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文本解读与教学建议

2019-11-26 14:01易灿辉
文学教育 2019年22期
关键词:天都峰爬山老爷爷

易灿辉

《爬天都峰》入选了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它讲述的是“我”去爬黄山时,与一位老爷爷相互鼓励汲取力量,成功爬上天都峰的故事。作为一篇主题鲜明,情感突出,心理描写鲜活的记叙文,文章用“爸爸”的口吻直接揭示了“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主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简化为以对话分析为序列的情节梳理和直奔“汲取力量”主题的概念落实,课堂教学错失了体验人物内心变化的丰富性和“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真实渐变过程的机会,文章原有的深度和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

《爬天都峰》一文的教学,只有通过深入阅读文章内容,以品味文章简洁却蕴含丰富内涵的语言为抓手,才能深入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的丰富变化,更深入的领会“我”在爬天都峰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主题的深刻含义。

一.抓住重点语言,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文章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以“我”的视角来阐述整个爬天都峰的过程。这样的叙述方式,容易造成两个“盲区”:其一,“我”内心的真实想法不会完全真实的直接叙述出来,要通过语言蕴含的意义进行推断;其二,“我”之外人物的真实心理也是无法得知的,更需依靠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进行判断。

文中在“我”来到黄山脚下爬天都峰之前,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文章并没有直接明写“我”在爬天都峰之前的态度,但从这段心理描写来看,“啊”、“哩”等语气词明显体现出了“我”在爬山前的胆怯;“笔陡的”、“从天上挂下来”的等修饰句,显然表示已经害怕并可能打退堂鼓了;最后的“真叫人发颤”可以直接推断出“我”对爬天都峰更多的意味是不敢爬、害怕爬了。文中另外一个重要人物“老爷爷”,爬山之前的态度也是无法直接知晓的,文章只以“我”的口吻述说了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但到峰顶后,老爷爷讲了这样一段话:“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从这里来判断,“老爷爷”在爬天都峰之前,必然和“我”经历了同样的心路历程:从慕名而来到临爬山的犹豫、胆怯。所以,他才要谢谢“我”,之前的犹豫和胆怯,也被“下不了决心”的模糊话语和“居然爬上来了”的欣喜所代替了。这就是“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真实内心体验。

只有抓住文中这几处重要的语言,对人物爬山之前的内心世界和态度做出判断,才能为后面“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而发生的心态和行为转变做好铺垫,为简单的过程叙述创设广阔的心理空间,使文章内容丰富、饱满。

二.抓住隐含语言,品味明暗两条心理线索

文章的主题是“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种“汲取”在文中不是单一指向的,而是“老爷爷”和“我”互相汲取。而文章采取的第一人称的写法让我们只看到了“我”从“老爷爷”身上汲取力量这条明线,实际上还蕴藏着“老爷爷”从“我”身上汲取力量的暗线。要明晰这两条线索,要紧紧抓住文中关键的三个“也”字。

第一个“也”字是同样来爬天都峰的“老爷爷”说的:“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这句话之前的段落,是我来到天都峰脚下看见天都峰后的心理描写:跟着爸爸到天都峰脚下,“我”其实是害怕、胆怯,不敢爬的。这个时候看到“笔陡”、“在云彩上面”的天都峰的“老爷爷”会是怎样的心理反映呢?文章没有明说,但又非常巧妙的通过一个“也”字,把作为暗线的“老爷爷”同样胆怯、害怕的心理也展露无遗:不明说自己的害怕,而是通过问句的形式,既巧妙的隐藏了自己的胆怯,又同时激励自己:把明暗两条线索一老一小两个主要人物的相同心理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听到“老爷爷”的问话,“我”先是做了一番观察:“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这个时候“我”的心理开始发生变化:从起初的“真叫人发颤!”想打退堂鼓、害怕、胆怯,看到连“年纪比我爷爷还大”的白发老爷爷都可以爬,那“我”作为年轻人,有什么害怕的呢?“我”爬天都峰的决心这才开始定下来。但这种害怕、胆怯的心理是不能跟人说的,所以“我”又用了一个“也”字:“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这个“也”字,把前面“我”胆怯、害怕的心理藏了起来,同时更坚定了自己要爬山的决心。

看到比孙子还小的“我”的反映,老爷爷“也点点头”。暗线没有交代“老爷爷”的心理转变过程,但从这几个“也”字,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老爷爷”到天都峰脚下后也经历了害怕、胆怯,到被“我”都要爬天都峰的激励,所以才下定决心要爬山的心理转变。明线和暗线相互交织,共同的心理变化历程印证了“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一主题。

三.抓住符号语言,体会心理变化的神来之笔

标点符号作为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可以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许多具体的文章中,标点符号已经成为内容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许多内容上的神来之笔都是通过符号语言来传递和表达的。

在爬天都峰之前,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我”和“老爷爷”有两个重复性极高的问句对话:“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这两个以问号结尾的疑问句是很耐人寻味的:其一,这两个问号结尾的句子其实根本不需要回答,因为答案是再明显不过的了。这里的问号,更多的是表达惊讶、敬佩之情,问的成分被极度弱化;其二,看似以“小朋友”“老爷爷”对方为对象的发问,其实更多的是各自对自己的反问和鼓励。符号语言的背后,有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文章对于受到相互鼓励的两个主人公爬山的过程没有更多更细的叙述,只有一句话:“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山的过程没有什么好细说的,但爬山过程的心理和前面的相互激励是一脉相承的。这里有一个神来之笔的“,”。对主人公“我”来说,文章出现的另外两个人物“老爷爷”和“爸爸”,自然“爸爸”和我的关系要更亲近一些,但截止这段话,“爸爸”自从“带我去黄山”交代了一下后,就凭空消失了。甚至到了这句话表述的时候,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我和爸爸、老爷爷”,但“我”不是这样表述的,“我和老爷爷”,中间出现了一个“,”的小停顿,因为“我”忙着和“老爷爷”竞争,一路爬上天都峰,已经忘我到把“爸爸”都忽略的程度了,所以才有了一个小停顿,等说完“我和老爷爷”了才突然想起,“还有爸爸”。这个细节把“我”与“老爷爷”相互激励,汲取力量,一路奋勇爬山,忘我投入的心理状态写得十分传神。

看起来简单且主题明确的文章,直奔主题教学必然欲速则不达。如何挖掘文章的内涵的和深度,《爬天都峰》一文的教学应从语言品味的角度入手,通过对重点语言、关键语言、符号语言的深入挖掘和理解,透析语言背后人物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过程,使文章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题理解深入到位。

猜你喜欢
天都峰爬山老爷爷
我们一起去爬山
老爷爷和音乐蘑菇城
爬天都峰
共享
巧绘“环境”
我们去登高
我送老爷爷回家
为什么爬山后会腿酸?
紧扣题眼领悟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