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九涛
“人人习得必须的数学,人人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应有的收获”是《数学课程标准》传递给我们的教学理念,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困生是现实存在的,面对他们的困境,教师应当分析学生与其余学生拉开差距的原因,从源头上来疏导、指引学困生的学习,让他们对数学学习重拾信心,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最大限度的提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先天的差距,从接受能力来看,多数学困生的理解能力稍差,他们总是比别人慢一拍或者慢几拍,这样在正常的学习时间内学生接受和理解的东西都跟同学有差距,久而久之,知识基础上的差距和不断累积的挫折感会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厌烦,产生抗拒,进而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对于学困生引导应该对症下药,将时间花在课前,从而为学生重拾信心打好基础。
在使用导学案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就将学生的作业收上来,其中会特别关注几位学困生的练习,透过他们的作业发现学生在认识上出现的问题,并当面指出学生的错误,引导他们先学一遍。比如在“小数乘法”的教学中,我就发现一些学困生在预学中没看明白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于是我将学生聚集起来,详细地讲解了将小数扩大成整数相乘后再缩小对应的倍数以确定小数的位数的过程,在尝试了几个算式之后,学生发现这个方法其实很简单,他们还进一步发现只要数出两个小数的小数位数,然后相加就等于乘积的小数位数的规律。在课堂学习中,我有意给机会让这些学生介绍这类问题的算法,并让他们板演,学生的表现得到了大家的赞赏。
其实一些时候学生错误的根源在于心理上放弃了,或者是自控能力太差,在课堂学习中他们不能投入足够的注意力,这就导致了学生的知识缺失和学习能力下降,像案例中这样的学习内容本身难度不大,但是如果让学生跟着“大部队”学习,很可能出现不少学生一窍不通的情况,所以在教学时如果教师预先发现了问题,并将问题解决在课前,那么学困生在学习中也能感受到成功,这对于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在这些时候,教师往往会更多地关注优生有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从而顺理成章地将数学规律揭示出来,其实这时候教师应当给学困生更多的关注,与他们交谈,指引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展开尝试,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而不是让他们作为观众和看客,甚至是沉陷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中。
例如在“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教学中,我将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先独立尝试,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在巡视学生活动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学生什么工具都没有,他们就呆呆地坐着,于是我请这些学困生走上讲台,将教具提供给学生,让他们组建了一个特别的小组,开始搭建大正方体,并找到不同棱长的大正方体中三面涂色、两面涂色和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各有多少。在成功地搭建出模型之后,他们不但成功地找到了这些数据,而且发现了简单的规律: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正方体的顶点处,所以都有8个。在后面的集体交流中,因为学困生有了操作的经验,所以他们在参与课堂交流中理解了两面涂色和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的特点,掌握了计算的公式。
如果这些学困生因为缺少工具失去了自主探索的机会,那么他们即便经历了集体交流也无法形成深刻的认识,因为学生缺乏数学模型,缺乏实践经验,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对于学困生的关心和引导应该体现在细节上,我们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注,更多的耐心,要让学困生真正参与进来,缩小与其余学生的差距。
在学困生的转化中,教师需要更多的耐心,要有责任心和爱心,要在所有可能的时间内对学困生倾注关爱,悉心指导学生,并加强学困生的查漏补缺工作。因为理解能力的差距,学困生可能相对于其余学生而言更容易遗忘,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要时常让他们温故知新,并引导学生记录下自己容易犯的错误以及典型案例。
我在课余时间组织学困生成立了一个学习小组,在组内展开竞争,在空余时间的辅导中,我经常将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内容拿出来让学生复习巩固,一旦发现学生已经有所遗忘了,我就引导学生从算理上开始回顾,引导他们自己去摸索,通过互相帮助将知识和规律再现。在出现典型错误之后,我要求学生将这些典型的练习记录下来,分析自己的错误原因,并记录下正确的思路方法,以供学生在需要的时候将这些错题再拿出来消化吸收。通过这样的巩固,让学生缩小与其余学生的差距,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总之,学困生是一个需要倾注教师更多精力和关爱的群体,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细节,要有所侧重地引导学生掌握力所能及的知识和技能,要让学生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在学习中取得应有的收获,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