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梅
(内蒙古大学体育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蒙古族传统体育那达慕作为内蒙古传统文化的代表,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繁荣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在提供未来发展智慧和能力方面,那达慕是社会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去珍惜。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那达慕遇到了各种威胁和挑战,需要全社会给予关注和关心,共同构筑那达慕的安全体系堡垒。
那达慕是蒙古语,本意为“玩乐、游戏”,扩展意为“盛会、节日”,产生得比较早,是伴随着蒙古族成长起来的一项重要体育活动。主要内容为骑马、射箭、博克(蒙古式摔跤),还包括其它的文体活动。那达慕每年都会召开,不仅有大型的,也有中型、小型的,是生活在草原的人们非常重要的体育娱乐活动。不仅是体育赛事,也是蒙古族性格形成的有效机制,促使蒙古族形成自强、拼搏、勇敢、诚信的优秀意志品质。那达慕作为蒙古族集会娱乐的重要方式, 一开始就与蒙古族的信仰文化密切相连[1]。那达慕举行的时候,往往进行祭敖包活动。祭敖包是蒙古族的传统习俗,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蒙古族古老文化的缩影。敖包是蒙古族对祖先、对英雄、对先贤的怀念,是草原上的纪念碑。祭祀通常由德高望重的喇嘛高诵祭文,前来祭祀的人们围绕敖包从左向右绕三圈,向敖包献哈达、贡献奶食品、敬酒,祈求家乡风调雨顺、平安吉祥、五畜兴旺。祭敖包不仅净化人们的心灵,而且升华人们崇高的敬畏感,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使中华文化更具有多元包容的特色。
那达慕不仅是蒙古族的节日,也是内蒙古地区其它各民族的共同节日。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那达慕增添了文艺演出、服饰展示、物资交流、经贸洽谈等内容,将文体、经贸、旅游融于一体,成为草原的代表。那达慕召开的时候,各族兄弟聚在一起,共同参与各种活动,共同分享快乐和喜悦。因相聚而相通,因相通而相识,因相识而相知,因相知而相亲。蒙汉联姻、各民族习俗大融合,是内蒙古地区的一大特点。蒙古族同胞能够顺畅地使用汉语,汉族同胞也能够掌握少数蒙古民族的语言,沟通的壁垒被消灭,共同的思想已形成。民族团结、各民族共融、共同发展,成为中国北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根据这一解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那达慕是当之无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达慕以它的精神内涵、象征意蕴和文化特质完整地传承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并全方位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蒙古人的成长,塑造着蒙古人的精神、道德、性格和气质,建构着本民族应有的知识体系[2]。那达慕以非物质形式存在,并与我们蒙古民族的智慧和灵魂血脉相承、保留着蒙古族最纯粹、最古老的文化记忆,成为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离开自己原来生活的环境,进入一个充满竞争和获得的新环境。在内蒙古自治,这种现象也非常普遍:乡村的人口大量地迁往城镇,城镇人口则向中心城市(如首府呼和浩特)迁徙,形成一种波浪式的人口流动。内蒙古统计年鉴显示,2009年全区乡村人口为1145.5万人,市镇人口为1312.7万人,到2015年,乡村人口减少到996.9万人,市镇人口增加到1514.2万人,乡村向城市年均转移人口24.77万人,城市年均新增人口33.58万人[3]。随着牧区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那达慕不可避免地失去一部分自身生存所需的土壤。如何在新的环境下——城市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那达慕必须面对的挑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发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达到空前高度。发达地区大量的先进文化伴随经贸往来出现在边疆民族地区,一方面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另一方面也引发人们全盘照搬外来文化而否定原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情况。在此冲击下,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逐渐失去原有的群众基础和生存土壤,生存和发展受到抑制而出现萎缩。这种情况下,能够继续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成员也呈现出老龄化趋势,文化的薪火传递较为困难,作为蒙古族的传统体育那达慕也不例外,逐渐被边缘化、冷漠化。
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很多人处于紧绷状态,把注意力都投向无休止的竞争。以事业的成败论英雄,以财富的多寡论善恶。人们无暇去思考和审视自己的生活,也无暇对外来文化进行甄别和取舍,最终导致像那达慕这样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自然主义,在功利主义面前被压成粉碎。人的异化,是把现代化单一化、片面化的突出表现,是对现代化的不正确理解。现代化本来指向的是人能力的全面提升和充分利用,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类社会更高层次美好的实现。只有保持人类文化的多元性,避免一元化,世界才会更加美好。对于中国而言,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是离不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存续和繁荣发展的。只有破除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以那达慕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才有可能继续存在下去,才有可能为人类的更好存在提供有益参考。
伴随中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时代迅猛到来,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等移动终端。在没有国界和边界的虚拟网络上,各种文化相互交织、融合,在给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创造契机的同时,也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更多其他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并没有形成较大受众群体,也没有形成较多能够全面把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精英,更没有形成主动维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安全的群体。在面对强大外来文化的进攻下,为维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权益而进行的斗争不多,声音也较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被弱化、被边缘化的现象突出。此外,微信、微博、QQ等网络平台的推广使人们快速成为低头一族,远离了那达慕运动和其它体育锻炼。
在那达慕较为盛行的内蒙古自治区,各类学校开设体育课程方面,都存在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缺失问题,大多数学校都不开民族传统体育,只有个别学校开设位数不多的几门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相当长时期内,蒙古族传统体育被看成只是个别蒙古族学生的专利,越来越多的蒙古族被汉化,越来越多的蒙古族只会说汉语,更别说会蒙古族的传统体育了。蒙古族博克成了校运会的表演项目,大多的蒙古族和汉族学生只是观赏者,被限定在狭小范围。据调查了解到,在蒙古族聚居的内蒙古自治区,高等院校中开设蒙古族传统体育课的只是个别,全面开设的更是屈指可数。大多数高校的博克和射箭训练队,也只是临近比赛时随时组队,进行几天突击训练而已。2015年和2016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了全国大学生射箭(射艺)邀请赛,分别有来自国内39所和28所高校的代表队参加。2017年,射箭成为全国大学生正式比赛项目,来自全国各地52所高校共计291名运动员参加,规模和人数都大幅度增加,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和锡林郭勒职业技术学校都取得了骄人成绩。其中,内蒙古大学连续三年都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射箭作为蒙古族的传统优势项目,若能在内蒙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得以普及和发展,内蒙的射箭将不可估量。
纵观历史,许多民族体育项目都是以学校为依托实现向高水平竞技项目发展的,如日本柔道和韩国跆拳道。那达慕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学校教育,通过学校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满足更多人尤其其它民族的娱乐、战胜欲望,从而获得更多受众,逐渐在全中国普及,最终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一种世界性体育项目[4]。由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成立的“宝宝功夫”(幼儿武术)成长设计室就包含投壶射艺,舞龙、舞狮等项目,从礼仪、服装和教具吸引幼儿,孩子们表现极大热情,既在快乐中锻炼了身体,也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宝宝功夫”已成功进驻几十家幼儿园。作为在内蒙高校工作的体育教师,笔者相信只要我们敢于尝试,开设各类蒙古族传统体育课程,定会像“宝宝功夫”一样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好奇,吸引众多学生积极参与,并享乐其中。
目前,内蒙古地区对以那达慕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法规主要还是地方性行政法规,法规层次偏低,适用范围面较窄,难以满足文化安全保障的法治所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次、更持久的力量。因此,我们必须把提升文化自信作为维持那达慕文化安全的内在动力,由内到外组建一个自觉维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共同体系,由此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要相信以那达慕为代表的草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沉淀和延续。文化自信并不是排斥外来先进文化,而是在保持自身文化内涵不变的同时汲取先进文化的营养,给自身注入新的活力。文化自信建设不仅是口号,同时也是具体行动。各级政府要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人、财、物等方面进行持续投入,加大对那达慕的保护和倡导力度。
文化教育不仅仅是提升少数民族民众整体文化水平的关键,而且也是维护少数民族文化安全的重要手段。一个民族只有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才能进一步强化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当前国家安全的形势下,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要把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学生的核心教学内容来抓,给青少年一代牢固树立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和理念。尤其是在民族学校,更应重视将民族体育与校本课程相结合,重视体育课上对民族体育项目的学习传承[5]。教育部门对以那达慕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引导,必将引领更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认识并热爱那达慕这一草原文化瑰宝。
任何领域的安全都离不开法律保护,文化安全也一样。要根据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把以那达慕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安全纳入到法治化轨道上。立法方面,完善全国性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安全法律构架,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优势,利用特有的立法权制定符合内蒙古地区实际的民族文化安全法律制度,形成结构完整、特色鲜明的法律体系,为内蒙古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法律制度保障。执法方面,强化文化安全执法队伍建设,确保文化安全保护的权威性和可执行性。守法方面,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加大文化安全的法律宣传力度,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守法意识,形成社会的良性互动。
随着全球化、城市化、虚拟化到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生存和发展出现一定困难,边疆民族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当前,那达慕的发展困难重重。人口流动、文化交流、功利主义、互联网、相关教育课程缺失及法律缺失都成为那达慕继续发展的隐患。那达慕如何在困难重重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是当前也是未来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增强文化自信,把文化自信建设作为构建那达慕安全体系的内核;加强教育引导,把文化教育作为构建其安全体系的基石;提高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的法律意识和能力,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那达慕安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