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 峰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产品竞争优势,不在于满足市场需求的基本功能,而在于满足别人无法替代的、独特的核心功能[1]。通俗地讲,也就是你具备了别人不具备的优势,这包括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市场优势等等。核心竞争力思想成型于上世纪90年代,它曾经唤醒了无数企业寻求成长壮大的关键思路,而如今,核心竞争力已从企业竞争扩展成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强盛不衰的锐器之一[2]。对于我国的体育产业而言,在经历了40多年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体育产业从无到有已具相当规模,但总体来讲,它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产业规模小,发展水平低,缺乏国际竞争力,产业结构亦亟待优化升级。说到底,在激烈的国际体育产业竞争环境中,我国体育产业明显缺乏核心竞争力,与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匹配。因此,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体育事业是国家的一项福利事业,它并不是一个完全经济学意义上的产业,由于缺乏市场机制,那些国有体育产品生产企业之间各自单打独斗,他们相互之间也不存在什么竞争,其上、下游相关企业之间也没有产业链意义上的联系,因此可以说,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体育产业并没有真正成型。改革开放40年中,我国在经济体制方面做了种种大胆的尝试,其核心的探索就是把原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逐渐在国民经济成分中加大私营经济的比重,并构建了一个相对公平、自由的市场竞争机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家对体育运动的宣传与倡导,人们的体育消费需求节节攀升,促使体育产品生产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迅速增加,企业之间的联系也纵横交错,形成了产业网络的雏形。严格地讲,中国的体育产业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形态,同时也催生了相应的体育行业规则,体育广告业、体育竞赛业、体育博彩业、体育旅游业等等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的规划,到2010年前后我国已基本形成了门类较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但结构并不能说十分合理,发展也并非十分规范,因此,我国体育产业在国际竞争态势下还显得比较凌弱,但它却具备参与国际竞争并走向成熟与强势的内在潜力。原因在于:第一,中国具备全球最大的体育消费市场,而且这个市场还远远没有饱和,其潜力巨大,足以支撑我国体育产业实现飞跃式的发展;第二,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水平领先世界,而且前期国家对竞技体育的巨大投入也为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奠定了人才、体育基础设施、市场影响力等方面坚实的基础,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软、硬环境的保障;第三,中国体育文化具有特殊的包容性,在过去40多年改革开放过程中,外来运动项目、运动产品、外国知名品牌都扎实地落户于中国,这为未来中、外体育产业合作与相互渗透提供了文化条件。表面看来,这种包容性为外国产品进入中国提供了有利条件,长远来看,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我国自身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并最终实现走出国门,在国际体育产业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文化包容的过程向来都是引进、消化、创新、新生的一个过程。第四,党的十九大进一步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我国体育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在中央的大布局下,我国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已在区域竞争中得以显现,有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评估研究中证实,我国区域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对当地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性[3]。未来这些区域核心竞争力必将形成合力,以国家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实力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
从世界范围来看,体育产业较发达的地区在北美、西欧和日本,这些地区的国家,其体育产业年产值已进入他们各自国家的十大支柱产业之列,其体育产业总产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上[4]。其中以美国最为强盛,其突出地呈现出多样化、商业化和国际化的特点,是全世界最具竞争力的体育产业国家[5]。我们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体育运动品牌就不下几十种,以运动服装、用品为例,像耐克、锐步、安德玛、纽拜伦、北面、蓬泰戈尼亚、哥伦比亚这些品牌风靡全世界,更不用说那些高科技体育器材和用品,更是美国一家独大。此外,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瑞士也都有全球知名的运动品牌,与美国相比,这些国家的经济体量相对较少,所以他们的运动知名品牌所创造的GDP在其总体GDP中占比也相当可观。中国GDP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但我国体育产业似乎还没有一个享誉世界的品牌,相反,我们是世界品牌的加工厂,而且近年来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大幅度提升和土地价格高居不下,这个“世界工厂”的地位也正在消失。
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体育产业的发展十分迅猛,在竞技体育和休闲体育深刻影响人们的体育消费的时代,体育消费市场快速扩张,促生了国际上体育产业的激烈竞争,从产业科技、人才到市场,可以说,体育产业的国际间竞争是全方位和长期而深远的,过去的体育产业重在设计,今天光靠时髦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以体育服装为例,现在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不仅要靠合理、时尚的设计,更要靠高科技的面料,比如在透气、轻盈、速干、防水、防风等多个应用层面上靠高科技面料来实现运动服装的美观和实用。在户外运动用品上可谓科技含量更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登山运动员跟今天的登山运动员的装备质量相去甚远,他们的轻盈、防水的保暖服装、轻而结实的碳素登山杖、防眩目偏光墨镜等等,无处不包含着最新的材料科技的成果。至于人才,在美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的大学有很多专门的体育服装、器材的设计专业,并吸引着全球对此感兴趣的莘莘学子,这其实是一种人才竞争的手段,他们从全世界招募这方面有天赋的学生,并把这些学生纳入到他们的人才市场中,为当地的体育相关公司提供了最便捷和最优先的人才选择基地。当然,那些与体育产业相关的材料科学、生物力学科学等学科的人才也间接地支撑着今天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最后,体育产业的市场环境也是国际间竞争的核心要素,一个成熟、活跃的体育产业市场是孕育体育产业发展壮大的原动力,相反,如果市场秩序混乱、假货横行,必然对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形成致命的杀伤力,因为假冒的成本是很低的,反过来它又可以利用珍品的知名度来吸引市场关注,如果消费者乐此不疲地喜欢用便宜的价格买到难以分辨的名牌假货,那么势必造成真货难以在这个市场中生存,同时,假货也扼杀了体育产业创造和原创的动力,长期下去,体育产业必将在低端、混乱的市场上苟且偷生。所以,营造一个规范、健康的体育产业市场是当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体育产业竞争的优势,因为发达国家几乎全部都建立了他们成熟、规范的市场环境,相比之下,我国的市场秩序并不能为体育产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经济发展迅猛,但在很多方面,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仍然显出弱势,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在核心技术方面、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处于绝对弱势,而体育产业几乎可以成为这方面的反面教材。以人们最为熟悉的体育服装业为例,现在市场上叫卖的产品,绝大多数是国外品牌,像阿迪达斯、耐克、锐步、安德玛、艾斯克斯、美京侬、彪马、新拜伦等等,在市场知名度和价格上,这些品牌都占有绝对优势,正因为它们的知名度高,市场追捧度高,所以这些品牌的假货也最多。这些洋品牌的公司之所以不对假货大动干戈,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他们没有精力,也没有权力亲自来中国打假;二是假货事实上是对他们品牌的一种宣传,对他们来说可能利大于弊。这些外来品牌来到中国的目的是要占领中、高端市场,假货卖得很便宜,占领的是低端市场,在市场份额的竞争中与真货并不冲突,而假货却使得他们的品牌在中国家喻户晓,成为了更具影响力的名牌。相比之下,我国体育服装品牌在新产品研发能力、品牌宣传能力、市场布局能力都难以与这些国际品牌竞争,所拥有的自主只是产权“烧的多”而已,实际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般,影响小。除了体育服装业之外,在体育用品,特别是富有科技含量的体育器材更是无法与国际大品牌形成竞争之势。所以,未来我国体育产业要想长足发展就必须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积极与国际知名品牌进行竞争。
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首先要立足国内,中国有着全球最大的体育消费市场,这个市场一旦得到规范,那将是我国体育产业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要从规范我们自己的市场开始,严厉打假,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零容忍,这样才能使国内企业能够有更多的精力、财力和愿望去发展自己的品牌,积极投入研发创新。那些只是产权人也可以把自己的研发成果当作资本进行运作,比如以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方式参与到生产经营当中,从而使企业家和研究人员能够找到最佳的途径进行合作。谈到自主知识产权,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相对于国外品牌而言,我国要有自己的发明、创造和品牌,其实每个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知识产权在某种意义上说一种经营意识,更是一种靠全社会支持的营商环境的必要条件。在培育成熟、有序的体育产业市场时,知识产权保护应首当其冲。
所谓联动机制,最早是金融机构的专业术语,就是信贷资金对相关关联的项目或产业链上相邻的产业环节分别予以信贷支持由于产业链上的每个链条的具体项目对相邻链条上的项目乃至整个产业必将产生积极影响[6]。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这种联动机制无疑是保证了他们资金的安全,大大减少了信贷风险,在现代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的健康、有序发展,联动机制在产业经济的大范畴中也被积极引入,也就是在我们的产业政策上不仅要支持那些大的、有影响的企业,而且要支持那些对大企业有影响的相关企业。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正是缺少政府政策层面上的联动机制,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体育产业目前尚未形成一种较好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因为产业集群发展失衡;缺少全局性的产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扶持与引导不力;产业相关管理制度缺失严重;缺乏产业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7]。其实这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所在就是我们的产业政策缺乏联动机制,因而对构建产业集群和产业全局性发展不利。
除了产业政策层面的考量,产业联动机制还应当是每个体育产业链上的企业家所应具备的思维,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唇齿相依,这一点大部分企业家都清楚,然而在看似没有联系的产业内容企业,甚至是有竞争关系的企业之间也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多时候并不是零和关系,只有多数企业都能健康发展,整个产业才能健康发展,对于具体的某个企业来说才具备了健康发展的大环境。所以,企业家应该关心整个产业的发展,而不仅仅关注自己企业的眼前利益。国外著名的体育产业企业在产业联动思想的实践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值得学习的案例,他们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宣传甚至资金支持的例子不胜枚举,同时,企业间的参股、兼并也是这种联动思想的具体体现,比如,阿迪达斯公司想要在户外运动服装上进军新领域,他们找到索罗门公司并积极支持它们做大做强,最终参股、收购了索罗门,而索罗门公司利用阿迪达斯的影响力,迅速成为户外运动的著名品牌。产业联动思想可以把产业链上的企业家组织起来,形成产业发展的合力,这种力量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是巨大的。我国体育产业联动机制的构建是未来产业发展布局的一个关键环节。
中国体育产业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熟悉甚至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同时也熟悉本国的政策、法规、文化、习俗,这显然是那些想要进军中国市场的外国大品牌的企业短板。而一些外国企业拥有先进的设计、高科技含量的材料或面料、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全球知名度。以上两者看起来很有合作的空间与可能性,假如李宁与耐克能够联手在中国发展,可能无论对李宁还是耐克都会比今天的发展状况要好的多。奇怪的是,过去几十年来,世界各大运动品牌几乎都在中国设有加工厂,却没有一家中国企业与这些外国企业进行品牌战略合作,使得今天这些外国企业把工厂搬出中国时,造成我们大量的工人失业,甚至造成加工厂集中的地方城市经济滑坡。在今天国际合作席卷全球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体育产业应当积极走出去,利用外国知名企业的优势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中国体育文化的包容性为这种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与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合作机会,同时也存在着你死我活的竞争态势,核心竞争力成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的关键力量。即便是企业间的合作,一个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很难找到大企业于其合作。中国体育产业在国际间的竞争力显然不尽人意,然而却具有潜在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发挥自我优势,将这些潜在的竞争力变为现实成果是我国体育产业未来10~20年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