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丹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人均收入水平节节攀升,与此相伴的是人们的生活态度的巨大改变,追求生活质量和享受生活成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主要憧憬和诉求。然而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带来环境问题、生活节奏和生活压力问题以及公共健康问题,这似乎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与许多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当前面临的公共健康问题与这些工业化国家基本相同,那就是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系和死亡谱系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方向转变,心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原因,在死亡谱系中,这些慢性病死因占比高达88%[1]。而与之对照鲜明的是,大众健康知识和健康知晓率偏低,生活方式严重欠科学、合理,吸烟、过量饮酒、缺乏锻炼或不科学锻炼、不合理膳食等问题比较普遍。为此,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定,并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人民健康作为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基础。并提出预防为主,对当前突出的健康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优化健康服务、建设健康环境等都做出了具体部署。
“健康中国2030”是一个构建中国健康促进政策体系的系统工程,是我国健康管理国家治理层面的创新与突破。具体地,该政策体系提出,到2022年,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广,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重点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地方病、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控,致残和死亡风险逐步降低。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明显降低,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较大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健康公平基本实现。
从理论层面上讲,健康中国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健康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科学认识[2]。它深刻揭示了人民健康水平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昌盛的重要意义,把我党制定的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与人民健康水平仅仅联系在了一起。而从操作层面上讲,它预示着我国将在一系列健康促进政策上进行较大的改革,一批具有健康促进功能的行业或者产业将得到激发和支持,大众积极的健康观念将得到提倡和大力宣传,传统医疗行业将变得更加开放,医疗行业将与营养、体育、休闲等行业积极合作,把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融为一体。同时,它提出了“健康公平”的概念,把享有健康和享有公平的医疗条件作为今后医疗保健体系的改革方向,并在城、乡和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平均配置治疗资源,尽可能地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平等的医疗权力和医疗资源。可以说,目前健康中国政策体系还处于构建当中,很多与健康相关的行业都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健康政策的重大改变,将自身健康促进功能体系尽力发挥出来。
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健康中国行动之来势有点像当年的奥运争光计划,要动员举国之力支持,号召全社会关注。今天,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可谓世界领先,这足以证明我国国家战略的效力,我们同样有理由预期,健康中国行动必将激励和调动各种健康相关资源,全方位提升全社会健康水平。虽然这项行动不仅仅限于体育事业,但体育仍然是这项行动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在健康促进方式上,体育运动是最重要、最积极的方式,在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到巅峰的当下,人们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态度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同时,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受到了普遍的质疑,健康中国行动无疑为我国新时代体育事业的发展吹响了转型的号角。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是一系列健康领域规则的简单组合,而是由多个组织与多种规则集合而成的有内在联系、有层次、有结构的治理体系,包括政策体系、参与主体、制度体系以及保障手段等部分[3]。体育事业的转型发展也必须在政策体系、参与主体和制度体系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向健康中国行动的主题靠拢。在制度体系方面,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能够保证国家治理效率的最大化,因此,体育事业的转型发展需要体育主管部门牵头和总体规划,构建有利于健康体育发展的政策体系与政策环境,调动全民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科技、人才、教育等方面的资源,把其中众多的科技成果向健康体育转化,积极研究开发运动促进健康的科学理论与科技成果,把发展竞技体育的成功经验运用到健康体育的发展中来。从参与主体的角度看,体育科研院所、体育高等院校、体育产业相关企业等等都应当是健康中国行动的积极参与者,把科研方向、教育培养目标或者是体育经营与市场开发的方向向健康体育偏移,拿出足够的人力、财力投身到健康促进的行动中来,把健康促进作为自身工作的最大社会效益目标。
体育事业管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健康促进政策体系构建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一个环节,国家治理体系正是有各行各业的各个环节链接相扣形成的多维大系统。在健康体育逐渐走向体育事业中心位置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全盘转向健康体育,竞技体育、健康体育、休闲娱乐体育、体育教育等等都是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寻求体育事业诸方面平衡发展必须依靠现代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依据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需要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建立一套具有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的管理系统。从社会事务宏观管理的角度看,体育事业各部分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比如:竞技体育可以激发大众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从事运动的热情;休闲娱乐体育很多时候与健康体育却很难找到明确的界限,运动健身也必须是个体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才能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所以,体育事业现代化管理的目标应当是促使体育事业各部分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平衡发展。
诚然,体育运动不是促进健康的唯一途径,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了遗传、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医疗条件、生活方式等等,体育运动只是健康生活方式中的一部分。我国曾于1996年由国务院提出“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两个计划并举的体育事业发展方向,今天的“健康中国行动”不是1996年两个计划的升级版,而是国家最高层对健康社会构建和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认识的升华,它是综合考虑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和我国现阶段大众健康水平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未来健康社会构建的政策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础。体育业界人士必须要有这样的认识高度才能真正践行健康中国行动,积极投身于我国体育事业向健康体育转型。全社会的健康促进需要多个健康相关行业的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健康促进的效果。体育界则应当积极利用现代网络与大数据技术,与医疗卫生、环境管理,社会公益体系等积极合作,从健康促进的理论研究、理念宣传、方法推广、组织教学、检测评估等多维度进行系统的推进,最终实现体育社会公益、体育产业、体育教育科研等领域都能增强健康体育的意识,全面提升体育运动的健康促进功能。
我国改革开放40年也是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40年,各大高等体育院校的以体育教育为核心的专业与课程设置逐渐改为今天的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休闲、社会体育等多个专业并存的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构架。近年来,有些体育院校在健康体育方向进行了卓越的探索,成立了体育康复专业,旨在把体育运动的健身、康复功能推广至全社会,使大众受益。高等体育院校的专业设置是反映高等体育教育现状的最好招牌,而评价高等体育教育的现状则要看学生就业率和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高等体育教育现状实在不能令人满意。其实,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全社会的人才观一直在发生着变化,1979年恢复高考之际,我国大学教育普及率不高,全社会教育程度总体水平偏低,所以不论是什么专业的毕业生,只要是有大学文凭就被视为是人才,而大学也少有在专业设置上考虑社会需求,当然,那时候也不存在就业率的问题,因为大学生毕业由国家分配工作。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和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趋势的渐趋明显,各大学在招生规模扩张的驱使下,紧急增设专业,而此时大学的人才观和培养目标尚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状况,专业设置没有很好地考虑市场需求,因而导致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而社会上很多企、事业单位急需人才又无处可寻的局面。
体育院系专业设置的突出问题是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各专业之间在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上区分度不高。比如,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专业教练员,但自该专业建立以来鲜有毕业生真正到国家队、省队甚至业余体校当教练,而专业运动队也不需要这么多的教练员。而如果毕业生去健身俱乐部、社区、工会当所谓的教练,那他们跟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去向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即便让该专业的毕业生去专业运动队当教练,他们的知识结构也很难胜任这项工作。所以,运动训练专业是体育院系普遍开设的最失败的一个专业。其实其他专业也同样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当今天健康中国行动的国家战略呼唤体育相关人才的时候,体育院系如何顺势而为是值得体育业界人士深刻思考的问题。
3.2.1 为健康中国行动增设健康相关专业和课程
健康中国行动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它不仅仅是口号或一种宣传,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自上而下的社会行动,它会有国家政策、投资、社会资源等等的集结,因而会带动多个产业迅速发展和扩张,创造无数新的工作岗位,健康相关专业的人才将会成为未来就业市场的新宠。对于一所大学来说,专业设置的调整并非易事,它需要大量的专业师资和课程做支持,更需要在新设置的专业方向上具有高瞻远瞩的领导者。过去几十年,体育院系专业设置的问题早有学者提出过,教育主办部门高层也不见得不知道,然而多年来体育院系专业老化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和扭转,此次健康中国行动无疑是体育院系专业改革的外部压力,同时也是契机和催化剂。至少,体育康复应当是一个具有市场需求的、值得尝试的新专业,未来在医院、康复中心、健身俱乐部、养老院等机构都需要运动康复的人才,运动康复治疗师在欧、美国家已是非常普及的职业,在物理治疗诊所、职业病康复诊所、运动康复诊所、养老院等都有运动康复治疗师岗位,同时,在大专院校的物理治疗、脊柱整形、针灸、按摩等专业也都开设了运动康复课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需求面从此可见一斑。
除了增设具有市场需求的新专业之外,原有的专业在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上也应当做出重大调整,体育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时代使命要求其增加健康促进相关课程,使毕业生具有运动锻炼指导能力,这涉及到广大大、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健康生活方式培养。正如有学者指出,健康的国家战略地位与体育的健康促进价值彰显了高校公共体育的时代担当,以切合学生体育需求的供给侧改革促进学生体育参与,成为高校公共体育完成使命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4]。而为了培养能够胜任这种使命的公共体育课教师,体育院系课程改革是前提和基础,在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等各个专业都应当积极增加健康促进相关课程,用课程改革引领专业培养方向的转向,从而适应新时代健康事业发展的要求。事实上,由于专业调整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而并不容易,所以今年来有些学校积极引进创客教育的理念和做法,创造了许多新的、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方向。所谓创客教育,就是任务导向型的、多学科甚至跨学科解决问题的单元式教育,它集中一些能够解决特定任务的学科,短时间内培养学生的特定能力。有学者调查发现,国内高校通过优化资源、融合专业、面向创新、兼顾创业,系统开展创客教育。国内不少高校引进了创客教育的发展思路,并初步形成了创客教育的模式,有些高校依据国家乃至世界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高等体育院校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尝试[5]。
3.2.2 加强运动促健康研究,建立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健康促进是一个复杂的大课题,它本身就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运动学、医学、中医保健学、营养学、心理学等等学科都与健康促进紧密相关。现在在发达国家的大学里我们很难看到“体育学院”这样的院系设置,取而代之的是五花八门的体育相关的院系名称,比如:人体运动学学院、运动与健康促进学院、体育教育学院等等,而他们的课程设置和授予的学位类别也非常丰富,包含了运动医学、哲学、教育学、理学等门类。很多人体运动学系设在医学院,总之,西方国家大学里的体育相关院系,从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方面都早已超越了我们理解的“体育”,而体育学科的发展也完全依赖多个学科的交叉、嫁接,形成了现在的体育院系的课程体系。健康中国行动是我国体育院校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契机,应当在体育院系积极引入医学院校的课程,或者与医学院校联合培养体育健康促进方面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体育院校课程的含金量,提高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如果说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难以引入医学院校课程的话,那么应当从硕士、博士层次的人次培养上积极与医学院校合作。同时,要鼓励医学院院校和体育院校联合申请国家级课题,加强运动促进健康的机理、方法、过程控制等的研究,为体育院校健康促进课程的构建提供“干货”。
健康促进研究,除了机理、方法等“硬”学科的研究外,像健康教育之类的“软”学科也不容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健康教育的意义比教会运动锻炼方法有过之而无不及。有学者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其健康意识进行了研究,发现学生体质健康与健康意识呈高度正相关[6]。如何提高学生乃至大众的健康意识,提高他们对生命和健康的认识,这是教育的范畴,同时又以人体健康的生理、医学知识为基础,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体育院校似乎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这样的学科,今天的体育院系的毕业生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明确讲清楚健康的影响因素、如何正确从事运动锻炼等等最简单的问题。这是今后体育院校课程改革中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健康中国行动是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专业设置调整与课程改革的契机,反过来,体育院校应积极投身于国家健康促进政策体系的构建中,把体育健康促进这一环做好,同时为国家政策体系构建提供知识、人才等方面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