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实验小学 陈建青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文学习中的杰出能力其实是高效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是教学的核心之一。因此在阅读课程中,老师需要加大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启发与培养,保障语文阅读学习质量,不断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思维培养的方法自然是多种多样的。近年来在各个行业都非常受追捧的思维导图,因其具有符合记忆的基本原理、沟通原理、能加速大脑思考等优点,所以各教学领域的教师都愿意使用思维导图。学生在使用思维导图建立阅读体系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从浅入深的方式完成图表的绘制,这样不仅可以总结出文段中的重点、难点,更可以明晰地看出蕴藏在其中的重要逻辑关系。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跑进家来的松鼠》这篇阅读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解决认知问题,然后教师牵引学生寻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最后通过段落内容概括出松鼠具有的特点。表现在思维导图上,就是中心松鼠四周放射出四条线。学生根据关键词找出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具体表现,随着思维导图的网状扩散,松鼠的灵动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小学生的思维热情需要教师来点燃。老师需要明确的是,如果课程教学中学生没有较为活跃的表现,不一定是因为学生的问题,而是老师所设计的话题没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四年级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学习时,老师可以紧扣标题,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恐龙吗?它们会飞吗?”进而带动学生进行思考,使他们可以就“恐龙为什么飞”等问题展开积极讨论。所以老师要做好话题设计,要按照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思维习惯等,保证话题能够成功带动学生学习意愿,以对学生语文思维进行有效激发。
思维的深刻性是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的重要思维特征之一。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语文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要依据语言文字材料来理解文章脉络,挖掘思想内涵,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者、学生与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借助文本进行交流与对话。理解关键词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关键词的方法很多,如“共情”“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课堂上,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从而达到加深文本感悟的目的。例如,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作者围绕“挖”字写出父亲救助儿子的艰辛,从而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学生首先关注到挖的时间长,体会到父亲救助儿子的艰辛。教师可再借用“共情”“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加深学生的感悟,“36个小时相当于同学们连续上54节课”,学生就能从时间长度上切实感受到父亲救助儿子的辛苦。教师通过“比较”继续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学生在分析“搬”“挪”“抗”与“挖”的区别,从而从动作角度感受到“挖”字更能体现出父亲救助儿子的艰难。教师可进一步挖掘:作者要罗列时间进程的写法有何意义?以此引导学生发现,其意义在于能够突出挖的时间在递进,能切身体会到父亲找寻儿子分分秒秒的煎熬。教师又可把这段课文变成一首小诗,请同学们根据36小时后父亲的外貌想象父亲是怎样挖的。学生在想象补白中又加深了对文本的体会。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围绕一个“挖”字,深化了一个“挖”字,也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机会,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了文本。
教师有指向性的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表达,能帮助学生品悟文本的情感,提升思维的深度。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尊严》讲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拒绝接受他人的救助,坚持先干活,再吃食物,后来被镇长留在庄园,最终走向成功的故事。其中有一段对比语言描写,可以发现:哈默和其他难民面对食物的态度截然不同。其他难民根本没有说一句话,他们来不及说,只管吃;而从哈默和镇长的一番对话里可以清楚地看出,哈默是坚持要先干活,再接受食物。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样急迫地需要食物,为什么哈默不先吃了再说,而是要坚持先干活,再吃食?这干活后吃的食物和没干活吃的食物难道有什么不同吗?经过思考和引导,同学们明白:干活以后得到的食物是劳动所得,是理所应当的,是自己挣的,是报酬。而没干活就吃的食物是基于别人的同情,是施舍。哈默和难民面对食物的不同态度,使得食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通过对比、衬托的描写手法,以加深学生印象,习得描写人物的方法,同时引发了学生对生命、对尊严的辩证思考。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坚持语文思维的训练,教师要深入研究思维训练的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生潜能可以被完全发挥出来,带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深入品悟文章,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努力提升思维能力以及探究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