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艺涛 北京体育大学 郭军 北京市霍营中心小学
武术散打不仅是一种中国武术徒手对抗的格斗形式,更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武术散打的历史发展阶段,可将其分为古代散打和现代散打。古代散打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如相搏、手搏、白打等,由于此种对抗形式多数在擂台上进行,因此在民间多以打擂台称之。现代武术散打自 1979年开始试点,发展至今,是双方在一定的规则限制下,充分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方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1]。在武术散打发展的几十年里,也出现了种种问题,如赛事项目管理问题、散打运动本身的局限性、外来格斗项目的冲击、散打项目难以进入学校体育领域等问题。本研究对武术散打进行深入研究,力求探索出武术散打项目的传播方式和推广路径。
散打与套路原本应该是分不开的,两种项目共同构成了武术,但是,现如今散打的动作技术就是简单的拳、腿、摔,少了许多中国的特色,无法体现中国武术的几级特点。因此,在保留传统武术套路技法及特点的基础上,将散打在技术层面进行适当的改良,要积极从中国传统武术中吸取和提炼内容和技术,丰富散打技术体系,使散打的攻防招法蕴含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武术理念和技术。中国武术套路技术种类繁多,而且风格迥异,不同的拳种门派都有着不同的技击特点和攻防技巧,相应的技击手段和方法也多种多样。我们更是要汲取传统“拳法”“步法”的优势,将“身法”“腿法”和“摔法”的恰当选用会促进现代武术散打的新发展[2]。要对武术散打技法进行创新与组合,在实战中创造千变万化的拳、腿、摔等技法组合,以此来增加散打比赛的精彩程度。
中华民族自古到今以来都是礼仪之邦,礼仪制度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而武术更是发扬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因此,在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和推广过程中更是要注重“礼”的培养和发扬。“未习武先习德”是习练武术者长久以来遵循的基本要求,加强武德教育,从练习者训练的第一天开始,就要传授给他们尊师重教,以德为重,修身养性等武德教育,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也提升了习武者的自我修养,更好地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道德修养的魅力。另外,现在武术散打比赛中,只用抱拳礼和鞠躬礼来表示对对手的尊重,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并没有很好的体现我国的传统礼仪和武德精神,建议创编一套适合中国民族特色的礼仪规范,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在吸引外国友人的同时增加散打运动的文化内涵[3]。建议组织和部门应统一规范散打的服装,在服装的设计上要符合散打运动的特点,并且要突出民族特色与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散打专用服装的统一,可以加强散打的辨识度,形成自己的特色,让散打更具魅力。
政府与社会应该加以重视,提高认识,并且采取可以实施落实的方案,前期依靠政府的主导力量,慢慢转变成社会的风气和习惯。首先要加强宣传,要充分利用现代新媒体对散打在国内外进行广泛宣传与正确引导,让人民群众对散打有正确的认识,让更多的人能欣赏散打运动,并逐渐吸引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散打运动中,体会散打运动的魅力。另外,政府社会还要积极推进武术散打运动融入学校体育。学校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同时学校也是人类文明与优秀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的重压途径之一。推动武术散打进校园,将武术散打与学校体育相融合,更是完善了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丰富了学校体育的课程体系,增强了学校体育的趣味性,从而更好的推动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应该将武术散打逐步落实到广大中小学体育课、社团课、校本课、大课间当中,让武术成为学生广泛参与的健身方式。
武术散打市场化与产业化是为武术散打项目注入活力的最佳方式,将武术散打推入市场,就必须要求有良好、有效的市场管理机制,武术散打市场管理机制主要包括散打职业俱乐部管理规章制度、散打赛事组织机构运营、管理规章制度,散打赛事的赛制、运动员、赞助商的管理规章制度。另外,武术散打赛事品牌的塑造也将决定散打赛事发展的高度。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是最为经典的武术散打赛事,现在武术散打赛事的品牌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但是较为有名的却寥寥无几。对于散打赛事的未来发展而言,散打知名品牌的塑造尤为迫切。关于散打知名品牌的塑造,不仅需要文化与传媒包装的双重结合,也需要明星效应的“推波助澜”,更需要政府机构的鼎力支持,同时也需要散打赛事自身努力,最终成为散打赛事知名品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