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谏壁中心小学 严文婕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一样深远”。语文本来就是来源于我们广阔的生活,而语文教材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以及上课授课时间的局限,在课堂的四十分钟进行教学是远远不足的。我们还要积极放眼于社会和生活,树立一种大语文观。部编本教材为了弥补这种不足,特地设立了“阅读链接”这个环节。“阅读链接”是从小学中年级学段开始增设的新知识,它被安排在不同类型的精读、略读课文的后面,基本围绕本章节教材内容,立足单元知识和人文主题,提供更加深刻和丰富的文本或者图片知识。“阅读链接”内容多样,信息广泛,是对教材内容的有效延伸和拓展。所以,用好阅读链接,对于补充阅读,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均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古今中外的名人名家都反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对课外阅读非常重视,它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同时,也对小学阶段的读书总量做了明确的规定,即整个小学阶段,阅读课外书的总量不得少于145 万字。此时,我们应该多多关注教材中的“阅读链接”部分,可以从链接里找到读书的资源,寻找阅读的支撑。力求把阅读链接用好,既可以服务于课堂文本,又向课外阅读有效延伸,从而达到课内外的完整统一,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具体来说,笔者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阅读链接环节的教学的:
愉快教学法一直被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所推崇,的确,人在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的状态下,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兴趣会更加浓厚。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在兴趣被激发出来的时候,学习的效果是加倍的,在阅读上更是如此。我们会发现,班级中语文素养高的孩子,恰恰是那些坚持阅读、喜欢阅读的同学,这充分表明阅读数量的积累确实可以引发阅读质量的演变。而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我们不妨从“阅读链接”这部分内容开始。
例如在学习部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秋天的雨》时,文章中把秋天的雨描摹得非常具有诗情画意,从秋雨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颜色,到秋雨中蕴藏着甜蜜的气味,以及小动物和植物都在做好过冬的储备几个方面,表达出作者对秋雨的喜爱、对秋天的喜爱。课后链接中,用科普小品的形式给大家展现了秋分过后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发生的变化,为同学们认识自然、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奇妙的窗口。同学们看到秋天的变化,会对其他的季节也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便推荐同学们去阅读高士其的科普文章,或者是其他作者写的四季变化等,激发了阅读的兴趣,读书也会变得愉悦起来。
语文学科的魅力来自唤醒读者的情感体验,当拿到一篇文本,同学们读懂之后,会产生一种和文本中相同的情感,对于体验作者感情、把握文章脉络结构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文章读得多了,情感体验丰富了,当然,自身对生活的把握也会立体,自身的情感体悟也会丰盈很多,这无疑为学习语文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学生变得灵活和敏感,而这恰恰是我们学习语文所必须具备的情感基础。
例如在学习部编本教材四年级上册的《梅兰芳蓄须》这部分内容时,课文记叙了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是如何机智地拒绝日本人的演戏要求的,同时又克服了哪些困难,遇到了哪些危险,从而可以体会出梅兰芳这位京剧大师不仅仅是艺术成就特别精湛,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爱国之心。同学们通过阅读文字,对他的高尚品格有了深刻的感受。为了深化这种认识,课文后面又链接了“难忘的一课”这篇文本,也是体现爱国思想的好文章,这种链接适时地点燃了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从而将情感体验推向了高潮。
小学语文到了中高年级,习作将占据很大比例,在试卷中,分值也体现较多,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体现了他们的语文素养。进入中年级,习作学习才刚刚起步,对于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而巧妙地利用“阅读链接”的内容进行习作方面的辅助教学,会帮助学生顺利突破表达障碍,使之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让学生感觉写作并不是一件难事,克服习作心理障碍。
例如在教学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的《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时,课后设置的题目中有这样一题:你听到过哪些美妙的声音?试着写几句话和同学交流一下,如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厨房是一个音乐厅……这样的提示只是给同学一个范围的划定,而对于怎么写声音却没有明确的提示,此时,教材安插了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小诗——《瀑布》,小诗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瀑布的声音和形态写得生动逼真,这给了学生非常鲜明的提示和指导,学生写作起来就顺手多了。
教材中的“阅读链接”的安排可谓是编写者的独具匠心,不管是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还是情感体验的加深,或者是习作水平的提升,均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好“阅读链接”,为语文教学增添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