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达 刘向东
基于“体育强国梦”思想探究促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的研究*
杨学达 刘向东
(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 716000)
学校体育是全面健身、全民健康以及国民体育的基石,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推动者,也是培养终生体育的出口,独具东方特色的体育传统文化对学校体育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并发挥着立德育人价值,也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提供途径,是凝聚体育强国建设的中国力量,以习近平“体育强国梦”思想为指针探究中国特色学校体育的深入发展与实践,对加快学校体育发展,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体育强国梦;促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
众所周知,体育的育人作用主要表现在强身健体,更寄托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奋勇敢的民族精神。新时代学校体育不仅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代言者,更是实现健康中国、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进者、建设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体育强国梦,是实现中国梦的能量包。从“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到“百年奥运梦想成真”,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再到“体育强国”,中国体育所承载的不仅是运动员的个人荣辱和体育部门的一家兴衰,更多的是人民健康的优劣、国家形象的好坏、民族精神的聚散[1]。体育学家徐一冰曾提出:强国之道,重在教育;教育之本,体育为先。学校体育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新时代理应成为建设和实现伟大体育强国梦的前驱,要有新理念新作为新突破。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应以习近平总书记“体育强国梦”思想为指导,顺势而为,学深悟透,以《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为方向,做实做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学校体育发展战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体育强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是党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2]。是通过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本身也是一种实践活动,有着丰富的活动载体,通过设计多元课程目标,以体育人,体教结合,服务健康,培养学生个人品质、审美情趣和生命认知,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注重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使学生提高对历史的认同,[3]加强文化的传承,这与新时代实现伟大中国梦是一脉相承的。
深刻理解中国梦内涵与要义,就是对体育强国梦真正认同,就是全面看待中国特色学校体育,多视角看待中国特色体育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此外,实现体育强国梦,不仅能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大的人力资本和精神动力,[1]还能拓宽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认同的新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政府统筹,学校积极落实,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提升明显。站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关心体育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使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换发民族精神,实现中国人民的大健康,以体育强国梦助推中国梦,促进体育强国梦和中国梦紧密相连,是实现中国梦的大前提[1]。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体育是健康、朝气、活力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学校体育是基于人类社会基本关系构建起来的一种特殊社会环境,也是学生参与主体社会化的过程。站在新时代中国社会矛盾发生转化的历史关头,以体育强国梦为思想基础抢抓机遇,要深入推动中国学校体育的大发展,找到适合我国国情与特色的学校体育发展之路,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体现。严复在1895年《原强》一文中,首倡体、智、德三育,称其为国家民族富强之基础,而民之手足体力尤为重要。并大声疾呼:“今者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历考中西史传所垂,以至今世五洲五六十国之间,凭夫强弱之异,莫不于此焉肇分。”通过发展体、智、德三育来达到自强保种,救亡图存的目的,对20世纪最初的20年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体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今天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影响与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体育观念,这与时代精神与价值观念发展具有一致性。体育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首要基石,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中之重。新时代中国特色学校体育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赋予的,加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与全民健身和谐融入,努力开拓学校体育建设新局面,为体育强国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效应,是我国学校体育在新时代发展的一次重要契机,是提升学校体育的社会价值和功能作用重大机遇,是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有效实施载体,尊重学校体育发展规律,统筹推进学校体育在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健康素养,推动学校体育在新时代的发展,服务并服从于实现体育强国梦的发展脉搏。
规范是对人类欲望的规训与压抑,规范性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财富和驱动力。[3]学校体育在开展过程中建立了具有体育法规、体育道德、体育制度等规范意义的形式,对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对学校体育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发展有着指引作用。构建联合执行机制,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形成科学的规范与制度的执行机制和格局,凝聚政策规范制度执行合力,明晰执行主体的权责。在促进学生个体发展、道德规范等方面都有巨大的作用,增强了参与者对社会法制的遵从。回顾学校体育的改革历程,学校体育改革目标没有制度法规的支撑和青少年对体育文化的认同是难以实现的。1990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学校体育工作有了法的规定性,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但是,政策会随着行动者所处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革,不可避免的在与社会发展互动中发生变异,建立独立的学校体育政策监督机构,赋予明确的权利与职责,增强监督的有效性与时效性,形成“监督-反馈-执行-再监督”的良性政策监督运行机制。
时代是思想之母,理论创新无止境,实践也没有止境。学校体育越是向前发展,越是取得丰硕成果,面临的问题就越复杂、越尖锐。要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须以习近平总书记“体育强国梦”思想为理论基础,摆脱密集的学校体育政策与文件在实际运行中实施成效较差这一尴尬局面,必须依照现行有效的体育法律法规,加强学校体育制度的创新发展,并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于广大人民的教育。据有关统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2月-2017年8月,参加以体育为主题的重要活动共有17次之多,并且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体育的重要讲话,既有基于体育和健康现实问题的针对性讲话,又有体育事业与其他领域协同发展的论述。在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民群众多样化体育需求日益增长,学校体育发展同样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强化新时代学校体育法规建设不缺位,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为实现“2030健康中国”规划建设目标走出新时代的特色之路。
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定力,才能做到政治信仰不变色,才能为创造人们美好生活铺就道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很容易受到外部势力干涉和入侵,社会就难以稳定,没有稳定就谈不上发展,更容易在混乱中丢掉民族文化符号与基因。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首开中国学校体育之先河,梁启超也积极倡导“德、智、体三育”缺一不可。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深,终至激起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疾呼变法维新,救亡救种。考察近代以来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始终与综合国力、民族复兴、国际地位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与常态发展的历史时期都以国家的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在国家力量的支持下取得了长足进步与发展。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新时代中国学校体育就要在“引进来”与“走出去”中下功夫,拓宽与丰富了课内、课外、训练等多个领域的对外交流,[1]开创了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新境界,塑造了日新月异的中国特色学校体育新形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7]。”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社会变迁带来的深刻变革,使学校体育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改变,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与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相互作用以及学校体育发展内外环境的动态变化都给学校体育运行带来一定的影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创新的时代精神,必须不打折扣的贯彻学校体育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深入推动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随着奥林匹克文化在全世界的广泛快速传播,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中国建设的各个方面,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对学校体育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影响与推动。中国体育一方面在奥林匹克运动及世界体育大家庭中呈现其独特的“中国味”,拥有多元的民俗体育文化形式,文化积淀深厚、艺术形态丰富、文化气息古老又具有生命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肩负着培养青少年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的重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以体育强国梦思想重新审视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文化价值以及学校体育在传播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体育是中国农耕文明孵化的产物,承扬中华传统体育,挖掘现代价值,在以“体育强国梦”思想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要求我们要深入理解中国梦、体育强国梦、全民健康、健康中国的内涵,培养青少年民族的民俗体育文化认同感和民族精神,始终保持政治底色,民族特色根植于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体育文化各具风采,生生不息。形成国民重道德、崇礼教的民族品格和精神,亦能够为世界体育生态多样性保留别样的精彩。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身体是人生一切奋斗成功的本钱,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学校体育发展中,青少年儿童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学校、家庭、社会都要为青少年儿童增强体魄创造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场合表达了青少年要强健体魄,健康身心的心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我们要牢牢把握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的定位,把体育事业融入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统筹布局,[9]把发展学校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石。要根据新时代发展实际,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发展,统筹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的任务、目标以及实施途径,要以体育强国梦思想为理论基础,切实保障学校体育课开足开齐,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融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找到自身创新发展新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创新强则国运昌,创新弱则国运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学校体育发展新实践的动力,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学校体育发展新实践动力问题的最优解。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完善学校体育发展协同机制,统筹推进学校体育工作,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在探索学校体育发展的实践中,校园足球的示范带动作用成效明显,为体育强国、立德树人提供了范本与案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2月27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会议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中国体育强国梦息息相关,发展振兴足球运动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自然禀赋是发展的基础,而人类的创造指挥更是发展的引擎。凝心聚力,协调学校体育发展过程遇到的种种问题是解决学校体育发展新实践平衡机制问题的基础,中国特色学校体育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是没有把发展的基点发在创新上。
青少年身心健康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源头活水”,青少年体育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希望沃土”。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肥胖、近视仍是困扰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顽疾,更令人遗憾的是高血压、脂肪肝等疾病低龄化趋势明显。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给体育领域的发展机遇,创新与整合学校体育资源和社会资源,探索新办法、新理念、突出实效解决新时代新领域新问题的能力,走出体现人民性与民族性的新路子,走出一条符合社会主义教育的新路子,举起一面中国特色学校体育的发展旗帜。
体育的历史与人类发展创新史是一致的,世界体育的进步与发展背后的重要力量正是创新。体育产生于人类劳作中,并最终服务于人类的发展中。近三十年来我国颁布的一系列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并未体育健身文化塑造和健身价值需求引导等方面引起足够重视,使得政策的贯彻与落实成为“空中楼阁”。政策在实践中表现出的空洞化、表面化、形式化,最终导致学校体育政策高开低走,缺乏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有力推进和监管,学校体育工作发展收效甚微。
体育强国梦思想为学校体育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和理论基础,在建设健康中国的过程中要激发和发挥学校体育特有的使命感,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学校体育的绿色发展,始终以体育育人价值为主,鼓励青少年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参与运动。由注重问题倒逼学校体育改革到注重以思想引领学校体育改革的转变,以“体育强国梦”思想引领中国特色体育发展新实践的方向,是解决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新实践可持续问题的金钥匙。实施学校体育特色培育工程,以体育强国梦思想为理论基础,引导培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工程,多种形式充实学校体育,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实现增强体育发展的可持续性、有效性,服务于体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以开放与共享发展理念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提升注入新的活力,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发展新实践的条件和目标,更是解决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新实践、内外联动问题的最优解,搭建校内外场地设施资源双向流动共享平台,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热情,共同学习与交流,是传播中华体育精神实施载体,是亿万青少年的体育,是构建终生体育意识习惯的主阵地。既是我国新时代学校体育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平台,也对于人类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具有深度的影响作用,彰显了中国特色学校体育发展的开放性、进步性,同时,要最大化盘活社会体育资源,优化设计增量体育资源,推动学校场馆设施开放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保障机制。“盘活用好现有体育场馆资源,推行市场化商业运作,满足多层次健身消费需求”。[11]形成学校体育发展资源高效配置的生产体系,构建开放与共享发展的保障机制,为体育强国梦两翼护航。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以“体育强国梦”思想引领与提升新时代学校体育的育人价值和健康发展,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与实践,必须把学校体育改革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把建设中国特色学校体育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科学定位中国特色学校体育发展目标,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对促进全民健康以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1]以习近平总书记“体育强国梦”思想引领中国特色体育发展[EB/OL].http://read.sportspress.cn/zgtyb/html/2017-05/04/content_371809.htm.
[2]易琳.《大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6.
[3]常益,王平.学校体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资源探究[J].体育文化导,2017(10):137-139.
[4]叶道.中国体育进入全民健身时代[N].中国体育报,2017-08-09.
[5]石书臣.同向同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课程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5-20.
[6]韩坤,于可红.我国学校体育法制建设50年[J].浙江体育科学,2004(2):3-7.
[7]潘静伟.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初浅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5(9).
[8]刘兰娟,司虎克,刘成.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动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7-25.
[9]印朋.体育健儿的新时代[N].齐鲁周刊,2017-10-23.
[10]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2015-11-25.
[11]池康.以新理念引领中国特色体育发展[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1):75-77.
Study 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PE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Thought of "Dream of Sports Power"
YANG Xueda, etal.
(Yan'an University, Yan'an 716000, Shaanxi, China)
2017年度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立项号:XGH17094),2017年延安大学继续教育改革研究专项科研计划(重点项目)。
杨学达(1976—),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