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罗定市罗城城中小学 陈 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对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它旨在通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征,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价值,充分结合新课程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小学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在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积极进行探索实践,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更谈不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无法从课堂教学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为此,笔者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适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首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初步感知,并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这就改变了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知识的死记硬背为主,通过作业的反复练习、各种考试来实现知识巩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我兴趣的基础上自主、积极乐观地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兴趣,实现了学生的快乐学习。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一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青藏铁路的基本情况和修建铁路的艰难,笔者在导入环节给学生播放了视频《西藏风光》,使学生了解西藏当地的风光、地形、地貌,同时教师进行讲述: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交通落后,把西藏修到拉萨去,既是西藏人民的期望,也是全国人民的期望。学生在这一情境中,深切感受到了在西藏修建铁路的艰难和紧迫性,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情境化的教学导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行,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取不是简单的教师单一灌输获得的,而是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小学语文尤其是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他们简单地认为这一时期的学生身心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减少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导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时间。这种行为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知识的获取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导致学生对自己缺乏明确的价值判断,这种不良的心理特征一旦产生,将会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为此,教师努力结合新课程理念中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成果的分享,引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对自身学习上的不足有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引导学生明确自身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乐观地面对学习上出现的困难,并积极进行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一内容时,笔者出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读课文,根据文章的中心内容制作本节课的思维导图,突出黄河变化的路线图。这一问题的设计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各种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绘画、语言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引导学生在完成这一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任何知识都是对社会生活、社会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升华与提炼。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现实问题,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社会生活,缺乏科学的教材观,他们的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生活拓展,还停留在“教教材”的状态,而非“用教材教”,这对学生所学知识产生了极大的限制,不利于学生知识范围的拓展;同时,缺乏生活化的教学也不利于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这节内容时,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本所学“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资源都是有限的,人类的破坏行为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这一知识点,教师引导学生在课下调查自己所生活地区的水资源污染、浪费等情况,并撰写调研报告,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这一问题的设置有效实现了课堂所学知识的拓展,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的拓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良好健康心理的形成,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