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南兴小学 施伟伟
汉语本身词法、句法的灵活性和弹性决定了对词法、句法的意会需求,也即语感积累,这便需要长琢慢磨,而无法奢求立竿见影。结合语文文学、文字的要素、人文素养的培育中心以及对学生此三方面热爱志趣的培育需求,对“‘慢教育’下‘志趣语文’课堂的建构”课题的探讨便成为必然之需。
热爱与志趣源于了解,而了解则源于细致慢解,也即对文章内容、意境的琢磨。对于此“琢磨”环节的缺乏亦是小学生在快节奏的教学模式中无法获得文学美感、深刻感、生动感等的根源,也是其无法生成文学志趣的根源。因此,教师应从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和意境进行琢磨的环节做起,促使其首先生成对于文学和语文的志趣。
例如:在《草原》一文的讲解中,我将“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像我们飞过来”一段作为让同学们对文本意境进行细致琢磨的重点。对此,我先让其跟随作者笔触对此段所描绘的场景进行想象,而后我则利用多媒体向其播放了一段与此场景对应的草原景色与草原人民的迎客视频,以让其生动地感知到文字背后人景结合的意境之美和温暖。在此之后,鉴于作者文本描述的诸如“快了、快到了、忽然……”等故事性和顺序性,为让同学们能够在作者视角上体验“移步换景”的感觉,我则让同学们结合由视频引发的生动想象在作者视角上进行朗读,即伴随“移步换景”变换语气,体味文本内容的趣味性。如此的意境和内容琢磨定能将学生最大限度地引入文本、发现文本的美和趣味,从而为语文文学志趣的养成提供积累。
在文本内容和意境之后,根据“语文概念”对“语言”要素的包容性,以培育学生语文志趣为目的,则应是对其“语言文字志趣”的关注,也即对文本语言笔法的慢品鉴,以深化汉语文字运用理解、感悟汉语文字表意之美,从而由“了解”过渡至“热爱”,再形成心意能够所向的“语文文字志趣”。
例如:《桂花雨》一文运用了诸多表达贴切的四字词:“魂牵梦萦”“炉烟袅袅”“花雨缤纷”“香闻十里”“无怨无艾”等,这些四字词并不一定是成语,但却依旧通过字词的巧妙组合,将所描述的事物、景色或情感等的特征进行了生动且优美的诠释。同学们对此文字运用形式的方法和所产生效果的领悟将大大激发其关于汉语言文字的兴趣,从而将进一步促使其语文文字志趣的形成。如:我让同学们去重读“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着桂花树使劲儿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这一句话,边读边想象,之后品鉴“花雨缤纷”与“飘落的桂花就像下雨,桂花雨遍布空中和地上”之间的区别与前者的好处。有一位同学回答:“‘花雨’”是对‘飘落的桂花就像下雨’比喻的直接概括。‘缤纷’则是对‘桂花雨遍布空中和地上’的概括,两个词合在一起,不仅简洁凝练、更有文采,而且引起的想象更美好。”另有一位同学回答:“‘缤纷’原来是形容颜色多而绚丽的,这里虽然引申为繁盛,但却同样能够引起一种由色彩带来的视觉美感,加上‘花’‘雨’这两种美好的事物,这个词整体则生发出一种很大的美感。”这样的引导和自主品鉴过程将大大深化学生对语言文字意义、排列和运用的兴趣,同时促其语文文字志趣的逐渐形成。
在文本内容意境和语言笔法之后,在语文志趣的培养基点上,则应是对文本主题意蕴的关注。主题基于前两者而又是对其的升华,因为它指向文本的来源——作者、作者的经历和情感,而这便是人文,也即能够透过一个客观静态的文学作品感悟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这是语文教育终其一生所竭力追寻的目标,是学生应具有的最高级语文志趣,也即人文志趣。
例如:在《少年闰土》一文的讲解中,在文本阅读与解析之后,我则先让同学们依照自己的理解提炼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同学们大多能够提炼出“怀念之情”的中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对作者所谓“怀念”情感有真正深刻的体悟,因为其不了解作者创作文本时的时代背景、生活背景等,因而永远无法做到“共情”,亦便无法真正理解文本。对此,我则在“慢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慌不忙地向同学们介绍了作者所处年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背景、作者在此背景下所做过的努力与依旧存有的担忧、作者在这重重社会变动后的40 多岁时对儿时单纯温馨的友谊进行回忆的深切情感,在小说《故乡》中对长大后的闰土的描述,以让同学们深入体会人与社会和时代的关系、作者怀念与惋惜之情共融,乃至人随岁月的变化等。此过程虽然耗时将近一节多课,但这种“漫谈”的教学方式及其对于文本主题相关内容的方方面面涉及对学生语文人文志趣的培育而言,是潜移默化且具有升华性的。
利用语文培养学生志趣的切入点有两种,一种是从“大语文”概念——以语文为中心,拓展到和语文相关的众多如书法、朗诵等活动项为参考,另一种则可对应称之为“小语文”,即从语文之“语言文学、文章”的含义出发,通过对内容、语言与主题的“慢教育”,竭力培养学生语文文学志趣、文字志趣与人文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