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锋
在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正如名师韩军说“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作为一名高中老师我们要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通过拜读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主编的《文言文教学教什么》,我对文言文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明确概念,缘路而行
“古文”,从字面就是古代的文字、文章,就是用“之乎者也”写成的文章,等同于“文言文”。这种理解是偏颇的,其实“古文”,指的是古代的书面语作品,包括“文言文”和古白话作品,古代的正统文体是文言文。除此之外,还存在大量的接近于口语的“古白话”作品,这出现在汉魏之后,一般是曲子词,唐传奇、宋话本、金元戏曲等等,尤其是明清时代的小说是此类代表。
我们研究和教学重心的是“文言”书面作品,包括先秦时期及后世历代文人模仿先秦书面语写成的作品。这些作品入选教材的目的在于以文化人,是为了最大限度学习古人智慧,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让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守住“我们回家的路”。
二、“一体四面”,“言”之正道
文言文的“一体四面”,一体指文言文文体;“四面”指文言、文章、文学、文化。无论课程怎样改革,“文言文”一刻而且永远不能可能动摇,同时“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探究也始终没有停歇过。
“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八字宪法曾经一统天下,这样的教学方式到底对不对?“文言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怎样让学生喜欢“文言文”?学生到底应该从“文言文”中学到什么?怎样才能让一篇冰冷的文言文章面部鲜活起来?怎样才能让学生靠近它温暖自己?
“一体四面”的“文言文”教学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和方法,“文言文”教学起于“文言”,途径是实用功能的“文章”和锤炼语言和考究章法的“文学”,最终反思与传承“文化”。所以经典“文言文”不单单是冰冷的“之乎者也”,它更是思想和文化一種的传承。因此作为传承文化的“使者”,我们要有传承文化的责任,要明白教“文言文”,就是在教“文化”。
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在哪里?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章法即就是行文结构、选材剪裁)探寻“文言文”“所言志,所载道”(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思与思想)。
三、字词语句,对症下药
扫清“文言”字词障碍,是走进“文言文”的第一步,对“文言”处理要能“放过”的放过,该“突出”的要突出,该“深入”的要深入,能“分离”的要分离。
具体为:
第一类,要放过。对那些古今一致,课文有注释的生僻字词,无需做处理,能放就放。
第二类,要“突出”。古今异义的“常用字词”,重点突出其“异”,而且要反复强调让学生掌握。
第三类,要深入。那些集中体现作者的情义和思想的章法考究、炼字炼句处,需要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引发联想、感受的语句处,这些字词句要深入剖析,重点推敲,精雕细琢。这其实就是“文言文”的“命门”也是我们分析文言文的“钥匙”。
第四类,要“分离”。这一类就是在考试中频繁出现的“重点”字词。对于不同的字词语句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症下药方能有效。
四、走出误区,事半功倍
1.文言文阅读教学要学习文言知识,但是文言知识只是教学目标的辅助条件。
文言文知识是教学的一个内容,也是完成教学的一个条件而非教学目标,讲解文言知识点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化。
我们很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假大空现象,教学不切实际,整个课堂的教学术语满天飞,学生一头雾水,如坐针毡。
2.“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根本没必要。
要明确文言文阅读翻译的目的是通过翻译加深对文言和文化的理解,大多数情况下对重点字词做解析即可,不必要整句做翻译,需要翻译的地方,往往是有文言特殊句法的语句。
3.“背诵”和“诵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要强化诵读。
“诵读”包括“背诵”,但不等同于“背诵”,在具体教学中,往往是轻视“诵读”,而重视“背诵”,文言文教学要重视“诵读”,要“得他滋味”(朱熹),千万不可“一背”了之。另外,严重隔离“言”和“文”。其实文言文教学是言中有文,文中有言,言和文始终不能隔离,要把握好二者的度,偏离哪一方的文言文教学都是失败的。
五、意识明确,行之有效
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强化几个意识。
第一个是回归意识。
第一个回归,回归到字词的本义,从字的造字之初的本义,以及字义的演变过程,尤其是那些“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重点字词;第二个回归即:回归学习古人做文章的方法。教师先读,再鼓励学生多读诵读,在诵读中体味文义。另外利用文章的背景,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回归到作者创作文章的最原始的动机和作者生活境遇和思想;第三要回归到文化,文言文年代久远,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回归其中包含的文化信息,让学生受到文化的浸润,发挥其传承作用。
第二个是文化意识。
我们要明白学习、阅读“文言文”,就是学习阅读“文化”,文言只是载体,它承载了传统文化,所有抛弃文化的文言文教学都是不负责任的教学。
文言文教学要有取舍意识,不能面面俱到,取什么舍什么,甚至教什么,要心中有数,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挂一漏万。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老师的“大事”,也是语文老师安身立命的“本事”,只有潜心研究,不断实践,在摸索中完善,在摸索中创新,才可事半功倍,游刃有余。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四文一统,言之有道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S<2018>GHB29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甘肃平凉市泾川县第一中学。