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霞
《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度“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有创意地阅读”。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鼓励学生有创意地阅读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如果“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能让常规思维进行延展,更能从一个原点向四周辐射具有个性化和独特性的思维活动。这种教学,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在创新思维的驱动下进行的深度阅读,提升阅读质量的同时提升创新思维。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记叙了鲁迅到日本求学之后弃医学文原因,表达了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唤起国民的觉醒的思想,歌颂了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采用了探究性教学方式,具体设计以“问题”为引领,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阅读课文。
问题1: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探究结果:文章变换的地点有三个:(1)“我”在东京;(2)“我”在仙台;(3)“我”离开仙台后。
问题2: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是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探究结果:学生思考后明确: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问题3: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探究结果:“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土客死的地方。这两处作者牢记不忘,表现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问题4: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作者对这种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探究结果: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问题5:学生阅读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要求学生思考:这一层次中写了几件事情?这些事情给作者怎样的刺激?
探究结果:写了两件事情,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问题6: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探究结果: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问题7: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有怕敢写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探究结果:作者对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