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德惠市菜园子镇中心小学 庄 丽
俗话说“文如其人”,写作水平是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彰显,同时在升学考试中,作文占有不容轻视的分值,其重要性无须赘述。然而,纵观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却是让人不禁忧从中来,教师见之踌躇犯难,学生见之望而生畏,作文成为教师和学生双双都不愿触及的“痛点”所在。写作能力的提升,如同盖一座大厦,绝非朝夕之功便可速成,需要日积月累,较之其他语文能力的提升无疑要更加繁难,这既是受写作本质所限,同时也与教师的教法关系甚大。譬如,一部分教师思想落后,拾陈蹈故,教法机械呆板,教学高耗低效。本文以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作为阐述对象,并提出了几条改良对策,以期能为作文教学改革踵事增华。
当前的作文教学现状,让不少语文教师长吁短叹,头疼不已。为什么明明下了很大功夫,学生的写作水平却始终提不上去?学生对写作“畏之如虎”该怎么办?教无定法,如何找到与自身相宜的教法呢?针对诸如此类的种种问题,大部分语文教师缺乏深入研究,作文教学一如既往地按照固定不变的套路去施教,浮于表面,致使作文教学始终陷于低效无效的“泥沼”,难以自拔。
生活即作文。生活之于作文就好比土壤之于植物,脱离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依浮萍,无根药草,必将走向枯萎。只要根植生活,作文教学才能保持生生不息的盎然活力。但是,传统的作文教学仅仅限于课堂,活动范围局促,与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起厚厚的“柏林墙”,让原本形同一体的两者断绝任何交际,作文课堂俨然成了“管教所”,一张张本应嬉笑烂漫的脸上,仿佛霜打过的庄稼,哭丧着脸,耷拉着头,恹恹不振。在这种状态下,写出来的作文可想而知,东挪西借,乱抄一气,敷衍成文,再加上生活体验的缺乏,写出来的文章更谈不上本真,字里行间被空话和套话所充斥。
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就好比水之于鱼,根之于树,离开了生活,文章内容是干瘪无物的,矫揉造作,读之形同嚼蜡。只有将生活元素融入写作之中,才能使文章闪烁出灵动的光芒,跃动出生命的色彩。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生活化情景的创设,从而打破作文与生活的空间桎梏,让两者在无间接触中相得益彰。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这个“得力助手”,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且具有正面作用的生活场景录制成短视频,并配上适合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音乐,在课堂中展示给大家,如外卖小哥好心扶起摔倒老人、消防员勇救落水少年、残疾人当街募捐等真实场景,此举不仅可以传递正能量,在学生灵魂深处播下“天下为公,勇于奉献”的种子,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丰富其情感,拥有了真情实感,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又有何难呢?
一言以蔽之,生活是打开写作城堡的“金钥匙”,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营造形式多样、生动意远的生活化情景,使其仿佛一个磁场,让学生的心神自始至终围绕教师的“指挥旗”而转动,保持对写作的盎然兴致。
生活是创作的万能宝库,只要深入挖掘和剖析,写作素材必将源源不竭。田间芳草萋萋,林中百鸟啾啾,河里溪流淙淙,山川云雾袅袅,古镇众口嚣嚣,这些皆是鲜活的素材,无一不可拿来作文。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发掘素材,在学生写人物的作文时,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回家认真观察爷爷抽烟时的动作、爸爸上班时的穿着、妈妈做家务时的神态、奶奶走路时的姿势等,并将其成为写作的对象;在描写和景物相关的作文时,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公园或者田间,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建筑的结构特征、瀑布从高处落下时的场面、朝霞晚霞的形状变化等,等回到课堂再让学生把所观所听所感记录下来,写成句子或者片段,并将其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此作为写作素材。
通过这种课堂与生活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洞察能力,而且能够荡起学生创作的情感潋滟,点燃学生内心炽热的创作愿望,最终实现由敢写到乐写再到会写的华丽过渡,切实提高写作素养,写作时的“老大难”问题也将不复存在。
素材对于作文而言,就好比蒸炊之米,成林之木,缺乏素材,则腹中空空,无以下笔,好的素材,造就好的文章,可见素材对写作何其重要。最好的素材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因此,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展不拘一格、逸趣横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获取写作材料,因为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所以在写作时学生才能写真话、讲真事、抒真情,哪怕文章没有绚烂的辞藻修饰,但也能给人一种返璞归真、洗尽铅华的真实之感,能够直抵人的心灵,引发触动。
例如,每当节日来临时,可以组织一些相关活动,植树节,带领学生到附近山坡种植花木幼苗;劳动节,带领学生清扫社区街道或去烈士陵园锄草扫墓;端午节,组织开展爱国诗歌朗诵会;国庆节,组织学生慰问长征老红军……各式各样、意义深刻的活动为作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胸中储“材”,学生在写作时再不会搜索枯肠,下笔艰难,而是运笔如飞,肆意挥洒,且写出来的文章能够打动人心。
总而言之,写作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即止,需要旷日持久的积累过程,就像聚沙成塔那样,唯有一以贯之,锲而不舍,最终才能收获质的蜕变。在此过程中,语文教师切莫故步自封,要敢于挣脱传统的樊笼,将“生活”这股不竭源泉引入作文课堂,打破长久以来索然尴尬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创作愿望被唤醒,写作思维被激活,写作情绪被点燃,久而久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下笔如有神,笔底生佳作”,写出一篇篇洋溢着生命活力,血肉丰盈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