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结合: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2019-11-26 06:37胡国鸽卢延文
体育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体医医学院校医学

胡国鸽 卢延文

(嘉应学院医学院,广东 梅州 514031)

面向医学、服务健康是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育有别于其他院校的关键所在,无论是新医改还是全科医生条例都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医学重心也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工作重心的转移要求医务人员体医兼备,既能开出医疗处方又能开出体疗处方。对于医务人员而言“医”即是大学期间所学专业毋庸置疑,而“体”因非专业所长则需花费精力。医务人员工作时间长,任务重,若想更好地施展专业才能,良好的体能储备是前提,一定的运动知识是保障。那么解决这一难题就要在大学期间形成正确的体育观,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并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保健处方知识。因此医学院校体育课不仅要传授健身知识技能,提高学生体质,还要使学生学会预防和处理运动损伤,掌握康复保健知识技能,使学生既能指导自我和他人健身,又能在将来的医疗实践中结合所学知识配合医疗手段对一些疾病进行治疗和康复指导,对患者开医疗处方的同时又能开简单的健身处方。

1 “体医结合”概述

“体医结合”顾名思义就是体育与医学的结合[1]。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导致以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颈椎病、骨代谢性疾病等为代表的疾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临床医学对此类疾病疗效甚微甚至束手无策,在对抗疾病的道路上人们迫切需要新的方式来弥补医学的无助,从国际上运动促进健康的提出到运动改善慢性病的实例验证,都催生了体育功能延伸和扩展。随着《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的相继出台,表明国家领导人和相关部门已从战略角度高度重视“体医结合”的推广实施,并提出大力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2]。可见体育与医学的结合必将以其独特的功能全面介入公众的生活领域,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的又一途径。

2 体育课实行“体医结合”的必要性

2.1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强调“安全第一”,并将其作为评价学校体育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医学院校也不例外。强调安全第一,无可厚非,但是学校过度地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及责任意识,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致使重压之下的体育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的安全性,规避意外事件的发生,课堂上就会显得蹑手蹑脚。教学内容整齐划一,教学形式以个体活动为主、接触性活动为辅,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体育课缺乏生机、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对体育课的兴趣。公共体育教师的存在感弱,笔者曾就公共体育教师的发展问题调查过多校公共体育教师,这些教师均表示学校对其的关注较少,发展空间受限。受常年的教学环境影响,体育教师工作压抑,投入与收效相差甚远,个人成就受挫,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工作热情不高,缺少责任心。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较少,前沿知识相对匮乏,更是缺少与医学融会贯通的理论知识。

2.2 学生体育意识薄弱

教育家斯霞曾说“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智育不好是疵品,体育不好是废品。” 健康的身体是医生事业成功的前提和保障。医生每天要医治大量病人,直接接触各种细菌,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作为人才输送源头的医学院校不仅要保证学生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保证他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前者有专业课保障,后者则要靠体育课引导。然而于多数医学生而言践行终身体育意识难度较大,他们的潜意识认为专业课才是他们职业生涯的重中之重,体育课作为公共必修课,修完学分即可。显然体育课的地位不及专业课程,加之专业课程任务繁重,大多数学生的课外时间都会选择在图书馆学习或是实验室做实验。相当一部分学生除了体育课会适当的锻炼,课外时间锻炼的次数微乎其微,无法满足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最终导致大学生体质检测中多数学生体质不达标。如此身体素质能否应付高负荷的工作状态,实属令人堪忧。

上述原因直接导致体育课效率低下,为了解决问题,体育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结合医学院校的特殊性,响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号召,走“体医结合”的教学改革模式。

3 “体医结合”的实施途径

3.1 构建“体医结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要分理论课和技术课两部分。理论课主要通过体育课和医学专业课进行系统的体育原理、保健体育、卫生保健、健康评估、运动营养、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使学生认识体育的重要性,懂得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体医结合、医体渗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理论课要强调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3],课时数至少占到大学体育课程的 40%,剩下 60%的课时主要安排技术课。技术课部分要通过体育课及课外活动,开展健身运动(如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健身操、球类等运动项目)、运动处方、按摩、针灸、推拿、运动损伤的防治等项目的学习。新的课程体系达成的目标:学生掌握体医结合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学会两项或以上运动技能;能够制定简单的运动处方并结合体质监测科学地指导自我和他人进行针对性的锻炼。

3.2 结合翻转课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以嘉应学院医学院体育课教学为例,由于体育课为非专业课程,学生的重视程度较低,同时受场地器材限制,教师也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常规、准备活动、讲授新技术、放松结束),导致课堂效率不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得到了锻炼,但是被动接受运动技能并不能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容易遗忘。教师要一改传统教学模式,将运动技能与医学知识结合使用翻转课堂的方法进行教学,二者的有效结合则会使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八段锦的教学为例,在授新课前,教师将视频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分组预习“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并在预习的过程中感受身体哪些部位得到了着重的锻炼。课堂上由学生讲解教学并解释“三焦”的位置及各式练习时身体相应部位的感受。教师最后再对学生的讲解给予补充,动作不到位的地方进行指正,同时结合学生所讲的练习过程中身体部位的微妙变化讲解运动功效。另外教师要指出针对运动损伤人员、中老年人或是慢性病患者练习动作的幅度。同时要拓宽学生视野并针对性地提些问题,如中老年人骨骼情况、四肢的柔韧性和力量,中老年人群如何养生等等并开展分组讨论。笔者发现把课堂还给学生后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明显增强,通过教师的指引,学生意识到所学运动技能可以弥补医疗短板为未来的职业提供帮助,课外时间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也相应增多。

3.3 提升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并形成团队协作模式

医学院校“体医结合”的道路如何走、走多远,教师的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体育教师而言,除了拥有精湛的运动技术水平外,还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且能与医学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在大数据时代,知识的交迭更替可谓迅雷不及掩耳,体育教师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和责任感,除了保持运动能力外,还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医学院校拥有丰富的资源可供体育教师学习利用,为了推动“体医结合”的顺利实施,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体育教师与医学类教师都应通力合作,达成团队协作模式。

体育教师要获得长足的进步,交流学习必不可少。一方面可以参观运动队,它之所以能培养出健将级运动员、各大赛事冠军,因其囊括了教练员、队医、康复医师、营养师等优秀人才,可以说运动队是“体医结合”升级版教材;另一方面可以访问学者或是青年骨干教师进修的形式到专业体育院校学习。如成都体育学院目前拥有“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和“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4]。体育教师要全面发展,科研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可以联合有兴趣的医学类教师或是医生成立一个“体医结合”科研团队,积极从事相关科研,有计划地组织联合攻关,进行热点课题研究,撰写学术论文,努力促进自身整体水平的提高。

3.4 端正学生态度鼓励提前实践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健康观[5]。因此新生的第一节体育课就应强调强健的体魄对职业的重要性,指出“体医兼备”是社会对复合型人才新的要求,也是实现健康中国人才战略计划的一部分。通过体育意识的灌输,促使学生端正体育态度,今后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会积极参与锻炼,甚至主动思考对不同患者如何采取“体医结合”治疗法。

学生对“体医结合”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如何,唯有实践方能知晓。学校可以在社区、福利院、养老院或是特殊学校安排站点,利用节假日、双休日或是寒暑假安排学生到这些站点实践,开展医学检验、体质检测,根据检测结果为测试者开具运动处方并跟踪监测处方效果及时调整方案,指导测试者科学健身。

3.5 校方高度重视并构建网络精品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10日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6]。就医学院校而言,如果把培养的医学生作为服务社会的产品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对医学院校输出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若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种类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则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从“体医结合”到“体医融合”,说明国家的重视程度及实现健康中国的决心,这也为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校方要明确认识到“体医结合”能否实现1加1等于2或者大于2的效果,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院要关注体育教师的发展,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激起他们的工作热情,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同时也要支持现有师资外出交流学习。另外,学院还应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引进专业人才。当然硬件的投入也不能少,提供优质地场地仪器设备,供教学和科研使用。学院教务科应定期组织开展“体医结合”教学比赛,将优秀教师的课堂视频进行录像挂至校园网,以供教学参考,当然视频课程要不断的完善,最终形成既包括技术课又要涵盖理论课的“体医结合”网络精品课程。

4 结语

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育教师工作缺少热情职业倦怠,学生体育意识薄弱,二者导致体育课堂效率低下,体育课开展面临瓶颈。为了改善现状,体育课程的改革已势在必行。结合“面向医学,服务健康”的医学院校体育课的特殊性,构建“体医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改革的重要途径。医学院校体育课程走“体医结合”的道路,首先要构建“体医结合”的课程体系,其次结合翻转课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第三要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并形成团队协作模式,第四端正学生态度鼓励学生提前实践,第五校方高度重视并构建网络精品课程。当然“体医结合”之路任重而道远,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困难,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百折不挠的决心。

猜你喜欢
体医医学院校医学
创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践研究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体医结合背景下提升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安徽医学》稿约
医学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