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丽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民族师范附属小学,甘肃武威 73329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这是对新时代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但对于小学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很抽象的事物,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加以引导,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既要重视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文本,它们往往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好例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描写的重点语句进行体会与感受,通过宣讲人物的高尚品格来熏陶学生。 例如,《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在生命垂危之际,把仅有的一碗鱼汤让给三个小战士喝,为了让小战士能走出草地而牺牲了自己。在教学中,笔者抓住老班长的动作、神态描写,引导学生想象他无私“让鱼汤”的情景,使人物形象高大起来,从而让学生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救人的精神和高尚品格。又如,《穷人》中的桑娜收养孤儿内容,笔者着重引导学生品味桑娜收养孤儿的动词、桑娜家境贫困潦倒的语句、桑娜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使学生心中穷人桑娜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一户家境贫困的人家,因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这种扶困救弱的情怀令人感动。学生在阅读中结合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不断受到情感熏陶,不断积累向善的情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更有成效。
人性弱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符合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分析人性的弱点,引导学生摒弃人性的假恶丑。
一是找准文本资源。语文教材中像《临死前的严监生》这样反映人性弱点的文本并不多。有关人性的弱点,大多文本只是简略描写甚至是寥寥几笔,如《草船借箭》中的周瑜,因觉得诸葛亮很有才华就心生嫉妒;《晏子使楚》中的楚王,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就挖苦讽刺……对于这些表现人性弱点的叙述,教师要二度开发,引导学生分析它、了解它,使学生远离人性的假恶丑。
二是杜绝负面引导。对人性弱点的叙述,教师不能引导学生具体体会,也不宜引导学生体验人性的阴暗。例如,在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不宜过度引导学生想象王熙凤如何察言观色、讨好贾母的情境;在教学《将相和》时,不宜引导学生具体想象、表演廉颇心胸狭窄的一面;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不宜引导学生体验村民们乱砍滥伐的行为。人性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人为引导,强化恶的一面[1]。
三是注重正面导向。向善是人的本性,向善之后内心体验到的快乐是向善的源泉。对于文本中一些人性弱点的描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剖析人性弱点的同时去辨析地学习人性的优点。例如,通过认识王熙凤的见风使舵、圆滑世故,要体悟到真心诚意才能打动别人;通过认识廉颇的妒忌,要分析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话后负荆请罪的变化过程,要体悟到宽容待人才能处事不惊;对《草船借箭》中的周瑜,要认识他的转变,在诸葛亮借箭成功时,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这时要体悟到应客观对待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优点。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到处有资源,教师要给学生多创造学习机会,让学生回归生活、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真知。在教学中渗透核心价值观不能靠死记硬背,应紧贴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向课外延伸,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多元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自觉地接受德育教育。如学完《慈母情深》一文后,可以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自制卡片写上祝福语送给妈妈,回家帮妈妈做家务,摘抄有关描写母爱的佳句,阅读佳作《妈妈的账单》,仿写一篇歌颂母爱的诗歌;还可以开展感恩父亲、感恩教师、感恩朋友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又如,在教师节、“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举办手工作品比赛,让学生将对母亲、对教师的爱浸透于自己制作的礼品中,彰显“感恩教育”的主题;在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了解和参与各类民俗活动,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可以鼓励和支持学生创建相关服务类社团,如小雷锋社团、小卫士社团、红领巾服务队等;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同类题材的课外阅读活动 ,以丰富学生对相似人格的认知。
许多语文教材中都蕴含着熏陶或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元素,教师要潜心挖掘并利用,远离枯燥说教,学会让教材“说话”,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材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教师要善用、妙用这些资源,用它们去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笔者是这样提问的: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的任务那么艰巨,五壮士为什么还毅然接受了任务?当学生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痛恨日寇的恶行,自然就会理解了五壮士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受到狼牙山五壮士爱国精神的影响,从而激发出爱国热情。在语文教材中像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如《梅花魂》中漂泊他乡的外祖父对祖国的依恋;《詹天佑》中詹天佑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周恩来掷地有声的回答……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同时,还要巧妙运用情境,合理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爱国主义还体现在诗人高尚的情怀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诗人王昌龄誓死保家卫国的精神体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是诗人王翰对国家的无限热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诗人文天祥的壮志豪情……让学生从这一首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词中,去体会诗人博大的爱国情怀,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2]。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一朝一夕能实现,需要教师立足于对学生德育发展水平的充分了解,潜心挖掘文本中的优秀德育资源,积极发挥语文学科教书育人的优势,在教学各环节有机渗透、适时点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的灵魂,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验文本中的内涵,从而达到升华情感、润泽心灵的目的,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