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9-11-26 19:00张淑君张劲松
运动精品 2019年1期
关键词:课余课程内容体育锻炼

张淑君 张劲松



高校体育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张淑君 张劲松

(辽宁工业大学体育部,辽宁 锦州 121001)

对高校体育课程实施的现状进行梳理,指出目前体育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弊端,分析问题的原因所在,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促进高校体育课程质量的提升和发挥在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为高校体育课程富有实效性开展提供理论借鉴。

高校;体育课程;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1]体育课程作为高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时期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正视近年来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问题,切实改进体育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存在弊端,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1 高校体育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 未能遏制大学生体质不断下滑的趋势

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高校体育课程首先要完成的最基本任务,要不断加强体育课程建设,要通过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改变等等最终使大学生达到体质增强的目的,而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又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010年教育部公布了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但下降幅度明显减小。”[2]这说明体育课程促进体质增强这一本质目标还没有真正实现,体育课程对于增强学生体质的实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有效增强。

1.2 未能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高校体育课程对大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大学阶段,而是要使大学生在毕业以后,进入工作和生活状态下仍然能够坚持体育锻炼,要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走入社会后,健身意识、终身体育技能缺乏,能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高校体育课程的实施必须创新课内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树立健身意识,强化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能力的养成和提高。

1.3 未能彰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体育课程的实施首先要明确体育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现实的体育课程实施中过多地强调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体质的增强,忽视了体育课程的人文价值和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体育课程缺少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志品质、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等精神的培养,导致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下降。

1.4 未能使学生的健身知识有所增长

体育课程的实施不仅要在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体育习惯的养成方面有所增强,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后运动与健康知识的掌握以及体育欣赏能力有所提高。而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健身知识的传授仍然不尽人意,体育课程理论课教学仍然是课程实施中的薄弱环节,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不足,体育教师现代化教学水平较低,体育理论讲授内容局限性较大等因素影响着体育课程对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造成大学生健康知识以及运动保健知识掌握相对较少。

2 高校体育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高校体育课程运动量和强度较小

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是课程实施的抓手与关键,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近年来受到“快乐体育”、“体育课程生活化”等思想的影响,体育课程出现了过分地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现象,在内容选择方面出现了娱乐化倾向,一味最求学生的喜爱程度,忽视课程内容自身的运动特点,造成一些运动量过低、毫无健身价值的运动项目走进高校体育课堂,导致经过体育课程学习后身体素质不升反降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盲目性和体育课程内容的娱乐化和休闲化。

2.2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并未形成

“据2011年调查显示,能够做到每天让学生锻炼1小时的学校不足20%”[3]高校体育重课内、轻课外现象仍未得到解决,90%以上的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仍然仅靠每周一次的90分钟体育课时间。高校体育课程缺少对课余体育的有效组织,尤其高年级学生随着体育课结束体育活动也就基本结束,课内教学与课余体育存在脱节现象,如何构建学生将课内学习的知识在课余时间进行巩固的新模式是解决高校课余体育 “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关键。

2.3 课程理念的分散化

体育课程管理者和体育教师的课程理念是决定课程方向的关键,“健康第一”的思想要求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运动参与、技能形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目标领域有所进步和发展,而目前绝大多数教师还是认为体育课程目标主要是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运动技能提高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通过体育课程要达到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选择比例较低,目标还停留在体育课程的生物学阶段,对于体育课程促进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忽视了体育课程的人文价值和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

2.4 体育课程保障体系的滞后性

高校体育课程保障体系包括课程的规章制度、教学文件等软环境保障体系,和体育场馆设施等硬件设施。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软环境建设相对比较完善,各项制度建立比较完备,而硬环境(场馆设施)建设仍然是高校体育课程当中的薄弱环节,场馆设施是体育课程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大学生体育需求的多元化,高校场馆设施兴建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新兴体育项目的发展脚步,滞后于学生的体育需求,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标准》的要求相距甚远,场馆设施的简陋与缺乏将严重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提升高校体育课程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3.1 要以“四个回归”为统领,促进体育课程质量的提升

“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大学本科教育的新要求。体育课程作为本科教育阶段重要的课程之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核心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举措,要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体育课程要围绕学生勤学苦练来开展体育教学,以增强体质为根本,促进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掌握运动技能的本领,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要引导体育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广泛开展各种培训切实提高教师师德水平,使体育教师成为学生身心健康的领路人,体育课程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使体质、技能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课程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的梦想。[4]

3.2 要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体育管理者和体育教师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健康第一”的课程指导思想,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突出“健康第一”的思想的指导作用,通过课程实施要切实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运动技能,同时也要考虑到体育课程的社会学意义,即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教育,真正地坚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真正地把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和将来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结合起来[5]。

3.3 注重兴趣与效果的结合,突出体育课程内容的实效性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首先要突出健身效果,内容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学校现有的教师专项结构和体育场馆设施条件,切不可盲目开设新兴体育项目,要对现有体育课程内容进行评估,真正做到健身、娱乐、文化和社会的结合,把技术要求过高的、健身使用价值低的体育项目坚决做以调整。对那些运动负荷较小同时又受到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在教学中一定要安排充足的身体素质练习时间即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保证他们体质的增强,提高体育课程的实效性。

3.4 加强课余体育的组织与管理,构建课内外一体化课程实施途径

高校既要保证课内教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又要对拥有广阔时间和空间的课余体育加强管理,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实施模式,以此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通过加强学生体育社团、俱乐部的规范化管理,提升其专业化水平,发挥学生课余体育组织在带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中的作用。再有,要加强课余体育的信息化管理,微信公众号、跑步APP等新兴智能化软件应广泛地应用到课余体育管理当中,以此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另外,通过单独设置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学分或者将其与课内体育考试成绩相结合等形式来约束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并且逐渐促进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的做法也值得各高校尝试。

3.5 加强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提高课程实施保障能力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仍然是当下课程建设最薄弱的环节之一,高校首先要加强课程实施的软环境建设,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水平、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校园体育赛事开展、全校师生的锻炼习惯、精神面貌及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等都会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和锻炼习惯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要构建热爱体育、崇尚体育、参与体育的校园体育氛围,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规范体育课程管理,提高体育教师师德、业务水平,用较高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促进其锻炼意识的提高和习惯的养成。其次,应加强体育场馆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学校与社会多方面的融资渠道,为高校体育教学、课余体育、运动队训练以及服务周边社区居民的全民健身提供基础保障。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S/OL].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11/16/c- 132892941.htm,2013-11-12.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S].

[3] 王登峰.学校体育的困局与破局_在天津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1):1-7.

[4]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门户网站,2018-6-21.

[5] 姜同仁.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新动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7):492-497.

On the Problems of College PE Curriculum in the Proc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t

ZHANG Shujun, etal.

(Liaoning Industrial University, Jinzhou 121001, Liaoning, China)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等教育新常态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实施的研究,项目编号:L17BTY007)。

张淑君(1964—),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健美操教学。

猜你喜欢
课余课程内容体育锻炼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学生课余羽毛球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课余,并非闲置的空间
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