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拳技术特征的文化解析*

2019-11-26 06:37王世景孙庆彬王晓晨
体育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壮族广西民族

王世景 孙庆彬 王晓晨

(玉林师范学院体育健康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壮拳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民族传统武术项目,其形成与发展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骆越、西瓯,是古代土司训练俍兵所采用的一种军旅武术。壮拳的动作朴实、粗犷、势烈,拳术上主要强调拳打、脚踢、肘击、膝顶、撕咬的使用。到明代,壮族先民组成的俍兵军队声誉达到了巅峰,壮族巾帼英雄瓦氏夫人率领俍兵打破倭寇不可战胜的神话,为保家卫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明代皇室文献《明英宗实录》“卷三十五”记载:“狼(俍)兵素勇,为贼所惮。[1]”但是,随着朝代的更迭与时代变迁,壮拳的发展却逐渐衰退,甚至濒临消失,其风格特点也逐渐向南拳化方向发展;相反,作为同源的泰拳发展却如火如荼,这种鲜明反差是壮拳发展至今的历史写照。如何让人民清晰了解壮拳特征形成与发展?它的文化基础和文化底蕴又是什么?本文旨从特定的历史、地域、宗教等文化层面对壮拳特征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深入解析,以期增强人民对壮拳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文化意识,从而拯救这弥足珍贵的民族传统武术项目。

1 壮拳形成的历史渊源与其技术特征

1.1 壮拳形成的历史渊源

恩格斯在《劳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提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2]。壮拳的形成与壮族人民生产劳动有着密切关系,是经过壮族人民原始狩猎、农耕、部落间的战争逐渐形成。自秦汉以来,以壮拳为主的壮族武术不断的应用于军事战争,《淮南子》卷十八《人间训》记载:“秦始皇派50万大军南征五岭,将士三年不解甲弛弩,与越人战,杀西呕(即西瓯,壮族的先民)君译吁宋,越人皆入丛薄中,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3]。之后,著名的壮族英雄侬智高将壮拳发扬光大并广泛用来训练俍兵,宋仁宗庆历年间,南下汉人将士因壮拳的野蛮凶猛,皆贬称此拳种为“南蛮拳”。据《赤雅·狼兵》记载:“狼(俍)兵鸷悍,天下称最。”[4]。明孝宗弘治十年,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将这古老朴实的壮拳兵法由“侬智高三人组”创新为“岑家七人组”,使壮拳兵法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揉进了北方长拳功架,丰富和拓展了壮拳技法。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壮将壮拳技法融入到抗倭队伍的训练,据胡宗宪《筹海图篇》卷十一记载:“择其最骁勇者,各照俍兵兵法编为队伍,演其技艺习其劲捷[5]”。这些历史记载不仅体现了壮族人民顽强的拼搏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更体现了壮民族超强的军事技能和武术技艺。因此,壮族先民在壮拳发展过程中不断实践总结,将行之有效、特色突出、具有较强攻击力的技术提炼出来,并结合其独特地域特点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具有强烈攻击力的优秀拳种。

1.2 壮拳的技术特征

壮拳是壮民族的武术,跟壮民族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历代王朝对壮民族的军事战争、独特的民族生活地域环境以及其人体形态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壮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技术特征:壮拳动作拳式刚烈、出拳准确、粗犷彪悍;壮拳运动形式为多短打,少跳跃,以壮语发声吐气助长发力;壮拳技法运用除了强调拳、脚、肘、膝、咬,还注重挖眼、锁颈、插阴、碎骨等杀敌技艺;壮拳礼仪独特,其拳舞具有浓重宗教色彩,师徒传承独具特色;壮拳这种原始、凶狠、强悍的技术特征和神秘的拳礼给人以深刻印象。壮拳是具有杀伤性打击的战场格斗术,注重技术的实用性,动作演练却达不到现代武术的审美标准,例如现存的昂拳(昂,在壮语中指凶狠的),一般采用低势式,半弓步,低头弯腰的动作较为频繁,表演起来就是“低头哈腰鬼头鬼脑,无弓(步)无马(步),快慢无章,类似猴子满山跑”(古壮拳传承人唐曲的总结)。

目前,壮拳属于南拳流派,由徒手套路、器械和对练三类组成,现存拳术套路有昂拳、擒功大王拳、霸王锤等 35种;现存的器械有雪花盖顶刀、八卦良棍、白鹤棍等14种;现存的对练套路有八卦榔棍对练和三叉耙头对棍2种,壮拳已选编入《中华拳械录》一书。现代壮拳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桂南龙州农式丰、钦州覃明高和谭永能;桂西北的宜山蒙国栋;桂西的田阳黄大略、李永茂、黄祖全等[6]。

2 壮拳技术特征的文化解析

2.1 地域文化解析

2.1.1 独特的自然环境

壮民族主要生活在广西境内,广西位于我国南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雨水多,地形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丘陵山地遍布,境内河流纵横,山高林密,层峦叠嶂,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广西的地域特点决定壮拳战斗方式方法,其山地、山林、江河的特殊地域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

多山。壮民族多生活在山岭区域,山区面积约占广西土地面积的76%[7],山路多崎岖狭窄,坡陡崖多,日常行动需要较强的下肢力量来支撑,上山、下山需要身体前倾和后仰来保持身体平衡;此外,在山区里打仗,腿是用来平衡的,在日积月累的生活劳作和山区战斗中,壮民族逐渐形成稳定的低架式腰腿力量,所以,壮拳下盘稳固,多架势低,有低头弯腰的特点。

多水。广西境内河流纵横,有红水河,左江,右江,柳江,桂江,西江等较大的江河,古时壮民族长期在水上生产生活,再加上气候炎热,壮族人民普遍喜欢赤膊,赤脚,袒胸露背,这使得壮族人民在壮拳练习和反抗压迫的斗争中也是赤膊露臂,裸露上体。在船上生活,要想使身体稳定,就必须两腿分开,重心下移,这样才能满足身体稳定需求,主要活动就需要上肢来完成,需要锻炼上肢的力量与灵活,反映在壮拳上就是跳跃动作少,短打动作多,强调桥手的应用,长期的船上生活与劳作,使壮拳逐渐形少跳跃、多短打、以气促力的特征。

多丛林。由于湿热多雨,广西境内植物丛生,丛林覆盖,壮民族在长期的丛林狩猎过程中观察动物的蹲卧、站立、奔袭、打斗的姿态与特征。比如模仿豹的跳跃、鹤的轻盈、蛇的柔性等,后来壮拳拓展了狮、象、猴、马、虎五形,形成壮拳“十形”,所以壮拳其出拳迅速、准确,动作犹如猛禽狂兽般粗犷、刚烈。

2.1.2 壮民族的性格特质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曾明确指出:“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有共同地域,有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民共同体”[8],民族的性格特质在地域与文化相互影响过程中逐渐形成,壮民族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本民族的性格特质。

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广西全境温湿多雨,山岭崎岖,丛林密布,长期生长在这里的壮民族别无选择,为生存发展就必须与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在毒虫猛兽、风涛险恶的自然环境里拼搏求存、艰苦奋斗,这就养壮族人民勇敢强悍,不屈不挠的精神特质。壮族武术伴随民族发展也成为一种民族生存独特方式不断形成与发展。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壮拳动作就彰显出凶狠粗犷,拳刚势烈,一招制敌的特点,再加上对历代王朝激烈不屈的反抗斗争,壮拳越发形成独具一格的强悍,血腥的拳法,出拳时伴壮语发声,借声气崔力。因此,壮民族一直也有"西原蛮"、"南蛮"之称,壮拳也有"南蛮拳"之称。

朴实无华,追求实效。原始壮民族社会生产力落后,地方贫瘠,与外界接触较少,壮民族秉性务实,做人做事不拘条款,注重实效。壮拳同样具有古朴实用特征:拳法上除拳打脚踢、肘击膝顶外,还有肩挑、头撞、口咬、挖眼、锁颈等各种招式;器械中除双刀、棍棒等武器外,还有板凳、扁担等劳动工具;招式名称上有“吗都奴”(汉语:狗撒尿)、“山羊顶角”、“螃蟹捉虾”等,这些都是壮拳特征的朴实之处。

2.1.3 身体形态特征

中国北方气候严寒,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北方人身体高大健壮的特点,但相对较为笨拙,所以北方的拳术多为大开大合、势大力沉,如少林拳。而广西属于南方,南方人种矮小灵动,力量上不如北方人种。从人类学上分析,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的体质影响的结果,使南方人体形态相对北方人普遍矮小[9]。因此,壮拳擅长快速移动腾挪,不跟敌人死缠烂打拼力量,特别在山间丛林作战,快速灵活的机动性是制胜的关键,要战胜强敌,依靠的就是出奇制胜,找准机会,一击必杀,以这样的方式来弥补先天不足,以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这种战斗思路注定了壮拳动作特征:移动迅速,出拳准确,多短打,少跳跃。

2.2 军事文化解析

2.2.1 历代反抗战争

“战争是军事的核心内容,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特殊社会现象。”普鲁士杰出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其著名的《战争论》中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10]。壮族是一个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壮族人民都举行过反抗当时封建王朝残暴统治的武装斗争:公元前219年,秦军开始对南方百越民族进行征服战争,爆发秦瓯战争,即秦国与壮族先民西瓯部落的战争;唐代黄乾曜、真宗郁领导的武装起义;宋代侬智高领导的农民起义;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年),由古田壮族贫苦农民韦朝威、秦万贤领导的古田农民起义;清代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11]。特别是近代,1885年,清政府对外战争唯一一次取得胜利的镇南关大捷,靠的就是广西俍兵的威猛;广西临近越南,是古代封建王朝和越南的战争主场。这些武装斗争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革命斗争,都是在历代王朝的残暴统治和压迫下,甚至抵抗外敌入侵时爆发的,在这样残暴统治、压迫的环境下,壮族人民要想生存,就必须拥有适合战斗的必杀技来进行反抗斗争。所以,壮拳凶猛刚烈、血腥强悍、讲求本能,壮拳的厮杀格斗招式都是战场上所需要的风格,而且往往是以重创致残对手为原则。据说,初练壮拳者,开始会被师傅关到房间里让其他徒弟厮打来激发练拳者的身体本能,这种潜在的本能一旦释放爆发,便威力惊人。

2.2.2 土司军事训练制度

土司制度最早源于秦朝在边远山区设立的土官世袭制,隋唐时称“羁縻制度”,宋王朝平侬智高起义后,为便于统治,设立土司制度。这种"以夷制夷"的间接统治缓和了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并在之后的朝代中一直沿用。土司又称俍官,土兵也称俍兵,俍兵是土司的农奴,完全听从土司的命令,没有任何的权利和自由,这些俍兵闲时耕种田地,战时训练杀敌。自俍兵实行军事制度以来,壮拳也由民间转入军队,以适应大规模作战的需求,严酷的土司军事训练制度加强了俍兵作战的时效性,其中以土司瓦氏夫人率领的俍兵抗击倭寇最为有名。瓦氏田州土司兵例:“七人为伍,每伍自相为命,四人专注击刺,三人专注割首,所获首级,七人共之,割首之人,虽有照护主击刺者之责,但能备杀向前,不必武艺之精绝也。”[12]这种组织严密、纪律严格和赏罚严明的奇特战术本质是壮族土司残酷的“连坐法”制度管理的延伸,这种集体负责的管理制度使士兵在作战时“一人退却,则一人被斩首;全队退却,则队长被斩首;队长殉职而全队退却,则全队被斩首。[13]”由于俍兵没有权利和自由,完全服从土司的命令,这样严酷的土司军纪就被很好的执行下来,使俍兵具有彪悍的作战风格和顽强的作战意志,并形成相应的壮拳风格特征,俍兵作战勇猛,又被后人称为"狼兵"。瓦氏率领的俍兵与明朝官兵共同抗倭取得了显著成效,以致民间流传“花瓦家,能杀倭”的俗语,在抗倭的过程中促进了民族间的武术融合,壮拳吸收了北方长拳的特点,融入北拳功架,因此,现代壮拳又隐含了一些长拳技术风格。

2.2.3 社会治安环境

广西地属边陲,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民风骠悍,一直远离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中心,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并以“谪徒民五十万戍五岭,与越杂处”[14]。到汉代,郡下设县,并派遣官吏建立严密的封建政治秩序和生产关系。由于封建王朝严酷统治以及对壮民族的偏见与压迫,使民族间矛盾复杂、战乱频发,斗争激烈,匪盗猖獗,再加上土客民族之争,村落、宗族之间的利益之争,社会环境治安极不稳定。英国理性主义传统的奠基人托马斯·霍布斯提出的丛林法则:设想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贫穷、孤独、肮脏、残忍和短命的无政府的丛林中,人们间没有分界,没有法律,没有惯例,所有人都不惜牺牲别人以让自己生存[15]。这样野蛮、落后、动荡的社会生存环境极易形成人们好勇斗狠、以暴制暴的极端思想,这种极端思想引导了壮拳向凶猛、血腥、残暴的格斗方向发展。动荡的社会环境给壮拳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生存空间,习武自卫成为人民安居所需和独特的民族习俗,如明代时期,桂西壮民族的男孩长到十几岁的时候就要传授其武术技艺。

2.3 宗教与伦理文化解析

2.3.1 壮民族原始宗教

壮族宗教为《布洛陀经诗》,民间亦称为《麽经布洛陀》,是壮民族的原始宗教,论述了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产生、各种物种的来源以及远古人民的社会生活的。当战争爆发时,俍兵出征前要进行祭拜仪式,部分师公舞蹈(巫师唱念《布洛陀经诗》跳的舞蹈)中也包含了一些古代壮拳的招式。在古壮拳的起式中有一段拜师式,即拜祭先人、先师或师公的舞蹈,也称“拜师礼”,主要的寓意是祈福和鼓舞士气,祈求祖先神灵庇佑,上场杀敌。这也符合麽教驱妖除怪,禳灾祈福的要求。因此,麽教对壮拳特征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16]。广西民族因地理环境、宗族宗教、经济文化等形成了浓厚地域乡土意识,遇到外侵容易形成一致御外的统一思想。

2.3.2 少林寺佛教文化

少林寺是佛教圣地,武僧不仅要习练强身健体的功夫更要尊崇和发扬佛教文化,少林寺佛教文化对广西壮拳的发展也产生一定影响。其一,广西与广东近临,合称两广,史料显示福建南少林是广东南拳的发源地[17],广东南拳多为外来拳种,相传:洪家拳源于少林寺,李家拳由南少林寺和尚李色所创,蔡家拳由南少林寺和尚蔡福传入广东,莫家拳由南少林寺俗家弟子莫达士传入广东[18],由于受到广东南拳文化的深入影响,广西壮拳逐渐向南拳化方向发展;其二,浙江的温州与福建莆田的南少林寺接近,被认为是浙江南拳的发源地。据考证,宋朝灭亡后,浙江志士去南少林习练武功反抗元军,据温州《永嘉志·人物》记载,南宋时的吴金明将军将南少林虎形拳演化为七虎拳并流传下来[19]。到明代,历史上著名的广西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在率领俍兵进行抗倭作战和训练过程融入了北方长拳(浙江南拳),这对广西壮拳与浙江南拳的融合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其三,在广西东南部玉林市福绵区有一门源于南少林并且具有 250多年历史的功夫叫做“十八路庄”,十八路庄功夫在当地城乡、村落中存在着200多家武馆,在广西、广东等地习练的人数已超过5万余人[20],在地域传统武术的发展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广西壮拳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少林佛教文化的深入影响,特别是以南少林为宗源的南拳影响较为深远,以至于出现现代壮拳逐渐被南拳同化的现象,在壮拳迅猛、刚硬的技术风格里隐藏着佛教少林武术特征的影子。

2.3.3 儒家伦理思想

秦汉统一岭南后,随着儒家文化思想的广泛传播,壮族武术也深受影响,特别是儒家的忠孝观念,反映在武术思想里就是忠君爱国、尊师重道。明朝中期,瓦氏夫人率领的俍兵纪律严明,能征善战,在东南沿海与倭寇奋勇拼杀,视死如归,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忠君爱国的思想。在壮拳的传承过程中,师父的口授相传是主要途径,并具有绝对的权威,徒弟对师父所传授的武术潜心研修,恪守门规,绝不外传本门技艺,永不背叛师门[21]。在壮拳拜师祈祷的起式、上马式、下马式等仪式上也体现出尊师、谦和、忍让的武德精神,是儒家规范下所有的武林门派所共同遵守的道德标准。

3 结语

壮拳文化的内容丰富,包括人体动作、民族智慧和价值取向。壮拳更是一个古老的拳种,原本具有的独特传承机制和系统内容,包括独特的拳械技理、庄重的拜师仪式和严格的门规戒律等,但随着剧烈的社会变迁,这些独特的壮拳技术特征受到严重影响和破坏,壮拳也由战场上厮杀格斗风格逐渐演变为类南拳和民间舞蹈,直至现代的濒临消失,壮族武术的命运岌岌可危。要想拯救这弥足珍贵的古老拳种就要从保护传承人、挖掘传承内容、创新传承机制入手,克服目前传统武术文化传承所面临的严重危机。值得庆幸的是广西古壮拳协会于2017年10月18日在百色市成立,壮族文化瑰宝古代壮拳的拯救、挖掘和弘扬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这也标志着壮民族的传统武术又逐步恢复并发展起来。

猜你喜欢
壮族广西民族
广西贵港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广西戏曲》
《Cat’s book》
MINORITY REPORT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壮族山歌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