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燕燕
韩非子说过:“法败则国乱。”法律如同定海神针,是国家安全稳定的基石,法治的国家需要全民都具有法治的意识。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遵守与执行的意识,表现在能够自觉将法律法规融入日常言行之中。法治意识源于法制教育,法治意识培养要从小学生开始,因此,我国将法治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从小学起就开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小学生进行一些基本法律知识教育。小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关键时期。我立足于《道德与法治》课堂,精心开展法制教育,培养守法小公民。现以《法律护我成长》教学为例,将摸索出的法治意识培养三步曲与大家分享。
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相对完整而较长的过程。法制意识培养不能靠教师强硬灌输,而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自我探究为中心,在知行合一中形成。法制意识培养一般要经历知法、悟法、用法三个步骤,知法才会守法,知法才懂用法,因此,知法是守法与用法的前提。知法是法治意识形成的第一步,即对法律法规进行初步感觉与知晓。
《法律护我成长》一课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知道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法律对于天真幼稚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小学生的法治意识相当薄弱,为了使学生了解法律,知道法律的价值,我没有直接将这个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材料感知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中了解法律。为了激发学生对材料的兴趣,我首先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地展示了案例《法律帮他找回爱》,组织学生分析案例,使学生在生动的案例感知中认识法律及其作用。接着,我给学生出示了《儿童权利公约》,组织学生阅读感知,交流心得,使学生懂得国家为了保护少年儿童,特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成立了一些保护部门和机构。材料感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与理解,在感知中得到浸润,掌握了法律赋予他们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初步形成法制观念。
“学而不思则罔。”从知法到守法,中间有一个思悟的过程,即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法律法规是对人的一种约束,只有当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规定,理解感悟出其深层的内涵,学生才会形成自觉守法的意识。
俗话说:“理越辨越明。”悟法是一种思辨的过程,这种思辨既有与他人的辩论,又有自我思考与辨析,学生在思辨中领悟,在反思中醒悟,在悟中增强法治意识。辩论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常用的一种手段,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辩论活动,促进学生的感悟,从中悟出法的真谛。例如,在教学《法律护我成长》一课中,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之后,我设计了看图辨析活动:1、家长私自拆阅孩子的信件,偷看孩子的日记;2、有人在公共汽车上吸烟;3、小华乘坐妈妈的电瓶车到了十字路口正好是红灯,小华劝妈妈不要闯红灯。我先让学生看图思考:他们这样做对不对,如果你遇到上述情况,你会怎么办?在学生自主思考后,我组织集体辩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激励他们相互质疑辩驳,经过激烈辩论,学生对法理越发明晰,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能够辨别出违法与合法,懂得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生活中的实例辩论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让他们对法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法治意识。
南宋诗人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法治意识是一种自觉行为,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不能仅仅要求别人守法,而要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之中,因此,实践是培养法治意识重要途径,实践为法律的应用提供了平台,实践是蕴育法治意识的土壤,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会获得真切体验,学生才会真正形成法治意识。
在实践中用法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必由之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通过积极的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守法是良好道德品质的表现,学生是否守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学生是否会用好法律,依法保护自己,也要在实践中磨砺。例如,在教学《法律护我成长》一课时,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了各种口头辩论活动后,为了提高学生的用法意识和能力,提升他们的实战经验,我布置学生在课后开展实践活动:调查身边有哪些违法违纪现象,并用法律武器去解决。要求学生拍下了照片、视频,然后我专门召开了一次汇报交流会,学生的实践经历非常丰富:有的学生抓拍了闯红灯现象,并现场宣传交通法;有的学生发现了乱张贴传单现象,并亲手铲除“牛皮癣”,美化了市容市貌;有的学生在学校门口与无证经营的小摊小贩理论,向他们宣传经营法、卫生法,劝说学生不去购买不卫生的食品;有些学生在学校表现挺好,但刚出校门就乱扔垃圾,被一些“小小执法员”抓了现行。丰富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用法之地,他们在实践中现身说法,将法律内化于行动,促进了学生法治意识的提升。
让我们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弹奏好法治意识培养三步曲,引领学生在丰富的材料感知中知法,在激烈的辩论中悟法,在亲历实践中用法,在法律保护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