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9-11-26 17:18柯永凯
文学教育 2019年19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建构创设

柯永凯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一线的老师来说,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将理论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而建构主义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也译为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到瑞士的皮亚杰。继皮亚杰之后,科恩伯格、维果茨基等人进一步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一.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学习环境的创设

1.问题情境的创设

情境,即教学和学习发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因此,老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学生的基础,还要多想方法创建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和意义的教学情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例如王汉平老师在执教李清照《武陵春》这首词时,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王老师说:“上课之前,我们先放松一下,猜个谜语。请看这幅对联:‘上联是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下联是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猜一人名。”学生回答,老师接着说:“对,正是这位宋代婉约派的女词人,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感受她的芬芳。”王老师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

2.协作学习环境的创设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自己的教学流程,创设相应的协作学习环境,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合作。例如老师在教《孔乙己》时,可以在讲解内容之后,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弄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点拨,对于语文老师来说,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此外,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组织学生把相应的课文改变成课本剧,并分角色表演。这既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3.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利用中学生的好奇心,例如著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在语文教学方面就有独特的构思,他组织学生按照事先全班讨论决定的考题形式自己出考试的试卷。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被激发,积极参与其中,整个过程非常认真,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

(二)合作研究和交流对话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老师教,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单向过程,而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图示、同化、顺应、平衡等过程,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富有知识、经验的个体,有能力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如一位老师在教授《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它涉及到哪些人物?

2.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你是怎么认为的?

3.如果你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么处理?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老师让学生结合朗读体验,分组合作,探究,讨论上述问题,并自由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对于课文的感知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为接下来的辩论活动作准备。

建构主义理论不仅对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其它的语文教学内容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涉及到综合性学习相关内容时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

(三)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重点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意义建构是在情境创设、合作探究及交流对话基础上的总结升华,是对事物内在本质意义的建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如一位老师在教《天净沙.秋思》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意境之美,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全诗的意象,接着又引导学生,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九个意象不是用关联词承接词承接下来,作者用什么把它们窜起来?最后,进一步启发学生,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体会诗歌的意境,然后用优美的语言把诗歌的意境再现出来。这样,学生不仅理解诗歌的主旨,还能享受诗歌的美。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语文课堂运用的思考

建构主义理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知识的建构,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特别有利于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给初中语文课堂带来了活力,一改过去“填鸭式”的教学,但冷静下来想想,不难发现在自主互动的过程中隐藏着随意。甚至有些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生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多依赖多媒体,或者讨论一些“非重点”的问题,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老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对话。王林发在《新课程语文教材教法》一书中指出,“所谓教学,应该是教师、学生、教育媒介(课本)三者皆到场且皆有话语权的生命对话过程。它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1]真正有意义的对话是学生不仅能从老师那里收获知识,更能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提升。纵观当今的语文课堂,虽然每节课都有对话,但其中有不少对话是无价值的对话。因为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仍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这些现象都值得教育工作者去反思。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效利用建构主义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让他们快乐地徜徉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

注 释

[1]王林发主编.新课程语文教材教法[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第90页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建构创设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
建构游戏玩不够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