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法君
(山东省莱西市院上镇朱东小学 山东 莱西 266600)
探究性学习能启人心智,开发和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有效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其探究兴趣,提高其语文素养。
在释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通读全文、自学生字、解释词语、整体感知与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同时,发现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再根据学生的未知,抓住其中主要问题组织学生认真有重点的阅读,最大程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如《丰碑》一文中有一段描写军需处长牺牲前衣着、神态的话,这也是全文中仅有的一段正面描写军需处长的话:“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早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为战友指明前进的道路。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天气严寒无比,而军需处长的穿着为什么那么单薄破旧?被严寒冻死一定是十分痛苦和恐惧的,可他的神态却为什么那么镇定、安详?”这两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是阅读理解本文的重点。理解了就走进了人物内心世界,对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格及作者的写作目的,自然也就理解了。在接下来析读过程中教师就引导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把描写军需处长衣着神态的段落与篇首介绍这支部队装备极差但却要“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的段落联系起来,进行“滚动式”阅读,想象军需处长牺牲前可能遇到的严峻情况及做出生死抉择时的言行心理。这样,学生在破解疑难的同时,也自然领悟到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及环境描写、背景描写的重要作用。
《十里长街送总理》字里行间饱含的悲痛之情对小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难度,毕竟学生离那个时代久远,对文章背景和人们当时的心理状态难以把握,学生很难理解文章中心和作者表达的复杂感情。为此我们借用CAI,通过多媒体辅助我们的教学。首先播放《周恩来》这部当年感动过无数人的纪录片来让学生感受周总理人格魅力,这样学生明白了为什么全国人民会如此悲痛,建立了从文章字面意思到图像画面的转换,这对提高学生阅读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又如《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雷达的工作原理、声波、反射等概念学生几乎从未听闻,很难在大脑中产生形象反射。我们先播放雷达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形象生动的模拟演示让学生真正理解到雷达的工作原理,然后再播放科教片《蝙蝠》片段,学生在对比和参照过程中理解了蝙蝠飞行和捕食的奥秘,完成了从文字到直观事物的完美过渡。
探究性阅读能否开展很好关键是确定探究课题。如何选准选好探究课题要考虑小学生年龄特点,要把课题选择确立在学生兴趣爱好之上,使学生对课题的探究始终保持巨大内在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如《飞天》就是一个从生活中寻找到的好课题。我们班在神舟六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期间选择开展了这一课题的探究性学习。一方面,在电视里、互联网上相关材料较为丰富,另一方面,本课题切合时宜,与学生生活较贴近,容易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他们分别从“古老的传说”、“‘神五’跨越”、“‘神六’辉煌”、“永远的梦想”等内容作为探究切入点,进行深入有效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有关航天知识、探究广袤宇宙的兴趣。这一角度的选题,不仅能克服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而且为学生生活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锻炼开辟了渠道。
探究课题应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才能具有针对性,发挥最佳效益,所以由学生提出探究课题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教师若能从学生质疑中加以提炼、升华,最终形成探究课题,实为最佳策略。如研读《小珊迪》,在深读阶段问学生有哪些疑问希望在深读课文时解决吗?学生提了不少,如:小珊迪为什么非要“我”买他的火柴不可?如果小珊迪不急于还钱,他就不会死,难道他不需要钱吗?“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小珊迪不是哪种人?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了这些疑问都与“小珊迪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关,便自然提升出研读的课题是:“小珊迪是一个( )的人?”学生填写了“饱受饥寒”、“关爱弟弟”、“善良”、“诚实守信”、“将信用”、“不贪小利”……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研读有关重点词句并交流研读体会。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小珊迪的诚实、守信和善良的美好品质。
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要站好位置。在师生之间形成的是一种极其密切的认知关系,教师要丢弃“解惑”职能,保持“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态势,保持一种认可与耐心的氛围,等待学生去自主地探究发现。首先,应当在课题探究过程中,教会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收集方法。如在《海底世界》一课的探究性活动中,引导学生们通过相互沟通明白自己不仅能够从书店、图书馆、网上搜寻相关材料,更可以去采访自然教师或其他人获得大量宝贵的资料。其次,在对有关材料进行筛选时,组织学生就选择的材料进行广泛的阅读与深入的讨论。当然对问题的分析研究更应该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因为我们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会经常遇到探究内容远远超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能力的情况,这时指导教师可边教边导,通过有针对性的知识讲解,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得以提升,让学生在具体探究学习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培养学生综合性研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研究素质。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能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