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静 武汉体育学院
瑜伽运动作为一项有助于缓解疾病和延年益寿的体育项目深受社会大众的喜爱,已经成为众多高校普遍开展的选修课,甚至成为部分体育院系开设的运动专项课程。虽然瑜伽课程逐渐成为高校开展的热门课程,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瑜伽课程的教学反映和对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没有达到理想效果。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检索源,以“高校瑜伽教学模式”为“篇名”检索了2010—2019年的相关文献28篇,以期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整理,为推动高校瑜伽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瑜伽课程教学模式是体现瑜伽教学理念的教学程序,涉及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块和每次课堂的设计上。瑜伽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没有结合瑜伽自身的特色,而是生搬硬套其他操类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在教授内容上,瑜伽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体式和身体素质的练习上,忽视了瑜伽更深层次的理论文化知识;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教师只是单方面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只注重自己会什么就教什么,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只有示范法、讲解法和纠错法等常用方法,导致整个课堂缺乏了活跃气氛;在考核形式上,教师注重的是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考核,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境变化、气质提升、道德品质等内容没有涉及。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瑜伽课程学习的兴趣大打折扣,以致于瑜伽课程在高校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体育项目课程。
情感型教学模式是基于情感教学心理学理论,以优化教学为目的一种教学活动框架。郁彦妮[1]选取了高校瑜伽选修课学生的成绩、课堂教学质量两项评价指标,运用实验法将情感型教学模式下的实验组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情感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瑜伽技术,促进学生社会素质的发展,丰富教学手段。马玲[2]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情感型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规范了情感型教学模式。关璐[3]和张楠[4]在研究中也阐述了情感型瑜伽教学模式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呆板,对于改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推动瑜伽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上研究是广大一线教师基于学生不乐观的身心状况构建出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从精神层面上提高学生对瑜伽课程学习的兴趣,从而增进身心健康,其缺点是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与当前薄弱的瑜伽师资现状不对等。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指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运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黄敏[5]在瑜伽选项课中把学生的普遍需求与个体需求相结合,激发了学生课后主动进行瑜伽练习的动机,从而提高了瑜伽课堂教学的效果。周姣[6]运用实验法,将瑜伽公体选修班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减脂型、增肌型和柔韧型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对照组进行传统教学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瑜伽运动处方实施对增强受试者的身体形态指标、力量素质指标、柔韧素质指标测试明显优于对照组。
以上研究主要突出了“因人制宜”的教学原则,有助于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体态和形态方面的问题,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瑜伽学习的兴趣,但是无形中却增大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
俱乐部教学模式是教师在充分掌握学生兴趣和需求后,建立多样化的教学俱乐部,遵循教学规律,不受班级、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影响,以完成教学任务与体育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形式。郭妍妍[7]为了论证以俱乐部模式开展瑜伽课程的可行性,对我国高校进行了实地考察、访谈,并构建了俱乐部模式在高校开设瑜伽课程的具体运行过程。江荣[8]通过对瑜伽课程要素的分析,论证了瑜伽课程俱乐部模式化教学体系丰富了瑜伽的教学内容,规范了瑜伽教学,体现了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
以上研究说明俱乐部教学模式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但其自身存在的定位偏差、社会化程度不足、以学生为主的理念落实不足以及教学管理制度不足等问题影响了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
近年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许多高校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梁涛[9]、尹珊珊[10]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到实践中,对比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结论显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高校瑜伽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蒋宇凌[11]总结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学习视频短小精悍,重构学习流程,方便复习和总结的特征。王国超[12]运用了文献参照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瑜伽运动成绩和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论证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构建师生互动、情感共同、知识共融的和谐教学氛围。
以上论述重点突出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有利于提高瑜伽教学的效果,必将成为今后教学发展的趋势。但是,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组织教师的培训,软件的改进与研发以及学生传统思想的转变等。
除了以上四种瑜伽课程教学模式,众多的体育教学工作者从其他的角度制定了以下教学模式:吴敏等[13]探讨了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瑜伽课程中的应用,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分析。实践证明,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感知、辨别、行动、合作和人际关系等能力提高;张矛矛[14]针对瑜伽传统教学的突出问题,创建了以构建主义为理论依据的瑜伽团队教学模式,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陈真等[15]分析了大数据时代对教育领域的冲击,指出了瑜伽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提出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梁海丹[16]从教学目标、内容、计划、方法、评价五个方面构建了公体瑜伽课核心稳定性练习的教学模式,指出提高大学生核心稳定性对其提高体质测试成绩、预防运动损伤和塑型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以上研究为高校瑜伽课程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启发我们瑜伽课程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的,尤其是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更是值得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将其落实到今后的教学当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校瑜伽课程教学模式是多元化的。然而,无论是以上哪种教学模式都忽略了一个重点问题,即社会瑜伽与校园瑜伽相结合。近几年,瑜伽运动在社会上的发展很迅速,起初只能在俱乐部和瑜伽馆看见瑜伽运动的身影,后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各省相继成立了社会体育中心瑜伽项目管理部门,在其领导下各省举办的健身瑜伽比赛、瑜伽锦标赛和全国瑜伽比赛如雨后春笋般地展开,瑜伽运动逐渐被纳入全民健身运动系列的项目。除此之外,瑜伽运动在国内设有各种等级证书,比如教练员证、裁判员证、段位证等,有了这些证书可以评定瑜伽教练的资历以及提高瑜伽教练的社会地位。这一系列现象突出了瑜伽运动得到了机关单位的认可,同时有效地净化了瑜伽市场。高校瑜伽课程教学模式一直处于改革之中,但是目前探索的每一种模式都不是一劳永逸的,都没有形成一种能够自我消化和自主运行的模式。为了推动高校瑜伽课程长远地发展,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将社会瑜伽与校园瑜伽结合起来,形成两条腿走路,这样既弥补了高校瑜伽课程开展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拓宽了社会瑜伽的市场。
众多周知,瑜伽运动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运动,其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经过了无数学者专家的实验检验和对比研究。在高校,瑜伽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了,因此,我们亟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上所综述的教学模式有个性也有共性,有优点也有缺点,但是这些教学模式还无法被高校普遍采用,因为它们忽视了社会瑜伽与校园瑜伽相结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影响高校瑜伽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薄弱、学生意识不够和基础设施差等问题,而社会瑜伽和校园瑜伽相结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由此,关于如何构建社会瑜伽和校园瑜伽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作为体育教学工作者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从而推动高校瑜伽课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下更好的发展。
瑜伽运动起源于印度,以致于它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基础是薄弱的,在高校的发展更是落后于社会的,因此呈现出“瑜伽高手在社会”这样一种现象。实际上,高校瑜伽课程的发展缺乏了一种环境的推动力,如果瑜伽运动像其他运动项目一样高频率的出现在公众面前,从视觉、听觉、运动本体感觉等方面去刺激高校学生和教师,那么它的影响力就会逐渐深入人心了。因此,高校应当建立瑜伽运动激励机制,包括制度、精神、物质和文化四个层面:制度层面要求对瑜伽课程管理和教学目标等进行优化,精神层面要求利用瑜伽课程对学生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优良品质进行塑造,物质层面要求对师资培训和教学基础设施等进行完善,文化层面要求对瑜伽运动的理论知识和文化底蕴等进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