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文学写作教学的三个面向

2019-11-26 20:14吴投文
写作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学生文学作文

吴投文

目前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文学写作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所谓的“00后”作家、“00后诗人”在文坛屡见不鲜。中学生的文学写作正是文学写作低龄化的一个体现。中学生中有很多文学爱好者,他们大多具有超出一般中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我们通常所说的少年作家就出现在他们之中。他们是未来文坛的生力军,是文学的希望之花。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文学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人们心灵的内在需要,文学不会消亡。我们这个时代有很多的匮乏,主要是精神方面的匮乏,比如文学的匮乏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就很严重。文学曾经在很长的时期里占据人们精神需求的中心位置,尽管而今风光不再,但文学的生机仍然存在。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文学写作教学对中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文学写作教学对于打破中学语文教学的固化程序也具有积极意义,可以促进中学语文的教学与教改更贴近当前的现实需要。

一个中学生爱好文学写作,他就不会满足于常规作文教学,会对作文教学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中学的作文教学可以采取相对灵活的方式,把文学写作教学作为常规作文教学的补充,以适应中学生文学爱好者的需要。常规作文教学以正常的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文学写作教学以校园文学社团为组织单元,采取文学讲座的方式在课外进行,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中学生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常规作文带有强制性写作的特征,一般是老师出题,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作文,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写作技能,主要表现为使用语言文字的工具性训练,以实用性和规范性为基本要求。文学写作具有自主性写作的特征,是作者心灵与情感的自由表达,一般是作者自主选择题材,确定主题,并没有写作时间上的限制,是一种以想象和虚构为基本表现手段的创造性写作活动。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文学写作教学作为常规作文教学的提升阶段,与常规作文教学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必须采取适合自身特征的教学方式在中学生的文学写作中,有三个关键性的问题值得注意。这也是中学生文学写作教学中所包含的三个基本面向,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充分激发学生文学写作的自觉意识。。

一、文学写作教学中的灵感激发

第一个问题是文学写作中的灵感问题。灵感在文学写作中是极其重要的,是写作者梦寐以求的。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他接着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可见灵感的重要性。著名作家冯骥才写过一篇《灵感忽至》的散文,文中对灵感的出现有非常形象化的描绘:“灵感带来突然之间的发现、突破、超越与升腾。它是上天的赐予,是上天对艺术家的心灵之吻,是对一切生命创造的发端与启动。那么,人们只有束手等待它吗?当然不是。正如无上的爱总是属于对它苦苦的追求者的。在你找它时,它一定也在找你。当然,它不一定在你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到来。”①冯骥才:《灵感忽至》,《写作》2009年第5期。中国古代文人常常相互祝贺“笔顺”,“笔顺”就是写作思路顺畅,没有障碍的意思,也就是写作时常常有灵感。

尽管常规作文写作也需要灵感,但文学写作中的灵感是一种更高级的形态,更带有创造性的特征。那么,到底什么是灵感呢?灵感是写作中的最佳心理状态,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巅峰状态,它的出现无法预测,具有突发性、瞬间性、创造性。作者这时处于一种非常亢奋的状态,他原来遇到的难题迎刃而解,思路豁然贯通。灵感在写作中具有特殊的“催化剂”作用,我们平时所说的一气呵成其实就是一种灵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的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创造能力,就不能作诗或代神说话。”“若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谁去敲诗歌的门,他和他的作品都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尽管他自己妄想单凭诗的艺术就可以成为一个诗人。”②[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111页。在当时的条件下,他把灵感的创造性归结为神灵的启示或代神说话。尽管这种解释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但也大致符合灵感在写作中的表现形态。

灵感是写作中的“常客”,实际上并不神秘,是写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但灵感从来不光顾没有准备的人。灵感的形成是有条件的,需要写作者事先做好充分准备。这种准备是长期的,也是艰苦的,从文学史上有所成就的作家和诗人身上可以得到验证。在常规作文写作中,学生的灵感更容易受到教师的引导,比如教师提供的写作思路和写作范例,教师诵读的“下水作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情绪感染,这些因素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另一方面,学生的写作往往也受制于这些因素,使自己的作文带有比较明显的模仿痕迹,甚至会形成某种相对固化的写作套路。

在文学写作教学中,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就要复杂得多,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到教师与学生有效互动的系统性过程,包含师生课堂内外的深入交流,并不局限于课堂之内的知识输送和接受,更需要学生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功夫锤炼和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深度激发。文学写作就其实质而言,是创作主体发现和建构事物的新特性,赋予生命和生活以一种新颖的秩序。文学写作中的灵感激发就其实质而言,是突破惯性思维的篱藩,豁然敞开世界的新颖秩序,把生活的常态转化为世界的陌生化图景,其中包含着对生活的本质发现。文学写作需要打破常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非常重要。在文学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打破写作的定势思维,诱发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一条重要途径。

对学生来说,要做到聚精会神,学会凝神默想。有一句老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灵感就是长期思考,积淀于心,通过某种契机爆发出来的产物。灵感不是能刻意求来的,也不是在无意中偶然得来的,而是经过长久思考,在松弛的无意识状态下出现的。这中间酝酿和积淀的过程很重要。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中有两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就是一个例证。据钟嵘《诗品》记载,谢灵运每与其族弟谢惠连晤对,便能得到佳句。他在永嘉任太守时,曾苦思冥想,终日未能成诗,乃困倦而卧,朦胧间恍如见到谢惠连,心中一下子涌出“池塘生春草”这个佳句。谢灵运说,“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①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页。这句诗看似得之于偶然,其实是谢灵运长时间静思、酝酿的结果。古人写文章讲求内心虚静,要给自己留一个静思的内心空间。人在内心虚静的状态下,才能触发真实的生活感受,自然万景与人间万物才能摄入心中,才能在心中以一种陌生的美感形式出现,灵感也就自然而生。人在热闹和紧张的状态下一般难以产生灵感,道理就在这里。中学生的课业任务繁重,常被压在题山题海下面,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对文学写作来说,这是一个很不利的因素。在文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方式疏导学生的紧张情绪,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写作的快乐体验中来,使他们幼小的心灵有一个宁静休憩的空间,让他们真正领悟到凝神默想对写作灵感的激发作用。

二、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文学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的第二个问题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这看起来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却是不可缺少的,是文学写作的一个基础性环节。常规作文写作教学也强调学生观察生活,要求学生贴紧生活的实际情形写作。对文学写作教学来说,这可能还远远不够,不仅要求学生力避浮光掠影式地反映生活,更要显示出表现生活的开阔度和纵深度,要求学生具有某种超越性的眼光,真正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在他人忽略之处发现人生的普遍性意义,要求学生更具宏观的视野和富有个性化的洞察力。这是更高一层的要求,也是文学写作应该抵达的观察广度、深度和力度。写作者通过用心地观察生活,进而深刻地感受生活,多层面地感悟生活。通俗地说,一个写作者的心中要有生活,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和有情人,要把自己的心真正地贴近生活,融入生活中去,真正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温度和色彩,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每天都在生活中,谁也无法逃避生活,但有些人的心始终是空洞的,缺少生命的激情和思考的热情,爱是什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都不愿意去用心思考,用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应付生活,只为活着而活着。这样的人内心缺少诗情,往往满足于生活的直接享受,无法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和精彩,当然也就无以审美的眼光在写作中表现生活。一个真诚的写作者在生活中总是一个不动声色的观察者,不仅活得有诗意,而且总是能在生活中发现诗意。他热爱平凡的事物,能够从平凡中发现生活的真实意义。这是成为一个作家必不可少的素养,也是一个作家获得灵感和写作能力的生活基础。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以亲情和父爱的温馨打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其实,这篇散文的题材也很平常,大家都司空见惯,为什么我们仍然会感动呢?一个重要原因是朱自清能够发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他把父亲身上的平凡转化为一种诗意的光彩,也是一种人性的光彩,从细微处见真情,具有人性的饱满与诗意的充实感。对照我们自身所处的平凡的生活,这就是一种唤醒和照亮,能够焕发我们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和反思,看到在平凡后面的至爱亲情。

《背影》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细节描写。一个最关键的细节是父亲穿过铁路为“我”买桔子,本来“我”自己要去,但父亲不肯,在父亲的眼睛里,二十岁的“我”似乎还是一个小孩子。这篇散文很短,只有1300来字,作者集中笔墨写这个细节,对父亲的形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可谓纤毫毕现,“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背影》的魅力在于“淡笔写情”,在平淡和平实中见真情。文中的细节描写并非作者刻意为之,是他从生活中的细致观察中得来的,显得真实自然。可以想见,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提炼以细致观察为基础,这些细节看起来非常琐碎,却是情感真实的来源。凡是作者观察细致的对象就很容易转化为创作中的素材,也更容易触动自己的情感,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

与对生活的敏锐观察相联系,在文学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获得诚与爱的生活信仰和写作信仰。对中学生来说,这可能是一个较高的要求,但却是文学写作必须具备的一块基石,通过写作可以逐步习得真诚的生命信仰。在写作时,要抱有真诚的态度,要袒露自己的内心,把心灵空间充分打开,自然就会流露出真情实感。文学创作是一种直觉性的把握世界的审美方式,写作的最佳状态往往是在越出理性与理智的羁绊时出现的,真挚的情感是写作的助推力。当作者处于情感枯竭的状态,很难产生写作的冲动,灵感也就不会降临。你的心中有欢乐,你的笔下就能流出欢乐;你的心中有悲伤,你的笔下就能流出悲伤;你的心中如果一无所有,那么,你的笔下也就会一无所有。一个作家的喜怒哀乐必须是真实的,这样才能打动别人。我们读到的那些文学经典无一不是情真意切的,作家的心向我们充分敞开。我们可以想象到这样一个画面,一个作家笔走龙蛇,那种飞扬的生命情态就是在情感的推动下出现的。究其根源,真诚地拥抱生活,敏锐地观察生活,才是一个作家最真实的创作来源。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介入与指导

在文学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的第三个问题是指导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对一个写作者来说,博览群书是必不可少的。古人云,“不读诗,无以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读书就无法开展写作,这是一个通俗浅显的道理。中学生耳熟能详的一些著名作家,如歌德、普希金、海明威、泰戈尔、鲁迅、郭沫若、周作人等,他们巨大的创作成就无一不是建立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他们都有惊人的阅读量,一生嗜书如命,都是地道的“书痴”。很多作家藏书丰富,坐拥书城,有非常宽阔的阅读视野。这是一个艺术素养、文学素养和思想能力积淀的过程,是一个心灵充实和丰富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创造力的过程。要注意的是,读书不是随意地读,而是真正用心地读,读到自己的身体里去,读到自己的心灵里去,真正成为自己血肉中的一部分。在写作的时候,这些潜藏在身体里和灵魂里的东西就会被唤醒,转化为写作灵感的“催化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的介入作用非常重要,比如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合适的阅读书目,辅导他们细读文学名著,帮助他们发现隐藏在作品中的丰富信息,引导学生开展有论争性的读书会,撰写个性化的读书报告,使学生真正体悟到文学名著的艺术魅力。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升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深化学生对写作技巧的认知,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就具体的读书方法来说,有泛读和细读,泛读是视野,细读却是一种能力,二者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泛读对文学写作是必备的知识视野,多多读书有百利而无一害,会强化学生的写作热忱和对未知领域的渴望;细读如挖井,也如探险,可以磨砺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深化学生的认知能力。二者功能的结合便是眼界,也是手腕,转换到写作中就是“下笔如有神”的底气和自信。在文学写作教学中,教师自己的阅读可以起到有效的示范作用,通过自己的阅读去引领学生的阅读。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时代,随之而来的是阅读环境的深刻变化。网络时代如何如何阅读?这对中学生文学写作教学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易于接受新的事物,缺乏引导,则会陷入阅读的误区。现在很多中学生迷恋在手机和电脑上阅读,确实有方便的一面,可以获取大量信息,本质上却是一种流于碎片化的“浅阅读”,不适合于细读、精读,对于经典文本的阅读是无能为力的。从目前的普遍状况来看,相对严肃的文本和经典文本主要还是由纸媒承载的。因此,教师需要因势利导,从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坚持阅读纸质图书,坚持阅读文学经典作品。文学经典代表相对稳定的知识形态,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代表人类精神创造的高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能给我们深刻的感染和启迪,使人生变得更加美好。文学经典承载着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多样性形态,也凝聚着作家鲜明的个性风格和时代特征,一般具有永久的传承价值,是后世作家进行创作的源头活水,同时起着精神“稳压器”的作用。在文学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精读文学经典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精选一部文学经典,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读,带着思考去读,带着质疑去读,体悟书中的思想精髓和艺术形式上的精妙。这样,认同或者反驳,都可以对写作起到提升作用。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写作无定法,文学写作教学亦无定法,不管是灵感的产生,还是观察生活与广泛阅读,都因人因时而异,每个写作者都有自己的主观条件,不可强求一律,教师主要也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因人因时因势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文学写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与掌握一般的写作技能有很大的差异。因而,文学写作教学也有其特殊性,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灵魂冒险活动。文学作品本质上是心灵的外化形式,文学写作带有心灵舞蹈的性质。文学写作教学就其实质而言,是以一颗心感染另一颗心,是以一颗心点化另一颗心,相对于常规作文教学,更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互动,并没有固化的教学模式。有人质疑文学写作教学的有效性,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认识到文学写作的特殊性,或者对其特殊性强调太过,二者都有偏失。文学写作的要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从字顺,而是综合语言感受力、审美感受力和思想感悟力的创造性表达。学生自己的悟性和灵性是文学写作的重要基础,也是文学写作教学面对的复杂情境,相比于常规作文教学,教师的指导具有更全面的介入性,更需要师生之间经常交流。另一方面,文学前辈的创作经验也很重要,学生要真正认识到,在不断的磨砺中才能提升写作的品质,同时清醒地面对文学写作的不确定性结果。写作最终还是靠自己的头脑,通过不断的尝试去提高。鲁迅先生就特别反感“小说作法”“小说法程”之类的套路,认为写作没有金科玉律,主张写作“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①鲁迅:《作文秘诀》,《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14页。。让我们记住鲁迅先生的话。

猜你喜欢
中学生文学作文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我们需要文学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