可以把包装纸剪开,这样把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研究难度。这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盒,测量长方体盒的长、宽、高,只见大小不一的长方体在学生的手中“动”起来,他们有的量,有的剪,有的拼,此时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学生能够各抒己见,优势互补,他们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先后找到不同种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对今后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打下一定的基础。
方法一:把长方体展开后分成三组,按组求面积后再求和。得到的计算方法是:长×宽×2+长×高×2+宽×高×2。
方法二:把长方体展开后分成面积相等的两大组,得到的计算方法是:(长×宽+长×高+宽×高)×2。
方法三:还有学生把上下前后四个面合为一个面,得出的计算方法是:
(2宽+2高)×长 + 宽×高×2。等等稀奇古怪的方法。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完成练习训练,达到由浅入深、推陈出新的效果,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接着,我又当着学生的面把宝盒的盖子剪去了,并提问:这时宝盒的表面积怎么求呢?让学生同桌合作完成,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为今后表面积教学的延伸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教师就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出发,通过实物、教具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给学生充分观察和实际操作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产实践,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这是新大纲中所强调的。我们要从生活实际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索新知识的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将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东西,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对知识的思考与实物模型的演示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概念,以动促思。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通过练习,学生在思维中准确的把长方体图形和具体实物能够联系起来,能够根据实物想象出基本图形,而且能够根据想象把立体图形分解成简单的平面图形,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空间观念的培养。学生解决上面的实际问题,就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评测。学生空间观念是否准确,通过在实际操作、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检验,随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逐步形成准确的空间观念。
1.学生生活经验还有所欠缺:从一些作业中发现有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有些同学很难与实际物件联系起来。比如房屋的通风管,由于缺乏观察生活的习惯,有的同学计算使用铁皮时计算了6个面的面积。还有些同学缺乏空间想象力,还是分不清楚具体的面应该怎样求才是它的面积。特别是一些拓展创新题,更是让不少学生感到困难。学生缺乏耐心细致,做不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因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失误较多。
2.学生对词语表述的理解能力比较弱:例如横截面、占地面积、周围所蕴涵的数学内涵还不够理解,影响了解决问题的效果。
1.在练习当中,让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如:粉刷教室、给游泳池镶瓷砖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也让他们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道理。
2.让学生多动手感悟几个长方体拼在一起,表面积怎样变化,把一个长方体截成几个长方体表面积又有何变化,为后面知识学习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