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庆喜 陆雅莉 王 洋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检验高校办学成败的关键。不同利益相关方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诉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文章试图构建多元评价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反馈机制,促使高等教育不同利益相关方协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评价。该文章从不同视角反映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状况,为高校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改进提供全方位的反馈信息,从而完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检验高校办学成败的关键。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表明,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各个国家都把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从外延扩张转变为内涵提升、从数量的增长转变为质量的提高,这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阶段,高等教育类型愈加多样化,高等教育利益相关方也愈加多元化。在校生是人才培养的现有接受者;毕业生是人才培养的长期受益者;用人单位是人才培养的实际验证者。不同利益相关方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诉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构建多元评价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反馈机制,使高等教育不同利益相关方协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评价,可以从不同视角反映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状况,为高校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改进提供全方位的反馈信息,从而完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构建多元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反馈机制,是新时代背景下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有效措施,对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要求高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高校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关注学生毕业时是否掌握了应有的能力并具备应有的素养,关注学生在校获得的能力和素养是否能满足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要做到以上几点,就必须对与人才培养质量紧密相关的多方群体,如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跟踪调查。通过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成效,了解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和对在校期间培养经历的反思,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素养的评价与建议。在对上述反馈信息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及时发现高校在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不足,及时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各环节的内容与模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正如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一样。企业必须跟踪调查产品被使用情况来检验其质量,并通过用户体验反馈信息来改进产品质量。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产品,其学习诉求、发展状况、社会评价等反馈信息应该作为学校检验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的关键指标和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多元评价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反馈机制,听取多方利益相关群体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有利于进一步健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营造更加完善的制度环境。
近年来,《华盛顿协议》框架下的工程教育认证在推动高等工程教育质量提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工程教育认证是以OBE(即“成果导向”)理念为指导。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它要求建立一种有效的持续改进机制,从而实现如下功能:能够持续地改进培养目标,以保障其始终与内、外部需求相符合;能够持续地改进毕业要求,以保障其始终与培养目标相符合;能够持续地改进教学活动,以保障其始终与毕业要求相符合。[2]工程教育认证尤其强调“持续改进”,注重通过评价、反馈等途径,对学生学习成果、学生毕业时具备的能力和素养以及毕业后学生的这些能力和素养能否满足社会需求等方面进行评估,找出问题,不断修正和改进教育教学。作为《华盛顿协议》体系的成员,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公布的标准明确要求“专业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3]
在校生和毕业生对高校所设专业的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反馈情况可以为学校设置新的专业和专业方向、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重要参考,尤其是用人单位反馈的年度专业需求数量及要求为专业设置和专业动态调整提供了决策依据。此外,毕业生的就业发展数据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数据对于开展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也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不仅可以将相关数据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使在校生及时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就业岗位变化规律和就业前景,也可将反馈数据用于举办招聘会,有针对性地邀请参会单位,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就业服务工作。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反馈机制的建立是涉及人才培养各环节的系统工程,该项工作应成为高校闭环式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从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反馈机制现状来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比较突出问题。
目前,不少高校对利用大数据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意识不强。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就业工作部门及各学院等虽然分别承担了一定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与改进相关职责,并开展了一定工作,但在学校层面缺乏一个责任明确、职能明晰的组织机构进行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学校尚未建立起各部门联动、有机统一的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反馈机制,使得现有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与改进工作开展得不够深入。各部门或各学院往往根据自身需要分别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跟踪相关调查,难免造成资源的重复与浪费,同时也给被调查对象造成负担,影响调查效果和调查工作的后续开展,并且还会导致跟踪调查数据的统计口径不一,反馈数据不能有效形成合力,大大降低了信息反馈对人才培养质量改进与提升的促进作用。有些高校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仅仅是因为要满足专业认证需要而开展,尚未对该项工作本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高度认同,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尚未纳入学校日常工作重点,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
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反馈的过程中,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因其利益诉求不同,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目前,高校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跟踪的主体主要是在校学生,通常是通过问卷调查或召开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开展,而关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跟踪调查不足,主要局限于组织部分应届毕业生、优秀毕业校友和用人单位开展座谈会,调查的覆盖面低,调研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难免会出现调查实施不科学、反馈信息不准确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反馈工作开展的效果。为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反馈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高校应积极吸纳多方跟踪反馈主体,不断丰富完善跟踪反馈方式,更加全面深入了解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反馈情况,并请他们就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构建科学合理的跟踪反馈指标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必然要求。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多而复杂,而多数高校由于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把握不准或理解不透,关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内容往往停留在生源质量、学生升学率、就业率、出国率等容易观察和量化的指标,反馈内容仅停留在表面,且较为片面,而对高校课程与教学、专业设置、学生服务、用人单位及社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环节的评价,跟踪反馈内容不够丰富,没有建立一个统一规范、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指标体系,使得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反馈信息可利用价值不高。
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反馈机制的构建以持续改进为目标。但是,目前高校开展的在校生调查、毕业生跟踪反馈调查往往属于终结性片段调查而非动态性实时调查,信息一旦结束收集即进入数据完成时,对于同一届学生的周期性、发展性调查欠缺,缺少纵向发展性对比分析,对同一届在校生或毕业生的持续发展状态缺乏跟踪,因而缺乏信息反馈的纵向研究。目前的跟踪调查尤其是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更像是对不同年份毕业学生对于人才培养反馈数据的持续收集和信息累积,数据的关联性和发展性不强,深入研究受限。但这种现象也与毕业生工作变换、地域变更,导致信息获取变得极为困难有关。在当前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对毕业生的持续跟踪,获取持续性人才培养反馈信息,从而促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持续改进,是一个关键点和难点。此外,鉴于用人单位分布广而分散、数量庞大,加上现实中一些用人单位配合不积极,导致反馈信息收集困难或收集滞后,如何实现对用人单位的持续有效跟踪也是高校优化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反馈机制的一个重点。
反馈是一个做出决策或行动,获取关于行动结果信息,根据信息对决策方式或者行为方式进行改进,以获得更好结果的封闭回路。[4]被调查者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只有及时、准确地应用到高校人才培养各环节,才能真正实现反馈信息的效用。但是,目前多数高校对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反馈信息的利用不足,往往停留在调查数据收集阶段,不能及时将信息反馈给人才培养其他环节和被调查对象,或者没有真正将调查反馈信息切实利用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上。而且不同部门收集的信息往往局限在内部掌握,公开性和共享性不足。这些都不利于高校及时发现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进,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受教育者需求以及社会人才需求不完全吻合,没有形成一个人才培养质量反馈的良性互动循环回路。
良好的采访气氛是采访工作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需要新闻记者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必须注意采访氛围,尤其是记者和摄像要保证周围气氛的和谐。记者作为采访者起到了掌控场面的作用,无论是记者的提问内容、语言组织能力都和氛围有很大的关系。一般需要记者采访过程中,使用轻松愉快的语言进行交流,保证采访过程中的气氛自然,过程流畅,提高采访工作的活力。
要构建多元评价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反馈机制,需要从组织体系、信息平台、指标体系、制度规范和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着手。
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反馈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牵涉面广的综合性工作,学校要设置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专门机构,配备专门工作人员,负责组织、协调全校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工作。要捋清各部门、各学院和各专业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做到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各有侧重。各部门都要站在服务学校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反馈工作,并在反馈环节充分利用跟踪调查的反馈信息,认真梳理、深刻分析,将其作为改进部门工作的重要依据。要适当委托第三方机构协助学校开展调查工作,并且充分考虑学校、学院和各专业的调查需求及数据分析需求,统筹安排调查。要将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纳入学校年度日常重点工作,使该项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针对参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的特点,要建立适用于不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的跟踪调查体系,不仅要关注内部评价,还要关注外部评价,全方位获得人才培养反馈信息。对应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重点搜集学校现有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学生指导与服务等工作的现状及其对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支撑情况方面的信息;对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重点了解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对母校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师教学水平、基础设施、学习风气、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主要了解学校专业设置的社会需求匹配度,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度,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道德品质等各方面的评价等。此外,调查方式上要注意采用座谈、访谈交流、走访参观以及问卷调查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一方面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被调查者需求和心理接受度,另一方面可以更全面准确地搜集样本信息;同时还要注意有计划地开展定期调查和回访,做到持续性过程跟踪和信息获取。
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反馈是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多方面评判的过程,高校应围绕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尤其是要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不同类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一方面,指标体系应包括关于高校课程与教学、专业设置、学生服务、学生自我发展需要及知识能力诉求的调查,包括毕业生工作性质、薪酬、职位晋升、业绩成果等职业发展状况的客观性调查,包括毕业生对学校课程与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水平、学生就业指导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以及学校人才培养各环节的主观评价及建议,这些指标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整体进程中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共性指标;另一方面,高校还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目标,充分考虑办学特色、服务行业或地方经济发展等个性化指标,使质量跟踪指标体系设计更有适应性,信息收集与反馈更具针对性。
智能、快捷、动态的网络信息数据收集平台,是进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跟踪反馈的有利条件。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业和领域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高校与用人单位、广大毕业生校友和在校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持续、广泛地跟踪收集人才培养质量反馈信息提供了可能的技术手段。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跟踪反馈支持系统,在高校和用人单位、广大毕业生校友及各年级在校学生之间搭建常态化、集成性的反馈沟通平台。该平台应由学校指定专门机构统一管理,根据各部门、各学院在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反馈中所承担职责,设置各部门和学院二级管理权限,支持多方、多层次管理用户在系统中独立操作和开展工作。在功能设计上,平台应具有支持多种调查对象类别的兼容性,各类调查对象可直接登陆系统平台、分别进入不同页面进行信息反馈。此外,该平台还应支持多种跟踪调查指标体系组合选用,以便高校根据自身工作所需有针对性地进行跟踪调查,同时能够实现数据在各部门、各学院、各专业之间实时共享和统一更新,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避免调查工作的重复开展,还能大大提升反馈信息利用的效率。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反馈机制应该立足于反馈,着眼于改进。信息反馈是关键环节,反馈既要向学校反馈,也要向被调查的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向学校的反馈要反馈至各个相关部门、学院和专业,要针对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学生指导、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持续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向在校生反馈,是向被调查的学生反馈学校人才培养总体情况,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改进的措施,提升学生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认知和专业认同,使其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更加自觉地投入自身学习和成长发展。向毕业生反馈,一方面是为已毕业学生提供再教育的机会,帮助毕业生认识职业能力和素养方面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继续学习并努力改进;另一方面使毕业生持续了解母校人才培养工作情况,进一步增强母校认同感,成为母校宣传的重要力量。向用人单位反馈,可以使用人单位合理认知高校人才培养改进情况和人才培养规格及质量,并进一步提升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宣传,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和社会接纳环境。
注释:
[1]李志鸿.潘懋元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思想探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5):30.
[2]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34.
[3]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一点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9-20.
[4]王辉,张小诗,刘海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的建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1,(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