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龙
(临淄区皇城二中,山东 淄博 255425)
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参与积极性,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对增强学生体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都大有裨益。然而,单调的学习内容、压抑的课堂氛围、紧张的师生关系等因素都会使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受到抑制。本文将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和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教学艺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维度,为有效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参与积极性提出10个行之有效的教学办法。
要想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参与积极性,体育教师必须要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做好充分的功课。充分了解学情是体育教师展开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只有通过各种渠道主动了解教学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前预见需要注意的事项,会在以后的体育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过去传统单一死板的教学模式,只会使学生们对体育课产生抵触心理,降低体育参与的兴趣。因此,注重教学班级的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激发学生体育参与积极性的一个关键。笔者在担任农村小学体育老师时,学生大多都是留守儿童,结合学生思念父母的心理特点,设置了折返跑活动,黑板上写“回家过年”4个字,每个学生跑到后写一划,然后返回起点,下一个学生再出发。另外,在分析学情时还需注意对特殊学生的关注(对肥胖、残疾、先天近视等特殊学生特殊安排),并随着对学生熟悉程度的加深,不断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调整,给每个教学班级量身定制教学计划。
由于受经费、场地、师资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部分小学暂时没有条件开展学生较为喜爱的篮球、排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跑步、跳绳成了一些欠发达地区小学体育课的主要部分,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和放羊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体育参与失去了应有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应当充分发掘当地的民族民间乡土体育项目,并将其引入体育课堂,丰富小学体育的教学内容,逐渐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体育项目。对于这类喜闻乐见的乡土体育项目,学生们有亲切感,容易参与进来。笔者所在的临淄区是中国传统蹴鞠的发源地,随着“校园足球”和“传统文化”两股进校园的热潮,传统蹴鞠成了笔者所在学校体育教学的一大特色。笔者将传统蹴鞠和现代足球的规则相融合,一方面开展运球、传球、射门等蹴鞠技术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进行中国传统蹴鞠文化知识的普及,极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诸如放风筝、抖空竹、滚铁环、抽陀螺等传统活动项目都可以成为小学体育的教学资源。
体育器材设备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必要工具,在体育器材较为短缺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各种小件体育器材和自制器材,不仅能够弥补学校体育器材的不足,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地实施,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都有帮助。一般来说,自制体育器材的方法主要有:(1)废物利用法。例如,让学生利用家中碎布和锯末、沙子等制作“沙包”进行投掷练习;利用铁丝把瓶盖或将若干矿泉水瓶钻孔串起来成圆形,仿做呼啦圈,可用于钻山洞、艺术体操表演、组奥运五环图等。(2)就地取材法。借助学校的周边环境、地理条件等,进行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周边的空地、建筑物、大树等条件开发所需的体育器材,使学生安全、适宜的进行体育活动,例如,可以在操场上的树木上或学校建筑物的墙壁上安装用铁丝制作的简易的篮圈;利用操场上大树的间隙系上绳网做“足球门”;台阶可用于跳跃练习、俯卧撑练习、柔韧练习等。
在体育课堂中,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使课堂气氛更为融洽,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相反,专制、压抑的体育课往往会使师生之间的沟通产生障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体育教师要增加对小学生的感情投资,以求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总体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依赖性比较强,天真无邪,活泼好动,若教师拉近与他们之间距离,多和学生接近,处处关心他们,那么学生也会对体育老师和体育课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因此,小学体育教师不仅要研究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成长规律,丰富和补充自己的知识体系,还要了解学生成长氛围,与小学生建立更多的共同话语。另外,课堂上体育教师应该亲自为学生们做示范动作,让学生进行模仿,还应经常和学生们一起打球、玩游戏等。这样不但为学生树立体育学习的榜样,还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能使孩子们乐意加入体育活动的行列中来。
“运动技能”是小学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就明确界定了新体育课程的性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并专门设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框架。例如,水平一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水平二要求学生“会做简单的组合动作”。然而,在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下,过于机械的教学极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相关运动技能的教学时,一定要细化教学目标,降低初学的难度要求,让孩子们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技术要领。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前掷实心球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先扔自己叠的纸飞机,然后再扔小沙包、大沙包,最后再投掷实心球。这样不仅让学生可以快乐地学习,还让学生积极思考如何发力来扔得更远。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容易分散;好奇心较强,意志力较弱;参与活动的欲望较强,但稳定性较差。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鼓励,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在课堂上有效的注意时间,而且能够巩固已掌握的运动技能,进而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不断引导和激励小学生自觉的进步。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没有受到激励,只能发挥自身能力的30%,如果得到激励则能发挥出90%。一般来说,体育教师的正面激励的手段主要有3种:(1)行为鼓励,如鼓掌、竖大拇指等;(2)语言鼓励,如“你真棒” “好样的”等;(3)物质鼓励,如小红花、小奖品等。教师对学生良好的表现及时做出表扬和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能行,在享受成功与幸福的同时,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会感受到自己在体育运动中的价值,获得成就感,也有利于终身体育目标的实施。
在教学游戏中,学生真正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从而逐渐养成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体育教学游戏可以作为准备活动的一部分,也可以在基本内容环节设置游戏对抗,或在整理活动中进行放松小游戏,甚至可以设置一个游戏主题,将一次课程的所有环节都纳入游戏中去。但是,采用游戏教学一定要注意两个方面:(1)游戏教学法不是放羊式教学法,各种游戏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控制下进行的,而不是任学生恣意游戏;(2)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教学的主题,对于重娱乐轻技能的教学思想应当予以纠正,将运动技能教学用巧妙的游戏形式进行贯穿起来,从而达到学习运动技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体育兴趣的目的,这才是游戏教学法的精髓所在。
教学情境,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外界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的统称。适宜的教学环境,能够唤起学生适宜的情感,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让孩子们在一种心灵感化的过程中,完成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与学习。情境教学的设计一般分为虚拟情境和模拟情境两种。虚拟情境主要是通过音乐、语言、想象、假设、故事等手段,设立学生熟悉的虚拟场景,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来融入课堂中来。特别是对一些留守儿童来说,将体育活动结合“回家过年”“外出打工”“坐车买票”等故事情境,对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有成效。另外,模拟情境就是采用各种道具来营造特定的活动主题,如教学环境(野外)、教学服装(卡通玩偶服装)、教学器材(2根长木棍代表小河,篮球当作石头,呼啦圈表示漩涡)等等,让学生用真实的、忘我的情感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比赛是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比赛中,让学生获得较强的成功感和荣誉感来进一步激发和巩固体育参与热情,强化所学的运动技能。在教学比赛的设计中,要巧妙的设计比赛规则,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和可能。利用不同时间、不同形式的比赛形式增强比赛的趣味性,如男女混合赛,强强对抗赛,异程接力赛等。在比赛过程中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语气、肯定的目光来鼓励学生进行比赛。一般在比赛分组之后,同组的学生就会互相学习、督促和纠错,形式共同提高的风气;在比赛过程中,本组的同学也会为比赛选手呐喊助威,升华了同学之间的情谊,有利于学生在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层面的发展。通过各种教学比赛,一方面能够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同学间的协作能力和集体精神;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个人意志和竞争意识,培养耐挫能力,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健康心态。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体育行为的一种总结,评价制度的合理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结合小学生的思想现状和身体素质现状,制定科学、合理、完善的小学生体育活动评价制度是激发学生体育参与兴趣的重要举措。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应当摒弃传统只看体育项目测试结果的单一测试评价模式,应当兼顾学生体育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进度幅度等日常评价指标,用综合评价的模式来指引学生,提高体育参与意识。比如,有的学生先天素质较差,经过一个学期的体育课锻炼进步很大,但他的成绩离优秀还有距离,用新的评价制度来评价这类学生,他们的成绩就会很高,这样可以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体育教学评价的活动项目应当放宽,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如有的小学女生不喜欢踢蹴鞠,但是她踢毽子非常棒,因此在评价时也同样认为表现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