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融合路径研究*

2019-11-26 00:07:56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长三角一带一路

孙 锋

(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 226300)

1 问题提出

2008 年国务院将长三角地区定义为两省一市,即江苏、浙江全省与上海市。在经济上指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长三角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厚重,政策制度完善,城乡体系健全,科教文化先进。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1]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战略构想以来,他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思路影响力波及到世界范围,到目前为止已同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一带一路”逐渐变成了“中国梦”的延伸,“一带一路”"战略从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上均具有较强的区域辐射力及国际影响力。

本研究立足长三角地区,剖析体育产业如何发展利用,在“一带一路”的产业战略格局下发生交互融合。对未来一个时期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不同布局、类型的体育资源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及评估,探究出一条最适合长三角地区发展的路径,从而促进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完善,为此经济带的辐射范围内,各区域的体育经济的不断延伸和服务品质的不断提升,这样提供了更有力的理论依据及实证支持。

2 “一带一路”战略对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影响预判

2.1 “一带一路”战略相关国家总体概述

“一带一路”战略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思想,覆盖的区域性较强。经过查阅文献资料整理出以下几条战略线路。战略线路一:中国-南亚-西亚经济带,主要线路覆盖到我国云南到马来西亚、印度、缅甸、泰国等国家,通过亚欧陆桥往西连接伊朗和阿富汗以及巴基斯坦等国家;与此同时涉及到海上线路,从渤海、长江三角、珠江三角以及北部湾沿岸国家。战略线路二:新亚欧经济带主要线路是通过原亚欧大陆桥向西路延伸经过新疆再向西到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战略线路三:中国蒙古俄罗斯经济带是通过交通与能源通道,路径为从渤海和俄罗斯与蒙古等国家的通道,再向东与韩日相连,向西延伸至欧洲。因此具体涉及的国家有:中、蒙、俄等十一国、乌、白俄、格、阿等独联体六国、印、巴、孟等南亚八国、沙、阿、伊、土等西亚北非十六国、波、罗、捷、保等中东欧十六国和哈、乌、土等中亚五国。

2.2 “一带一路”对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的影响预判

一项政策的落实与实施具有一定的延迟性,作为建立在国家层面的战略构想涉及到多个国家,政策的实施落实到获得收益是要经过一定的历史阶段。本研究主要是对政策所能辐射的体育产业影响做初步预判。“一带一路”战略从空间布局分析所波及的经济区域是最长。同时,此经济带也具有比较强的经济发展潜力,该区域经济发展较为活跃而且区域经济发展所涉及到的大多是新兴实体和市场,这些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与空间,正处于发展提升期。从经济发展增速分析,“一带一路”战略涉及国家在近五年内,他们的GDP平均提升为4.7%,然而同一时期欧盟提升为-0.5%。但是在路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比较高,大约在5.1%。

从目前“一带一路”战略部署所涉及区域来看,我国陆路丝绸之路经济发展带波及到了新、陕、陇、宁、青、内蒙古、黑、吉、辽、桂、滇、渝、藏13省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所涉及的沪、闽、粤、浙、琼五省市。战略辐射江、浙、沪、徽长三角为例,自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构架后,所涉及的国家占国际贸易总量是最多,GDP增长幅度也是最大的。如果在人口最多的贸易地区,再加上一些具有优势的产业布局,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将具备充足的融合构架、市场消耗以及体育产业消费通道,与此同时借力于成熟的职业竞技体育和体育商业组织对长三角体育产业布局交互促进作用。“一带一路”政策性红利影响在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分布以及发展态势上已经得到初步呈现。

3 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3.1 体育资源类型齐全、分布广泛、特色鲜明,呈现“一核,两心,三面,S带”格局

长三角地区体育资源种类比较齐全,上海市“红双喜”乒乓器材及上海东亚集团生产户外器械及球类器材已远销国外。浙江省也有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用品制造业的生产基地,如杭州的球类、户外运动器械,宁波、金华的渔具用品、嘉兴、温州、台州的运动鞋及运动服饰加工。江苏金陵、无锡双鹰、昆达、南京胜利、昆山多威,南通铁人等体育用品品牌也具有一定知名度。浙江省各地方政府在公共体育服方面基本做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及不同方位的覆盖,涵盖了体育赛事服务。而浙江省因为具有一定的地理优势,有海洋、山川、河流、湖泊等自然优势,已成为开发体育旅游休闲资源的巨大优势。而上海市的体育赛事观赏资源如F1 大奖赛 、上海网球大师杯赛、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等已经推动了上海市的体育事业的更好的发展,变成了上海区域的区域体育特色产业。江苏省的体育赛事、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超联赛等一系列重大赛事。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呈现“一核,两心,三面,S带”格局,以上海为核心,以江苏南京和浙江杭州为中心点,以洪泽湖、太湖及杭州湾三大体育产业面,以江苏南京为起点,沿长江经镇江、南通、无锡、常州、苏州到达带的第一拐点上海,再向浙江嘉兴、宁波、台州方向进入第二个拐点,终点到达温州,最终形成了S型体育产业经济带。

3.2 体育休闲旅游资源丰富,区域特色显著,产业潜能巨大

上海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依托区域资源,形成"一圈四区三带一岛"总体布局。上海城区中心板块景观旅游与重大赛事进行捆绑。浦东、南汇和奉贤区的东南板块,依托滨海资源,开发水上互动型体育旅游资源。崇明、长兴和横沙三岛东北板块三岛联动打造生态养身参与类体育旅游。嘉定等区西北板块打造文化体育特色旅游。国内三大旅游大省之一的浙江,浙江的体育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的优势极为突出。由原先的旅游观光型向休闲度假与探险型转变的格局,形成海洋、水上、山川、探险、民俗等多元化的体育旅游产品,也带动了附带体育赛事为目的的服务业的发展。江苏省体育休闲旅游基本形成“三带两圈”的格局,即:东海的沿海体育带,大运河的沿河体育带,长江的沿江体育带的三条带。以洪泽湖与太湖两湖为中心的体育圈。“三带两圈”的区位优势明显,已经基本覆盖江苏的山、河、湖、海等体育休闲旅游资源地区。长三角地区的体育休闲旅游资源产能巨大,呈快速发展之势,有一定爆发性倾向。

3.3 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优势与短板并存,差异提供互补优势

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的体育健身服务业现已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三地区体育产业优势与短板并存这样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如长三角地区中的上海市,在体育健身服务业发展中结合“一区一品”的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类别丰富的健身项目,上海市区人口密度大、运动场地匮乏客观因素的存在,运动场地的缺乏不能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的矛盾仍然存在。而浙江和江苏两省体育健身服务业的短板则是城乡发展不均衡。两省比较而言,江苏的农村群众健身服务业开展的要比浙江省略好。而在体育用品制造业地域覆盖比较分析,上海市的集中密度性较高,中小型企业较分散。而江苏和浙江集中密度性比较低,以中型企业与较少的大型企业为重的比较多。目前的发展态势与上海区位形成了互补,然而长三角两省一市旅游业方面旅游产品分布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上海的都市购物、娱乐及会展等的时尚主体与江苏的园林、水乡、古都的人文资源和浙江的自然风貌、生态山水、历史古迹的特色也形成了互补。这样的区域及类别差异为整合旅游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3.4 部分体育产业增长点开始显现并有扩散、转移的趋势,而体育健身休闲服务业反之

根据数据调查得出,上海市在体育赛事观赏服务业上已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该地区的体育产业每年的经济收益及在全国的影响力也是位于全国前列。而浙江省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体育休闲旅游业也逐步形成增长点。江苏省的体育彩票业也是长三角地区首当其冲的。其次就是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体育休闲旅游业。从区域分析,上海的体育赛事观赏业已经在向周边南京、杭州、苏州进行扩散,体育用品制造业在江苏和浙江分布比较均衡。依照江苏和浙江的区位优势与沿海、沿江、环湖的“S带”增长极已产生扩散效应、辐射逐步增强。由于体育健身休闲服务业是受到地理位置及消费人群影响的,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转移性的特点,所以该产业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调查表明距离太远的健身场所对于附近居民的吸引力是强的,超过两条街道该产业的辐射性明显下降,群众的参与性就不高了,扩散效应出现弱化。

4 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存在问题

4.1 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速度较快,品牌档次不高,体育服务业发展较滞后

由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优势,特别是工业发展较好,因此在体育制造业方面位居全国前茅,但是由于产业品牌档次不高,企业不够重视品牌打造,科技植入水平不高产品存在内部不良竞争。而体育服务业是体育产业中重中之中,国内体育服务业大环境不好且相对滞后,体育服务业发展不如体育制造业发展迅猛。体育消费主要还停留在物质消费层次。

4.2 体育赛事观赏服务业与中低市场需求难以融合,体育健身休闲业出现上升与下降双向性

大型体育赛事一般都会与省级以上的大型城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长三角地区的地级市或县级市都想方设法争取一些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权,但是往往都会被拒之门外,所以长三角地区中低市场对体育赛事的需求还存在很大的空洞。体育健身休闲服务业在上海地区已形成“一区一品”的特色,而在江苏和浙江发展还不够均衡。在南京、苏州、杭州宁波等城市体育服务休闲业健身点相对集中,投资呈上升的征象。而在市郊及大部分的乡镇地区,投资布局及健身点比较分散,有的地方甚至空白,虽有部分地区也有少数经营,但是最终还是因为种种原因而关闭,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4.3 体育旅游休闲服务业产品单调,趣味性不强,市场管理不规范,开发各自为政

长三角地区的体育旅游结构单一,产品单调,大多是一些登山、骑车自行游,这样的项目趣味性不强,缺乏挑战性和刺激性的旅游项目。而有些像保龄球、蹦极、水上滑行等项目对技术动作要求要求比较高,具有一定的规则,很大程度的限制了一些旅游者的参与度。由于旅游业的竞争性,景区相互抬价,市场管理不规范,导致长三角地区体育旅游未形成区域一体化格局。体育旅游市场缺乏一定的法规制约,具有官方的管理体育旅游市场还是一个空白。长三角地区的各区域旅游管理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相互沟通,利益驱使还是根据自己的特色开设旅游项目,从而使得部分旅游项目重复与相似,不利于长三角地区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最终影响了长三角地区体育旅游的含金量和美誉度。

4.4 三区体育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缺乏市场调节机制和政府倾向性产业政策的双重调控

由于 长三角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经济发展程度相对提前,目前该地区的体育产业布局与结构整体上处于良好状态,但是还存在着有待加强的地方。在体育产业发展方面政府调控及干预的市场调节机制还不够成熟,政府的管理大多处于政策性导向和激励。长三角地区主宰体育产业发展的主心骨还是市场主体。但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政府的适时的趋同性导向和适度的政策性干预是不可或缺的。所以长三角地区在体育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需要市场调节和政府倾向性产业政策的双重调节。

5 “一带一路”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融合路径

5.1 体育产业组织、结构与发展政策融合

首先将三区体育赛事、健身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将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体育赛事观赏业集群化,“杭州—嘉兴—湖州—宁波”体育健身服务产业集群化。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南京”核心区进行资本和人才进行整合。体育旅游休闲产业则以“杭州—湖州—衢州—丽水”和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南京—扬州—淮阴—徐州”一带布局,优势互补,逐步淘汰不具备经营能力的中小型企业。在发展政策支持方面需要在融资、收入、人才培养及使用方面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实际情况从经济基础、政府职能转变及周边产业联系进行深入分析,做到真正的体育产业地区和产业类型的融合。

5.2 体育产业发展财政配套与投融资的融合

通过将政府拨款型和社会筹资型投融资形式两者结合起来,迅速积累资本金,在短期内完成经济的扩展和规模的增长,推动产品服务品质。这样既有利于国家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有效协调和引导,同时又能发挥社会资源参与体育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既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又可以提高兴办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的社会效率和经济效益。在当集化区的体育主导产业的基础已经比较稳定的时候,这时积蓄的经济能量就应迅速的对外释放发挥辐射与扩散效应。在产业集群形成的初级阶段,利用体育产业的主导资源进行一定的资金资助和政策倾斜,这样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产业集群内体育主导产业资源的迅速集聚和资本与技术的融合。

5.3 体育产业科学技术与人力资源的融合

据产业组织理论分析得出,人力资源及科学技术两者缺一不可,所以要加强体育产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以人为本,要真正做到人才创新、科技创新。长三角地区以国家“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为契机,加快引进国外高层次体育产业人才[3],组织开创体育产业的技术创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重大科技成果。这些具有科学技术的体育产业创新人优秀人才吸纳进来,为培养良好的体育产业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营造和谐的氛围,培养出具有引领体育产业发展且具有科学家素养的科技创新人才。将体育产业的科学技术与人力资源充分的融合。

5.4 体育产业集群化的跨区域融合

首先要依据体育资源的优势,因地制宜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及人文资源开发设计体育旅游项目,整合成具有自己的特色。其次,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充分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最后,开发和维护相结合,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前提是不能破坏环境,保护旅游资源的完整性,保证体育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议长三角体育旅游圈的建立,以充分挖掘南京六朝古都文化、上海都市商业文化、常州恐龙旅游文化、南通沿海沿江文化等打造长三角地区体育人文旅游产品。以长三角湖(西湖、千岛湖、太湖、瘦西湖等)、海(黄海、东海)、山(雁荡山、天目山、紫金山等)、林(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等)、岛(嵊泗列岛、崇明岛等)体育自然、度假、休闲的旅游产品。

5.5 体育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

2013年以来互联网已经掀起一轮新的浪潮,人们的生活与互联网紧密相连。体育产业领域也要紧跟其后,在十三五期间,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结构调整要向“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方向发展,大力提升体育服务业的规模和质量,推进体育用品业转型升级。以互联网为抓手,充分利用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以竞赛表演、娱乐健身、场馆经营、体育数字传媒及体育商品制造等领域的商业运作模式,突破传统思维的瓶颈以“互联网+体育产业”模式大胆改革、开放创新。积极探索“互联网+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路径,积极提速以云计算、电商时代、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来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以与体育健身服务、体育用品制造业进行的融合创新,充分探索新兴业态,与此同时进一步发展和创造出新的产业增长点。进一步加强拓展体育产业和电商数据交易相互交融,充分研究其搭建区域平台建设,积极鼓励一些体育发展公司及企业依托电商数据平台等新兴交易模式发展及拓展自身业务,进一步扩大体育服务业的规模,增强体育服务业的能力及水平,扩展辐射范围,拓展服务半径,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体育商贸新模式。

5.6 体育产业相关组织与俱乐部间的融合

体育产业相关组织与企业的融合交流在中观层面中体育俱乐部是首当其冲。如何做好融合在体育产业相关组织与职业俱乐部方面,组织化的推进是对体育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4],这样在依靠地方体育资源的同时,有效地节约了企业及俱乐部的成本,从而实现经营的多样化,最终降低了经营的风险,产生了最大效益的经济收益。在体育组织与俱乐部融合过程中,经营模式、组织结构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在变革中从体育产业市场上得到了一定的市场机遇,对核心产品产生了异化效应,从而提升了体育产业的利润空间,这样的融合使得体育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5.7 体育产业的个体消费与体育行为的融合

随着人们的经济收入的提高,一般公民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主要包括观看体育赛事及展览的观赏型体育消费,购买体育器材、服装及参与体育健身的参与型体育消费。大家的体育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体育消费人群中在个体消费行为对体育产品的个性化、精细化及特殊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信息化时代,体育消费个体他们的体育行为选择的一般会在国家间产生流动。无论是体育观赏业、体育制造业还是体育旅游业等要注重体育消费个体的直接体育需求,尤其是要注重本区域的公民体育需求,提供消费群体喜闻乐见的体育产品。所以,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体育产业的个体消费与体育行为的融合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根基。

6 结束语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十五号文件的指出将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作为第一个五年规划期的国家战略。2015年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给予中国更多的经济发展机会,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发展应该以此为契机,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供给拉消费”“以转型求升级”“以融合寻突破”的理念[5],长三角地区应该将体育产业进行有效的产业融合,在未来一段历史时期的发展产生有效提升深化体育产业重中之重的特定领域改革,推进“十三五”期间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的各个领域的协调稳步发展,使得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成为全国发展的领头羊,成为推动该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长三角一带一路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诗歌月刊(2019年7期)2019-08-29 01:46:44
关于建立中国体育产业交易所的思考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运动(2016年7期)2016-12-01 06:34:08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印媒:“一带一路”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环球时报(2014-12-10)2014-12-10 08:51:32
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