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燕,陈 丹
(1.中国民航大学体育部,天津 300000; 2.华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最早的体育建筑,要追溯到古奥运会遗址。古奥运会遗址坐落在希腊人崇拜的奥林匹斯神山上,体育建筑内部空间的核心位置是阿尔提斯神庙,神庙里面是希腊人崇拜的宙斯神和赫拉神,以及为这些神服务的祈祷、参拜以及神职人员为神服务的建筑设施。围绕神庙的周围是竞技运动场、圣火坛、角斗练习场所等与运动相关的建筑。其中神庙的西北边是训练和锻炼的地方,东边是体育场,西边是裁判和运动员的入场通道,四周都是坡形看台,供观众就坐。在古代奥林匹克遗址中,希腊人把他们心目中最重要的神——宙斯和赫拉神像放在遗址的中间位置,“希腊神庙基本组成部分有高台基,其上立有列柱,支托连续的过梁,过梁又支撑屋顶。内殿不仅是一个围起来的空间,而且简直是一个封闭的空间。”神不容侵犯,不管是观众,还是运动员都是以希腊神像为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来参与体育活动的,并且是在围绕封闭神圣不可侵犯的神庙周围的露天举行,不言而喻,相对体育比赛,神庙位置更为重要,并且竞技运动要为神庙服务。这种体育建筑更多的是通过竞技运动表达对自然神的崇拜,参加比赛取得胜利的运动员更像是作为这种建筑中的一个精神化的对象——自然崇拜的实物化,让大家对竞技体育运动中的获胜者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以此对古希腊自然之神表达虔诚之意。古希腊的运动会是在这样的建筑空间中进行一场敬神的宗教仪式。从后来的考古和复原图中,我们知道这种神像的尺度非常完美,至今仍然无与伦比。这种人体尺度卓越美被赋予了神性,充满了庄严性,神殿的封闭性意味着神圣不可侵犯,整个奥林匹克体育建筑空间是通过半开放空间的奥林匹克竞技活动对封闭式空间的宙斯和赫拉神像进行参拜的唯神主义庆典活动。奥林匹克体育建筑空间是由封闭式空间和半封闭式空间结合构成的,在封闭式空间中,主要靠人体尺度的高度完美来展现自然神的无法超越的地位,而在半封闭的空间中,来参加体育比赛的运动员是当时社会中的自由人,并且没有犯罪记录,也就是说只有符合这些条件的人才能参与在这个建筑空间的体育比赛。这是希腊社会的奴隶主通过提供一定的体育建筑空间,挑选符合奴隶主要求的没有政治污点的人——“自由的无犯罪记录”的竞技运动员,代表他们获取胜利,被社会崇拜,并遵从,这种神的文化和规则也被崇拜和遵从。其建筑空间表达的是一种宗教的庆典仪式,是一种唯神主义仪式,这种唯神主义的宗教庆典建筑空间是社会秩序的真实反映,是当时社会借助神,通过体育建筑宣扬社会秩序的写照。
到了罗马帝国时期,这是一个靠征服建立的庞大帝国,为了表现罗马政府的征服统治,修建了气势磅礴的体育建筑,2007年樊可在《多元视角下的体育建筑研究》中这样表述“古罗马帝国最具代表性的体育建筑无疑是圆形竞技场,又称大角斗场或斗兽场。公元72年,罗马皇帝韦斯帕西亚为纪念征服耶路撤冷的胜利开始兴建,于公元80年完成,历时8年。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大的古代圆形体育场,从形式上已经非常类似今天的体育场图。”斗兽场不是依山建造,而是在平地上建造的。这座体育建筑长188m,宽156m,高57m,大部分都是人工在采石场加工后运到斗兽场,并且用了大概300t的铁来制造抓钩,把石头连接起来。整个体育建筑是圆形,中间是角斗场地,四面是环形的看台,有三层,每层80个拱,80个开口,看台逐层向后退,最上面一层是实墙50m高。观众席位分为三个区,前面的是罗马最高统治者的位置,中间是地位比较高的公民位置,后面两个区是下层观众位置,观众席有60排座位,前面的位置比中间的表演区还要高5m多,逐排升高。从前到后贵宾、贵族、富人、公民、妇女。其修建的目的与之前取悦神不同,是为了取悦战争中凯旋的将领和士兵,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将士们在当时社会中享有极高荣耀,这种战争荣耀需要辉煌的圆形竞技场来展现,同时也展现罗马帝国军队强大实力,并且在竞技场上搏斗的运动员,厮杀场面非常血腥,不管多么血腥,获得胜利的一方将会成为奖赏的对象,正如战争不管多么残暴,取得最后的胜利是最重要的,武力征服是罗马竞技场展现的重要主题。
奥林匹克竞技场完全封闭的神庙与外面的半封闭场地只有一个不太宽的回廊,仅供少数人通过。而圆形竞技场的回廊在室内,并且观众席上面不再像奥林匹克竞技场是露天的,而是有天蓬遮蔽阳光的。这意味着人已经进入到合围住的空间。在这个合围的空间规模,目的和作用相较之前是完全不同的。
圆形竞技场里面是按照当时社会等级制度安排观众席位,最高统治者的席位比中间的竞技场地要高,这也反映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体育建筑的整个位置不再是建在神的位置,而是建在古罗马皇帝尼禄的金宫中的一个小湖边,名字是以皇帝的家族名字来命名的,展现了黄帝家族的强大力量,体育建筑空间更多的彰显的是帝国的权力。从整个建筑的浩大工程就表现了罗马帝国的强大实力,竞技场的内在设施考虑到了不同的阶层,不是仅仅统治者可以享受这种体育竞技活动,这也突出了当时的市民群众地位,这正是罗马帝国群众地位的一种写照,也是罗马帝国强盛的力量所在,圆形竞技场的这种尺度体现了当时罗马帝国的思想尺度。虽然罗马竞技场这所体育建筑彰显的是罗马帝国的强盛,但较之前面的希腊时期的体育建筑,没有在体育建筑内修建神庙,也没有像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场那样,依靠他们仰慕的自然神的自然条件,建在奥林匹克神山上,而是建在皇帝的宫殿里,更多的借助人的智慧和力量,而不是自然的力量。并且整个罗马竞技体育活动展现的是帝国的力量,是军事上和政治上的霸权。罗马竞技场较奥林匹克运动场,其目的有很大的不同,表达的内容从天上回到了人间,体育建筑从关注神到关注人转变,这是人类体育建筑空间的一次飞跃和进步。
进入文艺复兴阶段,欧洲开始出现一些新的体育建筑,“欧洲的一些国家出现了巡回赛的比赛形式。在举行比赛的场地旁边,建筑的楼梯、拱廊和楼台成了观众的看台。比如斯图加特消遣亭榭的楼梯和德累斯顿的拱型长廊。另外还有好多扩建了的露天场地今天也成为了巡回赛场地,比如今天维也纳的城堡。拱廊和楼台的大厅也是各类活动的理想场地。从楼座里可以看到人们在场地中练习击剑等活动,比如位于斯图加特的旧城统治者官邸。”文艺复兴中期,带有马场和马鹏的四翼建筑非常流行。到了18世纪末期,这种四翼建筑被三翼建筑取代,演变为跑马场,是巴洛克的建筑风格;同时,随着拳击、游泳和各类球类运动开展,相应的体育建筑也建立起来。比如1718年德国慕尼黑的宫廷游泳馆,在16到17世纪,巴黎就有三百多个球馆。文艺复兴时期的体育建筑较前面的体育建筑,开始不同项目的体育建筑,球类体育建筑、游泳体育建筑、击剑体育建筑、赛马建筑,骑马除了当时作为交通工具,骑马礼仪也是一种社会风尚。这时的体育建筑打破了基督对灵肉分离的禁锢,热情讴歌了古典文化,把人作为重心,更多表现了对人的关爱,而不是对神的关注。英国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这样表述:“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个作品,在行动上多么像个天使,在思想上多么像个天神,啊!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与中世纪人是邪恶的化身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人的态度完全不一样。文艺复兴时期重视感性学——以感性为特点的内容,直接讴歌人生,不同于前面中世纪的神性狂热信仰时代,完全无视人体与体育,基本不为身体修建体育建筑与设施。而此时是一个感性时代,这些体育建筑充分展现一个感性的空间——烘托出人,这些体育建筑空间展现的是人性的苏醒,是人体的认识,是人道主义,是人本主义取代神道主义和神本主义,突出人,突出感性的人,突出现实身体,展现现实的身体,去讴歌现实生活,把罪孽深重的身体观抛弃掉了;要求人重视自己的身体,享受了现实生活,突出人性。
这一时期的体育建筑较前一时期体育建筑是有意识地表达了身体的意志。相对于对神尊崇的希腊体育建筑,对帝国权力仰望的罗马圆形竞技场,体育建筑空间完全服从神权和皇权,这种体育建筑空间反应了人处在整体社会或存在的秩序之中,无法脱离,这是那个阶段人对物质世界结构的把握方式,这种体育建筑空间观念到文艺复兴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和发展,人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作为世界万物的主体越来越明确,人们不再是屈从于神权或者是皇权,而是极力去认识、掌握和统治这个世界。在这时期的体育建筑中也彰显了这种主体性的主张,人因意识到自己而成为自己,“人作为物体存在,或者作为意识存在”,显然,此时的身体是作为意识存在的。那时的欧洲君主看到了城市中产阶级的壮大,牺牲了教廷和贵族的势力,打破教廷控制人们精神和身体的局面,新贵阶层通过体育建筑空间展现了人作为主体的愿望,对人性的追求,对现实身体的认识,满足身体的需求和人生的幸福。那时的体育建筑空间展现了对原先禁锢灵魂和肉体的一种反抗精神,表达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一种感性空间,身体观从灵肉分离的神到灵肉合一的人,如果说体育建筑空间关注神到关注人是人类体育建筑空间的一次飞跃,那么文艺复兴时期的体育建筑空间是人主体性的觉醒空间,完成了从体育建筑空间观念到体育建筑意识的转变。作为社会人、感性人、主体人的体育建筑空间没有了神教和皇权的意志,充分展现了合理的人性,人们不再被神性和皇性所约束,而是在充满人性的体育建筑空间中展现主体意识的体育活动。
到了近代,英国和法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到了19世纪末期,欧洲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社会财富得到了极大的积累,资产阶级的教育充分尊重体育教育,这时各种体育活动得到极大的发展,1896年现代奥运会兴起,推动了体育建筑的发展,1908年,伦敦出现了综合性的封闭体育场;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是现代体育建筑的标志,第一次把公园纳入它的体育建筑中。使它周围的空间成为平时人们参与体育休闲生活的场地。慕尼黑Dante体育场和卡尔斯鲁厄大学体育场修建了符合现代比赛要求的梯形看台,富于表现力的砖砌外立面使整体建筑给人一种钢筋混凝土的印象;阿姆斯特丹的奥林匹克体育场以其砖砌外立面而寻求着与城市整体风格的和谐统一。而在佛岁伦萨的世界杯体育场是第一个注重设计的造型标志性的体育建筑,看台棚项的弧形结构由那些能承担重量的线条构成,在完成功能的同时还兼顾美学的表达,同时也在寻找建筑的历史渊源。
此时的体育建筑空间不仅仅是锻炼身体的空间,体育建筑空间扩展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休闲娱乐,从前的体育建筑是针对某一个项目或者几个项目扩展空间;这一阶段,体育建筑空间不仅扩展到多种体育锻炼的综合空间,还扩展到我们的社区生活娱乐空间。这一时期的体育建筑把人的休闲纳入到体育空间中,不仅仅是体育锻炼,还有娱乐与休闲。从人的身体锻炼到人的休闲娱乐,是这一阶段体育建筑空间的特点。黑格尔说:“真理诚然是一个崇高的字眼,然而更是一桩崇高的业绩。如果人的心灵与情感依然健康,则其心潮必将为之激荡不已。”人们已经不仅仅只关注健康的问题,寄存于身体的精神与情感是那个时代人们重视的内容。在西方近代社会中,自然科学日已脱离神学而繁荣昌盛,认为思维独立于感官经验,思维可以把握超经验的东西,在体育建筑上更多的展现了这种建筑如何让人的身体和精神更加和谐和健康,体育中心或体育公园,把体育建筑空间纳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休闲中,体育建筑是人们日常休闲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半开放半封闭的体育建筑空间反应了观看体育锻炼和参加体育娱乐对空间的要求,满足不同体育群体标准与尺度。另外,不同项目健身与娱乐对于体育建筑的不同标准,也被重视与发展。此时,体育建筑空间更多关注了除了身体之外的心理的健康作用,除了个体身体在空间中的发展,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人与他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是体育建筑空间考量的重要内容。人的主体意识中理性精神在体育建筑中表现出来,如何提供更为符合人全面发展的体育建筑空间。不同于具有主体性的人对体育建筑空间的认识,不仅仅满足于数学和量化的体育建筑空间,而是让体育回归人的生活状态,体育建筑空间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必不可少部分,是其本身的一种状态。此时的体育建筑空间从理性空间的表达阶段。
随着城市化进程,环境和社会发展了巨大变化,体育建筑这一空间是公共建筑中非常显著的领域。体育建筑的商业价值的展现,拉动了政府对体育建筑空间公共服务的跟进。不仅展现了商业的目标,也展现出文化目标、生态目标和美学目标。
从经济利益的追求到人的福祉的落实,从个体的需求到社会的公共服务,现代体育建筑空间上较上一阶段理性空间的表达,多了体育建筑空间的反思。通过各种身体的运动体验形成了生存与发展空间,不仅表达了身体对空间的需求,更是表达了个体对世界的全面的认识。此时的体育建筑由于目标多样,功能多样,使得体育建筑带有很强的批判与反思的内容,历届大型赛事后的体育建筑的赛后利用和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内容,体育建筑与城市的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体育建筑与环境的和谐问题更是一个体育建筑规划和建设的一个重要依据,以及体育建筑内部空间是否符合本地的健身规划,是否符合各个健身项目的特点,是否符合社会健康与进步的人文内涵等等,都会作为体育建筑评价的重要考虑内容。
我国古代社会与西方比较,并没有相对成型和固定规格的体育建筑,这主要是中国古代社会讲究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不需要为了身体达到某种竞技状态去设置一些固定场所,随着需要的变化,利用周围的空地,进行健身活动,很少大规模的长期的进行竞技活动;健身活动和竞技活动区别就是:健身可以改变规则和场地进行促进身体的健康活动,而竞技活动是要严格遵守规则的,这种规则是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场所、设施。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国和西方在体育活动的规则、物质内容和设施上的差异。民间体育活动大多与节日联系在一起,利用自然条件进行,也不修建专门的体育建筑和设施。这种接近和利用天然条件进行体育锻炼方式,体现中国人对待人体与自然的自然哲学观——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社会讲究宗法礼制和等级制度,这些在体育活动中也是必须遵守的,故不能以竞技作为最高目标;在军队训练和比赛时遵循礼法的体育态度。另一方面表达了中国人对待人与社会的社会哲学观——儒家礼法。军事体育设施是以礼法来设置这些体育空间,其建筑空间关照的是儒家礼法。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体育开始在中国出现,最早,西方基督教会进入中国,他们开展体育教育,需要一定体育设施和建筑。1860年到1920年期间,中国出现了一些体育建筑,这些体育建筑有的是基督教会建设的,有的是政府建设的,还有一部分是当时各个国家在中国租借地建设的。樊可在《多元视角下的体育建筑研究》中这样写:“北京的汇文书院,1895年就有棒球队,1901年有足球队。1907年汇文书院和通州协和书院开始举行两校之间的棒球和足球比赛。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在1890年就举行了运动会,1901年成立了足球队。1907年圣约翰大学和英华书院、东吴大学等教会学校还组织起大学体育联合会,每年举行田径运动会。此外,津、沪等地青年会还经常组织体育表演,并建造体育馆、游泳池,以吸引青年参加体育活动。这些活动所需要的场地和建筑就是中国最早的一批体育建筑。”这些体育建筑大多是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校和教会里建成的。这些体育建筑所展现的文化形态不是为了遵从中国的儒家礼法,而是遵循当时西方社会的自由竞争精神。在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不断入侵的时候,近代的中国开始对传统体育进行改良。1901年清王朝的“新政”中将体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学校中开始注重体育教育,提供一些体育建筑,这些体育建筑主要是以对救国为目的;从1911年一直到辛亥革命,体育运动发展比较迅速,1929年国民党政府颁布了《国民体育法》,随后又颁布了《体育场规程》,1924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并参加了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四届夏季奥运会,这样中国本土体育制度基本形成,体育建筑还很少见。
到了近代,中国传统体育发展到一定程度,西方的体育也开始在中国出现,这一时期的体育建筑代表作品有沈阳东北大学体育场和体育馆、天津意租界回力球场、天津英租界的民园体育场、上海跑马总会、南京东南人学体育馆等。这些体育建筑是在中国被船舰利炮打开国门后,西方国家在我国建设的一些体育建筑,具有鲜明的殖民烙印,与当时的中国社会形成巨大的对照。这些体育建筑坐落在中国,表达的是西方的精神,在中国传统宗法和权力遵从的环境中,这些体育建筑宣扬的是西方国家的殖民理念,表达了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被不同国家侵占的一种氛围。另外,武汉大学体育馆是西方风格与中国风格的生硬结合,这正是中国人在寻找救国的途中,学习西方的典型体育建筑。第三种是如上海江湾体育场和南京中央体育场。“江湾体育场原名上海市体育场,是为1935年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而修建的。体育场由董大酉主持设计,占地20000平方米,由运动场、体育馆和游泳池三部分组成图,总建筑面积为2800平方米。运动场大看台为两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可容纳4万人座位、2万人立位图。底层设6m宽回廊一周,设有各种辅助设施。体育馆长82m,宽41m,钢筋混凝土结构,拱形屋顶,层高米图。看台宽米,共级,可容纳多名观众,可举行篮、排球和体操等比赛。江湾体育场建筑群庄严宏伟、典雅大方,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图。建筑各部分比例恰当,平面布置功能合理,受到了当时建筑界人士的一致认同。南京中央体育场建于1933年,由当时在基泰工程司工作的杨廷宝设计。内有田径赛场、游泳池、棒球场、篮球场、排球场、武术场、足球场及跑马道等,能容纳六万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工程之一。总平面布局基本上以田径场的大门为轴线对称布置图。建筑均系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风格显得雄伟壮观图,在立面重点部位集中模仿中国古典建筑形式,借鉴传统建筑中的牌楼加以装饰图。”樊可的《多元视角下的体育建筑》这两个体育馆是典型复古主义风格。西方移植的体育建筑,东西方结合的体育建筑,古典主义复兴的体育建筑,正是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写照,不同的人对体育建筑有不同诉求,西方列强通过体育建筑空间表达了他们在中国的政治诉求和文化方向,寻求民族振兴的中国人通过体育建筑空间表达了落后中国与先进西方国家如何减少差距的民族诉求,同时也通过体育建筑空间的复兴寻找中国人民的出路和发展。
建国后,中国体育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的体育建筑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体育建筑发展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体育建筑,哈尔滨工业大学梅季魁教授所注的《现代体育馆建筑设计》是国内第一本全面的体育建筑理论书籍。它把体育馆设计过的当代体育建筑进行了地域性创造研究,并对现在、国内与国外经验、理论与实践、设计方法与手法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很好的阐述。还有其他大部分著作是专门集中在体育场馆的结构设计这方面。在学术论文方面,正在逐步建立体育建筑多元化分析与评价体系。从解放初期开始一直到现在,体育建筑在不断的被建设和发展,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各个城市的体育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崛地而起。仅就2000年后,中国经常举办世界性的大赛,如2008年奥运会,2009年哈尔滨举办的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2010年广州举办的亚运会,2011年深圳举办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13年天津的东亚运动会,2014年的南京青奥会,等等这些比赛都是在大型的专门的体育建筑空间中进行的。中国几乎每一个地级市到省会城市都有不止一座体育建筑,在省会城市或者直辖市甚至有体育建筑群。这些体育建筑空间充分展现了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城市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发展寻求解决的途径。
从1949年到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从传统的室外体育建筑空间、单项目的室内体育建筑空间到单项目专业体育建筑空间、综合性的体育建筑空间,到包含人们社区生活、休闲娱乐或者购物场所的体育中心建筑空间,到现在的体育建筑空间群等等,中国体育建筑空间在短短70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主要满足基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体育建筑空间,到改革开放初期提高生活水平和丰富文化生活的娱乐体育建筑空间,再到现在物质和文化不断满足的健身、休闲、生活与娱乐的体育建筑空间。中国的体育建筑空间也不断的进行变革与发展,从体育锻炼的基本生存与发展空间,到体育锻炼的娱乐空间,到体育锻炼的精神需求空间,到体育锻炼的科学技术空间,到体育锻炼的生存、发展与表现的哲学空间。中国体育建筑空间在短短的七十年里,仍然在民族的和世界的进程中寻找最符合中国人民的体育建筑空间。
古奥运会体育建筑空间把社会遵从的自然神雕像和神庙放在此空间中最重要的位置,神庙的空间与凡人活动的空间保持着一定距离,神庙中的神像按照完美人体尺度进行制作。整个古奥运会体育建筑空间是一个封闭和半封闭的空间,这一空间的重要主题是完美比例的神像的崇拜,此空间中进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敬仰侍奉古希腊自然神的宗教活动,是当时希腊“现实生活世界”的普遍期待;古罗马的圆形竞技场体育建筑空间把人们的关注点从强大的神性力量拉回到强大的皇权力量,其空间展示的是皇帝的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文艺复兴时期的体育建筑空间更多的关注普罗大众的人的主体地位,人因认识到自己而成为自己,这是充满感性人的体育建筑空间,充满了主体意识的体育活动空间;到了工业革命时期,体育建筑空间更多的是理性主义的体育活动空间,将人的生活、人的娱乐与体育建筑空间融为一体,这些体育建筑空间是为生活而设计,尽量让所有的生活在其中发生,人的主体意识中的理性精神在体育建筑空间中得以彰显,为人服务,突出人的地位空间;随着当代体育建筑空间的发展,体育建筑空间如何展现与社会、与自然、与生态之间平衡与协调发展是一个重要内容。
体育建筑空间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空间,在展现所处时代的身体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的同时,通过其空间主题和空间方位展现了所处社会的现实秩序,这不仅包含物质层面,也包含了精神的层面;这些内容的表达都是通过身体的活动在其中创造一个空间活动的整体,让所有的程序在其中进行。
体育建筑是身体活动的空间。不管是什么时代的体育建筑空间,它一定是为身体活动提供的空间,不管是历史上的体育建筑空间,还是当代的体育建筑空间;无论是资本主义的体育建筑空间,还是社会主义的体育建筑空间,其身体活动空间是最基本的特点。
体育建筑是社会生活的空间。不同时代的体育建筑空间,其展示的是不同时代生活中人们所遵从的身体生产活动和公共活动领域中的社会日常生活,其基本内容是身体活动观念、身体活动的内容和身体活动的形式。
体育建筑是所处时代的空间。不同时代的体育建筑,其空间特征和主题是不一样的,从突出神性到突出皇权,再到突出人性,最后突出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平衡发展。这充分展现了体育建筑空间的时代特征。以身体为载体的体育空间,在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任务和内涵。
古希腊的神权主义体育建筑空间和古罗马时期的皇权主义体育建筑空间是人类历史上较早的体育建筑空间。这一时期的体育建筑空间观念中还没有人的主体意识,人的体育活动是屈从于神的意志和皇的意志的,展现了充满神性和皇性的体育建筑空间观念。
文艺复兴时期主体主义的体育建筑空间是人类主体意识觉醒的空间。人们开始关注人的身体需求,重视身体,展现在充满人性的体育建筑空间主体意识。
工业革命的理性主义体育建筑空间和现当代反思主义的体育建筑空间是人类从数学和科学的体育建筑空间向哲学的体育空间过度的时期。从体育建筑空间的科学比例和体育锻炼的科学要求,到体育建筑空间与人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展现了充满理性与反思的体育建筑空间社会转化。社会各个时期的社会面貌
古希腊的神权主义体育建筑空间和古罗马时期的皇权主义体育建筑空间是人类历史上较早的体育建筑空间。这一时期的体育建筑空间观念中还没有人的主体意识,人的体育活动是屈从于神的意志和皇的意志的,展现了充满神性和皇性的体育建筑空间观念。
文艺复兴时期主体主义的体育建筑空间是人类主体意识觉醒的空间。人们开始关注人的身体需求,重视身体,展现在充满人性的体育建筑空间主体意识。
工业革命的理性主义体育建筑空间和现当代反思主义的体育建筑空间是人类从数学和科学的体育建筑空间向哲学的体育空间过度的时期。从体育建筑空间的科学比例和体育锻炼的科学要求,到体育建筑空间与人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展现了充满理性与反思的体育建筑空间社会转化。
建国前的我国很长一段时间是封建社会,体育建筑空间是受到封建礼教和宗法的影响,体育建筑空间展现的是封建礼法和宗法。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段,体育建筑空间反应的是殖民的烙印、救国的理念。
建国后,在短短七十年里,我国的体育建筑空间从空间观念到空间意识的发展,一边是力求发展的体育建筑空间观念,体育建筑空间主体意识的跟进;随着社会和城市的快速发展,也表现出了体育建筑空间的社会转化。这是一个渐进、杂糅和罗璇上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